Saturday, May 1, 2021

情绪管理的呼吸,反思法

安顿情绪,反思情绪,转化情

大部分的情緒疾病,身心症狀,源自情緒的累積,不要小看情緒的累計,其實,情緒每分每秒都在影響我們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如何善用潛意識的智慧,理性和感性結合,安頓情緒,反思情緒,轉化情緒,活出的自己?

什麼是情緒?情緒有什麼功能?如何轉化情緒,如何令情緒變成生命的動力,生命的的禮物,成長的營養?

以下四個步驟,我常常用在情緒管理上,特別是情緒急救的過程中,我覺得,先要穩住自己的情緒,急救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別人,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心理質素。

急救情绪,先急救自己情绪!

第一 解讀情緒, Be aware of emotion

什麼是情緒?情緒的來源:為什麼會有情緒?情緒有什麼功能?

情緒:是我們對外界的變化的反應,情緒是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的表達

為什麼會有陰影和情緒?

每個人在成長階段,不多不少都有些心理創傷,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學校和社會,人生不愉快的經歷,沒有得到好好的反省和消化,解讀和療愈,日月累積,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越來越膨脹,就成為我們情緒的源頭或地雷區。

情緒有什麼功能?

1 為了生存

 恐懼:保護我們不被老虎吃掉。你要活下去,你就的聽懂情緒的背後的信息,發出的提醒,這是我們的本能,與生俱來,也可以說是原廠設定

2

情緒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我們的導航系統

 情绪背後的信息,幫助我們做出覺察、反思,看到我們情緒背後的真正意義,需要,問題的根源,情绪,是祈求被爱的信息,是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的声音

情緒是我們我們的直覺和feeling的產物,幫助我們做決策,所以情緒是我們的導航系統,我們要學習調節感覺的,背後是理性和感性的配合:感性的理解,理性的分析,感覺對了,決策就對了。

當自己有情緒,不在清醒狀態,需要停下來,重新调节感觉,重新導航。

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和意義,找到他的意義,就可以善用情緒。

唯独(端看)我們怎樣去運用。

情绪本身是感觉,有好有坏,有开心,有不开心,但是否会伤人,就要看我们是否读懂它,转化它。所以,真正伤人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没有转化的情绪。

Example:

如何克服妒忌感:

妒忌的個案:自己妒忌別人,大家的關係受損,或者別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其實傷害的是自己,你自己沉淪了。如果你回到自己的內在,聽到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渴望,你沒有被認同的自己,你就會去認同你自己,看到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有價值,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每天和自己比較,每天進步多一些就可以了。自我導航到屬於你渴望的人生的方向。

我乒乓球考試的夢境,我的妒忌心,背後是幫助我處理自我價值感的問題。明白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

這裡,蘇予昕原來是渴望被看到,被認可,但心理諮詢師的路很艱難,有時很孤獨,她和自己說:但你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心里平衡很多

我的手術台上的夢境,幫助我處理壓力和對死亡的恐懼,看到自己內在的美麗和責任感

記得一位朋友說:她妒忌別人,別人做的到,自己做不到。

我問她,你的妒忌情緒,提醒了你什麼?你情緒背後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你有什麼特別想做,看看自己有什麼資源,還需要什麼,有什麼需要增值,才能满足你的需要,達到你的願望。

你不是做不到,你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方法或潛能。

想辦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找到方法。如果說妒忌別人是來提醒你什麼,那是什麼?如果带着妒忌心,對自己有什麼傷害?

所以,這個情緒被解讀,動機被應用,就成為你轉化正能量的催化劑,動力。

感覺改變了,心情就輕鬆很多。平靜很多。


3

情緒是人類溝通的渠道

每個人的情緒,都影響人安全感,信任感,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鏡像神經元,它像一面鏡子,instantly判斷在我面前的人的清醒狀態對我有什麼影響,安全感,信任感,接受能力,同樣,我們的情緒,也直接令別人做出反應。就好像你對別人笑,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也會對你笑,和你打招。

我的孩子,他6歲的時候,問我一句,深深的記在我的腦海裡:媽媽:你為什麼老是皺眉頭?

是嗎?我自己完全不知道哦!原來我們的情緒,通過身體語言,已經表達出來,孩子是我們的鏡子。孩子需要有笑容的媽媽陪伴,才有安全感。皺眉頭,代表緊張,甚至焦慮,擔心,或不懂放鬆,我們怎能給孩子一個舒服的感覺,安全的感覺呢?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一次次提醒我,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質素。

比如:男孩子通常都被視為要堅強,哭,表達情感是難為情,壓抑自己。

但孩子一出是世第一聲就是嚎啕大哭,那是為了生存,呼救,需要家人的照顧和溫暖。所以情緒,一方面源於生存的需要,人的自我保護功能,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人的溝通渠道,天然的表達方式。

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漸漸把我們情緒抒發的管道封閉了。

情緒流不出去,沒有正確的表達出來,抒發出來,就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對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心都是殺傷力的武器。大部分的疾病,都和長期壓抑積累的情緒有關。

社會的期望,要求人們要堅強,要有高效率,而忽略了軟實力,忽略了情緒也需要有出口,需要表達自己的脆弱,認領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否則,身心不會要平衡,只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卡住,憋不過氣來,嚴重傷害自己。

如何修復我們受傷的情緒?

第一 聆听和理解情绪

我們的父母,他們的父母,一代又一代,將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創傷複製,我們理解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創傷,就可以理解他們給我們的創傷,將心比心。

特別是第一次受到的創傷,越早時間的創傷,影響越大。

與其去責備、去埋怨、去恨他們,不如通過學習,讓我們從自己開始,自我修復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和解,與情緒做好朋友,然後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找到幸福,活出夢想的自己。

以上的解說,幫助我們理性和感性的理解情緒的產生,從而我們可以擁抱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在小孩。

第二:接納情緒,承認自己有情緒

很多時候,當別人說,你有情緒哦,你生氣了,你可能說,我沒有生氣。你才生氣。大家都不容易承認情緒的存在,認為是不好的,情緒是負面的,是有破壞力的。其實,不承認情緒,沒能疏解的情緒,壓抑的情緒,才有破壞力,傷害力,傷己傷人。這種沒有給情緒出口的做法,才會破壞人生,沒有被承認的情緒,才會破壞你的人生。

當我們發現自己有情緒時,深深的呼吸,吸氣的時候,啟動我們的交感神經,我們的陽性力量,給我們勇氣面對,呼氣的時候,給我們陰性的力量,那就是放鬆,自在,一吸一呼,慢慢啟動自律神經(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組成)

一邊吸氣,一邊慢慢的呼气,和自己說:我现在有勇气去接纳自己,我有任何情緒,都是OK的;都是可以的,接納自己的情緒。

接納自己,同理自己,才能同理別人,接納別人。

真正的<接納>別人,不是認同別人的所以行為和信念,價值觀,而是明白別人的狀態,感受,背後的原因,然後理智地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愛自己的選擇,真正帶著愛與慈悲去面對矛盾。

於是,你選擇帶著善意的態度,溫和的語氣對待別人,即使別人還在情緒中,相信別人會平靜下來的。

真正懂得愛自己,不想無謂受傷害,不做受害者,加害者,就用同理心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會受你的傷害,而且保護了一段珍貴的關係。

第三 傾聽自己的情緒的說話,情緒背後的聲音,感受自己的感受,情緒就得到疏解和轉化

我最喜歡的方法通過冥想和書寫,和情緒對話:

如同解夢,問問情緒在此刻出現,是來幫助我們什麼,帶來什麼信息?

也許是要我們去發聲,去表達自己,或認同自己,讚美自己,也許是要我們去滿足自己的什麼需要;或提醒自己還有沒有療癒的創傷,你需要反思,寬恕原諒別人。好好去找下你自己獨特的的需要。情緒的提醒。

這三年陪伴媽媽面對哀傷和與她的工人的衝突,我自己也有情緒,有委屈,有煩惱。於是,我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通過解讀自己的夢境,書寫和冥想:

自問自答,把自己的情緒疏解出來,把自己認同回來,把自己的修復力量找回來。

写给婆婆的信和妈妈的信,自己的信,都是傾聽自己的情緒的說話,情緒背後的聲音,感受自己的感受,主啊情绪的过程

第三:轉化情緒,做出新選擇

我自己常常會為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情緒,嘗試求同存異:

解決同一個問題,各有自己的方法。看待一件事情,各有自己的想法,源於自己價值觀,以及獨一無二的個性。

經過三十多年的學習,我發現,改變別人,難度極高,而且自己也不不一定完全正確。結果是更多衝突。

與其堅持自己的一套,倒不如找到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建立大家都舒服的環境,協商,達至一個大家都舒服的方案,善用大家的、集體的智慧。雙贏的結果比什麼都重要。

或者嘗試放棄自己的一套,開闊自己的comfort zone, 嘗試接受別人的方法和idea,看看效果如何。

life is negotiation, to negotiate with inner self first and then with others.

當你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你知道怎樣表達情緒,不會帶來傷害,因為你自己也被傷害過,你不想去傷害別人。你就轉化了舊的情緒模式,創造了新的溝通模式,情緒表達的方式。

第四 感恩情緒

你謝謝情緒的提醒,感恩她給你的導航和指引,你把內在小孩帶回家,和他手牽手,一起成長

呼吸、反思法練習:

當我們理解的情緒的源頭,功能和背後的意義,

讓我們常常做安頓情緒,反思情緒,轉化情緒,通過身體的呼吸,感受和理性的反思。

當我自己也有情緒,也有煩躁時,我自我控制和轉化的方法:

1 呼吸,反思法:( 安頓情緒,反思情緒,轉化情緒)

透过一呼一吸,自律神经得到平衡,启动副交感神经,安顿我们的情绪,然后聆听情绪,反思情绪,转化情绪

深深的吸氣,數四下,1,2,3,4,

慢慢的呼氣,1,2,3,4,

再次深深的吸氣,1,2,3,4,

感受當下自己的感受,那是什麼感覺?憤怒、煩躁、無助、焦慮、或是恐懼、害怕、擔心、或是妒忌、或是恨意、或是...?

和自己說:it's OK to be not OK. All kinds of emotions are parts of myself, 我接纳它们,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不拒绝它们的来到,我拥抱它们,I acknowledge them, I accept them. I embrace them. 

也去感受別人的情緒,別人當下的感受,別人可能有憤怒、煩躁、無助、焦慮、或是恐懼、害怕、擔心、或是妒忌、或是恨意、或是...?

2 深深地呼氣,1,2,3,4,

放鬆,放鬆,讓自己平靜,安穩,感受身體的感受,感受呼出去那一刻的舒服感覺,輕鬆一些的感覺。平静出智慧,出力量:

3 重複的自然的、慢慢的吸氣,呼氣,和情緒對話:

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感受情緒背後真正需要

感受剛剛那股情緒的力度,是不是小了一些,輕輕地擁抱這樣她,它就是我們的內在小孩,和它說:

我看到你的情緒,我感受到你的不安和恐懼,我感受你的陰影被觸動,你的創傷被刺痛,你提醒我,你需要被聆聽,被療愈;

我看到你背後的渴望和需要,你渴望得到愛,你渴望別人接受你的愛,你需要安全感,需要得到認同,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幫助...

你也感受別人的感受,你和自己說:別人有情緒,是別人的事情,背後有很多原因,甚至和別人的原生家庭導致的童年陰影也很有關係,你接納她情緒。同時,他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你不需要被她的情緒投射影響,you don't have to take it personally. 如果你自己被別人的情緒刺激而產生情緒,你自己身心不安頓,而且有害健康,是你自己的選擇,傷害自己,所以,我有選擇,不去傷害,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為自己負責任。

你內在對自己說:this is his story, not mine, I don't have to be hurt.

對於別人難聽的說話和攻擊,Please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可能是別人童年陰影和長年積累的創傷爆發,投射在你的身上,不想讓別人的情緒在自己身上寄生,就要有很強的self esteem。

If I was hurt, it is my responsibility for my emotion, not anyone else.

往往我們自己情緒被triggered ,可能是我們內在小孩需要被聆聽,被關心,自己的創傷被再次觸動,需要療愈。所以,我們視別人為我們的天使,來考驗我們,給我們提醒:自己也需要療愈!

比如:

昨晚媽媽的情緒爆發,因為家居的維修問題不順利,大發脾氣,認為我沒有積極幫助她,沒有人愛她...

我做深呼吸,不斷和自己這樣說,她有憤怒,是她的事情,你不需要被她的情緒投射影響,you don't have to take it personally. 如果你自己被別人的情緒刺激而產生情緒,你自己身心不安頓,而且有害健康,是你自己的造成的,是你的選擇。那麼,我有新的選擇:不去傷害,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為自己情緒負責任。

你和自己說:深呼吸,你做的很好,你控製到自己的情緒,你很平靜,你對自己說:

做事前,必須搞懂情緒,搞好情緒,沒有平靜的狀態,是不可能做到什麼的,只能做多錯多。

我心情平和很多。


4 反思如何調節,改進,看看下次是否可以做的好些。

理解情绪的源头,接纳情绪,于是:你的同理心提升了,你的沟通能力提升了,你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你不得温柔,坚强,有弹性,

學習為自己的決定,心情,情緒,感覺負責任

we have the choice to live at either Cause or Effect.

We are ultimately in charge of our own feelings and how we want to feel  

Focus on the Cause ( take the full responsibility on how what happens to us) , be flexible, we can get the desired effect and outcome.

Focus on the outcome, we will have flexibility and more positive choices to get the results.

問自己,溝通的目的,想要达到什麼樣的結果?需要什麼樣的心情做媒介,才能給人感受到你的動機和想法,得到你心目中的結果 - 雙贏或對给别人带来福祉和利益。

我自己常常會為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情緒,嘗試求同存異:

解決同一個問題,各有自己的方法。看待一件事情,各有自己的想法,源於自己價值觀,以及獨一無二的個性。

經過三十多年的學習,我發現,改變別人,難度極高,而且自己也不不一定完全正確。結果是更多衝突。

與其堅持自己的一套,倒不如找到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建立大家都舒服的環境,協商,達至一個大家都舒服的方案,善用大家的、集體的智慧。雙贏的結果比什麼都重要。

或者嘗試放棄自己的一套,開闊自己的comfort zone, 嘗試接受別人的方法和idea,看看效果如何。

life is negotiation, to negotiate with inner self first and then with others.

當你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你知道怎樣表達情緒,不會帶來傷害,因為你自己也被傷害過,你不想去傷害別人。你就轉化了舊的情緒模式,創造了新的溝通模式,情緒表達的方式。

看看如果用舊方法,會有什麼後果,

有什麼方法,可以令事情變得好些?

————————

寫完這篇文章,我忽然覺的,我不知不覺在運用夢境治療,人性化的解夢思維模式,解讀各种人性和情緒。平衡心理,身心安頓了,就可以大大減少噩夢,睡得快,睡得香,睡眠質素都可以提升啊!


情緒,你在講什麼?我們的內在孩子,你在講什麼?

大部分的情緒疾病,身心症狀,源自情緒的累積,不要小看情緒的累計,其實,情緒每分每秒都在影響我們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如何善用潛意識的智慧,理性和感性結合,安頓情緒,反思情緒,轉化情緒,活出的渴望的自己?

在做情緒工作中,我覺得,先要平衡自己的心理,穩住自己的情緒,甚至隨時隨刻聆聽自己的情緒,讀懂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別人,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心理質素。


什麼是情緒?情緒有什麼功能?如何轉化情緒,如何令情緒變成生命的動力,生命的的禮物,成長的營養?

情緒是對外界變化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情緒的功能有最少有三點:

第一

保護作用,为了自救和生存

一個剛剛出世的嬰兒 ,如果不懂大哭,发出求救的信号,他就會死亡,因為哭,是為了呼吸氧氣,為了找人照顧。為了生存。

我們看到,情緒背後提醒我們一些需要,如身體健康的需要,心靈的需要,所以,當我們看到自己有恐懼,先想想,自己到底有什麼需要。看到別人有恐懼,不需take it personally,不需生氣,想一想,他到底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我可以幫助他什麼? ( 這是同理心,慈悲心,是人性化的溝通管理學的這一部分,不需責備,看到別人發脾氣,背後一定有原因,沒搞清楚,就把自己推向受害者的牆角,繼而指責別人,自己又變成的加害者)

記得我的孩子兩歲多,他看見生日氣玩耍時突然球爆了,就大哭起來,哭的好傷心,因為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會壞,以為永遠會失去,好傷心。

我馬上解釋給她聽,為什麼氣球會爆,而且很快買一個新的,補償他的需要。他滿心歡喜,很快忘記了那個舊氣球。

防衛作用

如果我們在森林裡看見一個大熊,我們第一時間會有恐懼,想逃,或避開它,恐懼,是人的本能,是自我防衛機制,非常重要的能力,來保護我們不被襲擊或被吃掉。 

同時我們要明白:

過去的情緒未必適合當下的情況,過去不愉快的經歷帶來的情緒日積月累,沒有被解讀,被消化,就會產生限制性的信念和內在誓言,影響當下選擇、幸福質素和命運。過度使用這個防衛機制,只會令自己處於僵硬狀態,可能難以相信別人,可能與外在的溝通出現很多誤解,親密關係、工作關係難以和諧,舒服相處,而內在,是不相信自己,不能和過去的自己和別人和解。

一位六歲的孩子,不小心在街上被單車撞到,那個人不顧而去,留下這個受傷的小孩子,流血滿面,新長出來的門牙都被撞壞了!好心人送他到醫院,可惜牙齒不能接駁了。

小孩子長大成人,這個經歷,留下陰影,一生都記得,都恨死這不顧而去的人。不僅如此,他對人的信任度也大受影響。創傷沒有得到療愈,童年陰影就會深深影響著他的一生,他常常提起他不愉快的人生經歷。

這樣牢牢記住不開心的事情,累計在一起,形成他的價值觀,人就容易處於恐懼和沒有安全感的狀態。容易焦慮和煩躁。

記得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裡,有一個類似故事,也是被車撞到,產生嚴重的童年陰影,只記得那個壞人,不記得還有好人,送他進醫院的人。之後的人生都坎坷不平,他埋怨自己運氣不好,老是遇上壞人!

第二個人被車撞到,他感恩搶救他的人,送他入院的人,寬恕原諒撞到他的人,因為自己也不小心,有責任。他之後的生命就很不同。他的事事業也非常好,非常有同理心,慈悲心。

如何看待過去,影響如何過往後的日子

It is not the past problems and trauma affect us, it is how we see the past determine our destiny!

信任度,源於天生還是後天?我的工作經驗中發現,大部分來之後天的經歷;對人的慣性的不信任,往往是童年和人生中一些不愉快的經歷,甚至創傷導致。能否走出陰影, 不再停留在過去,才是影響幸福的關鍵。 It is not what happened but how to see the happening determine our destiny.

我覺得,95%以上的人是善良的。帶著這樣的信念,與人相處,輕鬆愉快很多,也會吸引很多的好人,貴人,幫助我的人。

重要的是,自己先學習做好人,給別人帶來溫暖,先做好人,讓人遇上你。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5/blog-post_76.html

當我們理解到別人背後的故事和歷史,還有身體狀況,每當別人發脾氣,你也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干擾,情緒受到牽累,因為真的可能你只是trigger起他們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或者任何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都可以trigger他們的情緒。




童年的創傷,不是問題的關鍵。相反,如何看待童年的創傷,才是問題。

所以,情緒,是可以選擇的!


12 mins 
Shared with Public
Public
信任度,源於天生還是後天?我在工作中發現,大部分來之後天的經歷;對人慣性地不信任,往往是童年和人生中一些不愉快的經歷,甚至創傷累計導致。能否走出陰影,
不再停留在過去,才是影響幸福的關鍵。

第二

情緒是信息,是溝通的媒介和渠道

我四歲的孩子曾经問:

媽媽,你怎麼老是皺眉頭啊,你為什麼不笑多些?

原來,情緒通過身體語言,潛意識的語言,已經表達了我們的心理狀態,三、四歲的孩子,意識世界還沒有建立,不會去分析,活在潛意識的世界,他們收到的信息,就是典型的潛意識的信息,孩子表達通過自己的困擾,和媽媽溝通,令媽媽,我去反思。

啊!原來溝通是這樣的!我們帶着怎樣的情緒作為媒介,別人就會收到怎樣的信息。情緒的鏡面效應,別人收到的,反應出來的,都提醒我們,別人是我門的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溝通的效果,自己溝通的能力,自己的進步的空間,還有自己的修復能力...自己反思的美麗。

我們時刻需要想一想:

我們的每句話,每一個表情,通過這個渠道,我們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帶來什麼結果,這是是我們時刻檢討的課題。動機往往都是正面的,但我們用什麼方式取表達,結果會很不一樣。所以,溝通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別人收到什麼。

孩子的話提醒我: 如果任由情緒氾濫,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內在小孩沒有成長的表現。

孩子的話,提醒我們:好好利用情緒這個媒介,傳達正能量!

第三

 情緒是感覺,至直覺,幫助我們調節心態,自我導航

情緒通過身體語言和口語表達,無時無刻,它都在表達感受,發出信息,情緒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真正的動機和需要。

昨天,我和媽媽、兒子一起吃飯,一起分享生活點滴。

我談到我的記憶力的問題。我說:明明是去媽媽家裡借電腦,卻被其他事情代替了,完全不記得了帶電腦回家。所以,這次我又要專門去拿。

孩子看到我的表情,覺的我有些埋怨自己,他帶著堅定、溫和的語氣說:“首先不要責怪自己。”

他的這句話叮我一叮:原來我有責怪自己啊!也就是說:我还沒有接納自己的這個部分。叮得好!

如果說我煩自己得這個部分是提醒我沒有被滿足的需要,那是什麼需要?

我想:

埋怨自己,其实背后是想如何减慢记忆力衰退,減少浪費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孩子的提醒我:

把精神放在如何改善自己的記憶力。这是我需要做的事!

我馬上寫下一些方法:

job list, set priority, good sleep, enough  exercises and good nutrition, balanced mindset.

是的, 情緒背後有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在表達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我們去聆聽、讀懂,覺察、反思,修正,看到情緒背後的真正意義,問題的根源。從而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

運用童年夢 - 心理創傷的的自我療愈

記得早年做保險工作期間,不時在夢境裡看到小時候考體育學校的情景,我考不到,但我的同學考到了,我很不開心,有些妒忌她。

每次發這類的夢境,心裡有些不舒服,我問自己,為什麼過了十幾年,還耿耿於懷,不能放下?

我的這種情緒來和我說什麼?對我當下有什麼提醒,這個夢境對有什麼impact?

原來,面對壓力性的工作,要不斷比較分數的工作,我不僅要正確的看待別人的榮譽,別人的價值,關鍵是要看到這份工作本身的價值,才能看到自己的價值。

這個夢境,令我深入學習保險知識和工作意義,真的開始愛上這份與人溝通,為人帶來保障和財富的工作。每天聆聽別人家庭故事,生命故事,與人產生連結,和別人做好朋友,這個價值,遠遠超出賣出保險所得的回報那麼簡單。

第二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如何看自己。別人看自己是那麼重要嘛?

看到自己的價值,看到到工作的意義,令我可以放下所謂的競爭,每天和自己競爭,壓力之來自自己,於是stress大大減少。

 我認識到:

別人看你,由你自己的改變開始,自己可以輕輕鬆松,不介意別人的眼觀,同時自己不斷在放下小我,謙卑的學習,別人也會對你改觀。





第三步:

恐懼源於自己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導致沒有安全感。看錯了自己,其實自己有好多獨特的能力!非常適合做與人打交道的工作。

我通過打乒乓球的夢境,自己和自己做夢境治療,化解壓力和恐懼,一個自我成功轉化情緒的經典個案。

記得一位朋友說:她妒忌別人,別人做的到,自己做不到。

我問她,你的妒忌情緒,提醒了你什麼?你情緒背後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你有什麼特別想做,看看自己有什麼資源,還需要什麼,有什麼需要增值,才能满足你的需要,達到你的願望。

你不是做不到,你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方法或潛能。

想辦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找到方法。如果說妒忌別人是來提醒你什麼,那是什麼?如果带着妒忌心,對自己有什麼傷害?

所以,這個情緒被解讀,正向的動機被應用,就成為你轉化正能量的催化劑,動力。

妒忌的個案:自己妒忌別人,大家的關係受損,或者別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其實傷害的是自己,你自己沉淪了。如果你回到自己的內在,聽到自己沒有被滿足的渴望,你沒有被認同的自己,你就會去認同你自己,看到自己的工作有意義,有價值,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每天和自己比較,每天進步多一些就可以了。自我導航到屬於你渴望的人生的方向。

感覺改變了,心情就輕鬆很多。平靜很多。



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和意義,找到他的意義,就可以善用情緒。

情緒本身是感覺,有開心,有不開心,有喜悅,也有憤怒...端看我們怎樣去運用。是否會讀懂它,轉化它。

所以,真正傷人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沒有轉化的情緒。

後記:


學習解讀情緒,和情緒對話,我最大的感受和收穫,強化自己的部分是:

Focus on the Cause ( take the full responsibility on how what happens to us) , be flexible, we can get the desired effect and outcome.

為自己的決定,心情,情緒,感覺負責任

Focus on the outcome, we will have flexibility and more positive choices to get the results.

問自己,溝通的目的,想要达到什麼樣的結果?需要什麼樣的心情做媒介,才能給人感受到你的動機和想法,得到你心目中的結果? ( 必須是雙贏或對给别人带来福祉和利益)


eSSgtSJpouonsntf sornofwted 
Shared with Public
Public
接納生命的一切,包括自己和別人的情緒、性格和身體狀態,優雅謙卑的活著,積極樂觀的面對挑戰,享受生命的真善美,享受克服困難的滿足感,享受助人助己的快樂,是我最大的心願。

Reference:


NLP-CAUSE and EFFECT 


https://jbaskaran.com/nlp-cause-effect/

NLP elaborately explains about “cause and Effect”. Whatever happening in life has a cause. Based on that what is happening is effect. Example – If I work out rigorously, will end up with six pack fitness body.  Here work out is the cause, six pack is the effect. For every cause there is an effect and for every effect there is a cause. If you are clear about your outcome (Effect), you will be clear how to focus on your cause. Have strong approach and be flexible at your cause, will automatically give strength to you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happens to you. Be flexible to attain the desired outcome.

Are you living at Cause or at effect?

https://en.paperblog.com/cause-and-effect-in-nlp-14451/

The reality is that very few people are able to go through life at 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is one of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versus one of blame, (self) limiting beliefs and lack of choice.

Cause means taking decisions which create opportunity leading to what one wants and not what one feels one should achieve – if things don’t work out in the way that they were planned, one is able to rectify, adjust and explore other possibilities – there is always a choice.

There is always a choice – how many are thinking, well, yeah, but No, not always? Yes there is, you can choose to act or not to act, take a decision or not take a decision, whatever you choose, you have made a choice.

Effect means blaming outside factors, people or events for what you are experiencing and living – there is a sense of impotence and helplessness, waiting for things to change, without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change to happen – it is ironic that, although there may appear to be no choice available to them – they have chosen to be at effect.

Perhaps a more pertinent model to consider when applied to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behaviour is Intention – Consequence, or is this just splitting linguistic and semantic hairs?

In my view, intention and consequence actually short-circuits the notion of blame, transforming it dynamically into more of a learning tool that implies a deep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results and events, which blaming outside variables cannot encompass.

Personally, I feel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ntion – Consequence model does imply a deeper feeling of learning, but we will look at this at another time – let’s get back to the model in hand.

At Cause Signals At Effect Signals

You feel comfortable in your environment You feel stressed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You can naturally say what you like Others dictate what and when you say things

You act with a level of competence and abilities You are panicking and questioning your abilities

You feel at ease, energetic and vibrant You have low energy and feel overwhelmed

You are at ease to be yourself You question if you are good enough

You take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in your stride You cannot say “No” and try your best to please

Your choices are based on what you want You do what you ‘should’ do, not what you ‘want’ to do 

Cause & Effect – Metamodels

You can use this model to help change behaviour and to clarify what is causing the behaviour.

The Meta Model has three main uses:

1. It compiles and filters information by examining deletions.

2. Meaning is clarified by questioning techniques – “What exactly do you mean by that?”

3. Limitations are identified, especially when words such as “Can’t”, “Ought”, “but”, etc. are used, opening up more choices.

Internal dialogues that we go through often reveal the limiting beliefs that we hold as hard facts – opening up outdated judgements and prejudices, distortions and generalisations or even other people’s opinions.

Listening to your own internal dialogues can help you to find the ‘oughts’ ‘buts’ and ‘can’ts’ that limit your own freedom of choice.

Let’s take a few examples:

  • I ought to do this

- 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 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

  • I just can’t do this.

- What is stopping you?

- Why can’t you do this?

  • She doesn’t like me.

- How do I know this exactly?

- What exactly does she not like about me?

- How is this manifested?

  • I’m bored.

- How exactly are you boring yourself?

  • Change is impossible

- How is changing impossible?

- From what into what?

- Why is change impossible?

  • It is difficult to decide.

- How am I finding it difficult to decide?

- Why am I experiencing difficulty deciding?

- What is preventing me from making a decision?

  • Nobody likes me.

- Nobody?

- Nobody at all?

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you cannot avoid speaking with generalisations in order that others, for example, can make their own meaning from what you say.

Have a practice yourself – there are sure to be lots of examples, then it remains another personal choice regarding whether you want to change the behaviour that results.

  • I can’t ski.
  • It’s impossible to speak French.
  • I can’t cook.
  • I ought to take more exercise.
  • I should learn mathematics to help my kids with their homework.
  • I can’t do maths.
  • I’m useless.
  • I would like to but ….
  • I ought to learn to ….
  • I can’t say that ….

Try this out for yourself.

As a final note, these are not fixed nor stable states, once again we have the choice to be at either Cause or Effect, we are ultimately in charge of our own feelings and how we want to feel – sometimes this may be difficult to accept.

《被討厭的勇氣》我的讀書報告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9/blog-post_21.html

找回愛自己的勇氣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3/blog-post_11.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