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18

我看到的矽谷孩子在做什麼

玩手機,玩電腦遊戲,對於很多香港的小學生來說,已經是can't live without.。但在矽谷,電子產品的發源地和高科技的火車頭,我很驚訝的發現,很多孩子竟然可以沒有手機,電子遊戲不沾手。

學校基本上沒有什麼功課,那麼他們在做什麼?





走進一間小學,一副牆畫吸引了我,地球上有各種動物在奔走,有个大鸟奔向太陽,相信是孩子們的作品...

二年级的公立学校每天基本上沒有功課,大部分課餘時間都是 doing sports ,reading traditional books, not digital books, 參加各種興趣班。
我發現這裡網上自學成風,真正的讀書是自己學,學校是參加活動,學習與人溝通,互動的地方。

看到一篇報導: 矽谷精英孩子的教育 學校沒電腦與網絡 哈佛大學兒童和媒體中心主任邁克爾.里奇表示:“人們普遍認為,這些高科技技術和產品是新的東西,所以能夠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幫助。我覺得大家應該停止這種想法。因為答案是,iPad固然功能絕棒,可是有時候一團泥巴,一張紙,都比iPad更有趣,也更有利孩子的健康。”    ”高科技改變了兒童的學習方式,他們有什麼問題都到谷歌上轉轉,見解幾乎都是從網上得來的,自主思考的意識減弱。“ “我承認,現在是高科技爆炸的時代,可是高科技只是生活的工具,而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我贊成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遠離這些技術,專注地教會他們能夠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他們要終身——至少也是幾十年,在電腦前度日之前,先讓他們接受生活的真正歷程。”  一位在中學才接觸電腦畢業生說: 凱蒂說:“我到了初中最後一年才第一次接觸電腦,開始學習編程是在高中一年級,高中畢業後才開始認定把從事高科技工作當做今後的職業。我一點都沒有覺得較遲進入電腦世界有什麼不好。我把自己的孩子也送進了這樣的學校。孩子們在學校裡,學會如何全神貫注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們明白學習需要思考,消化需要時間。他們在得到一個答案後,還繼續問'為什麼',這樣的學習途徑,可以是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也可以是在學音樂的時候。” “我承認,現在是高科技爆炸的時代,可是高科技只是生活的工具,而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我贊成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遠離這些技術,專注地教會他們能夠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他們要終身——至少也是幾十年,在電腦前度日之前,先讓他們接受生活的真正歷程。” 家長們認為,真正優秀的教育在於投入,而投入的關鍵在於優秀的老師和有趣的教學計劃。 50歲的勞倫曾在英特爾和微軟公司就職,他有3個孩子在華德福學校上學。他說:“投入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老師的接觸,和同學的接觸。” Reference http://www.epochtimes.com/gb/12/6/1/n3602612.htm

https://www.facebook.com/donnawinter2000/posts/10212684574654740



“現在是高科技爆炸的時代,可是高科技只是生活的工具,而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遠離這些技術,專注地教會他們能夠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他們要終身,至少也是幾十年,在電腦前度日之前,先讓他們接受生活的真正歷程。”



真正優秀的教育在於投入,而投入的關鍵在於優秀的老師和有趣的教學計劃。 一位家长說:“投入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與老師的接觸,和同學的接觸。”
View on Education in Silicon Valley

27 9 2018 in Silicon Valley

Friday, September 21, 2018

《被討厭的勇氣》

我的讀書報告

首先很感激好朋友,好拍档 Jenny介紹我看的一本書:

一本關於人性化的心理諮詢的書,关于Alfred Adler早期的個體心理學,coaching的很多理論基礎都可以在這一解釋到,如為什麼要有同理心, pace and lead 的基礎在哪裡?為什麼不相信自己,就不會相信別人。為什麼追求別人的認同,永遠得不到幸福...

2017年度暢銷好書─《被討厭的勇氣》解答了我們許多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阿德勒指出不要害怕別人討厭,还有自己的内在那种討厭,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這本最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名字:

《被討厭的勇氣》

為什麼勇氣會被討厭,哪些勇氣?誰討厭?自己,還是別人?到底這本書講什麼?它對我有什麼impact?
帶著這個問題,我細細的閱讀了這本書。

書一開始,就探索同理心。 Alfred Adler不幸的童年對他影響好大,難怪他對自卑感有精闢的見解,對弱勢有特別的同理心。

總結起來,有以下 《被討厭的勇氣》。包括:

1

承認自卑感,脆弱感的勇氣,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勇氣

2

不做受害者,100% 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勇氣

3

相信自己,自我認同,而不是追求別人認同的勇氣 ,即使和大多數不一樣。

( 追求別人的認同是永無止境,不會得到幸福,

如果期待別人的讚美才有動力,那不是正向的self esteem

如何渴望從別人的認同,到自我認同,成長的過程)

4

無條件的相信別人的勇氣,即使別人還沒有相信你

5

尊重別人的勇氣,即使別人還沒有尊重你或了解你

6

無條件的去愛的勇氣

7

沒有分別心的勇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平等的,合作夥伴的關係,老師和學生是朋友的關係,陪伴的關係,用交友的心去享受工作。

8

真我的勇氣,不帶面具的勇氣,

9

甚至做普通人的勇氣,最平凡的日子,才是最大的考验

10

放手的勇氣,讓孩子去闖,給他們機會去失敗的勇氣,(從失敗中學習,成長)

11

放手,不執著無法改變的事物的勇氣,敢於去改變的勇氣

12

敢於表達自己的勇氣

這些被討厭的东西,都是shadow 陰影,可能每個人都有,背后是恐惧!要克服,要改变,就需要勇氣,有时拿出勇气,连自己都讨厌,都害怕,也许也会令别人不舒服,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吧!

和Jenny一起討論,心中突然豁然開朗,特別是如何做好身心靈工作,如何建立同理心,如何建立正向的自我價值感,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一本充滿哲學又通俗的書。
明白到人生的最大的學習,是帶著平靜的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帶著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積累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幸福,是態度;而態度,決定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來之何處?

Alfred Adler認為,來之共同體感覺:把別人看成自己的伙伴,在為大家做貢獻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當人感到自己有價值時,才能活得勇氣。

如何得到共同體感覺?通過學習:接納、信賴、貢獻。

什麼是接納:那就是帶著平靜的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帶著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積累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從而做出選擇,活出更好的自己。

信賴:當你選擇和別人建立協和關係,你需要真誠地信賴別人,才能建立起深厚的伙伴關係,如果總是怕別人搞鬼,是無法建立共同體的感覺。

貢獻:當你信賴別人,你會為別人,為自己作貢獻,從中喜歡自己,看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


別人如何看你的價值,是別人的事,關鍵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學習課題分離,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為自己的價值和生命負責任。

LIVE NOW and HERE

受害者的心态 还是 感恩的心态,面对过去的不愉快经历,决定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所以没有过去和将来,所有都是现在!

不要有竞争的心理,输赢的心理,要有合作,没有没有分别心

更多和 Jenny 討論這本書的過程和收穫:可以在这里读到:

覺知自己生命的位置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9/donna2-1.htm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6106/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愛,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決定。

◆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勇敢去愛吧!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

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能得到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論及人生中的多項課題,其核心的關鍵提問可說是:「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相對於此,本書所要探究的問題則是:「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開創的



本書的關鍵詞是「教育」和「愛」。所謂的教育,並不是由教導的一方去鞭策,而是教學雙方互相學習、共同育成。個人也是一樣,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尊重個人才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整個社會都會大大地往好的方向改變。



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無法對他人的痛苦及需要給予真切的關注,是我們無法通往幸福人生的關鍵



A Book review

我是一名中學輔導教師,在長期觀察中發現到,校園中的輔導諮商與教育工作似乎一直是兩回事,甚至隱微地處在對立面。而阿德勒心理學主張,諮商師的任務就是再教育,而教育工作者則要像諮商師一樣陪伴學生;不論諮商或教育,目的都是幫助個體朝向「自立」。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觀點也為學校系統中諮商輔導與教育之間的扞格不入做了解套。



令人興奮的是,本書探討的各種主題正是以教育場域為核心,其中揭示的教育理念正是要幫助學生「自立」。書中提到,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亦即不再繼續以自己的脆弱來支配別人(這是年幼孩子為求生存的行為模式),而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生,同時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的觀點,與我這樣一名身處教育場域中的心理助人工作者,在學生輔導與諮商方面的理念──也就是協助案主「自我決定、自我負責」,是不謀而合的。



在現今的教育現場中,可以看到許多師長(包括父母)帶給孩子的教育,事實上是阻礙孩子朝向自立發展的。不論是給予過多的干涉、代替孩子做決定,甚至用威嚇的方式管理學生,都是反「自立」的教養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是出自於大人對於孩子的不信任。



因為不信任,所以我們無法以孩子如其所是的樣子看待孩子,也不會因為孩子本身的存在而認為孩子是有價值的;也因此,我們對孩子充滿了是非對錯的評價。在二元對立的是非標準下,我們戴上了有色眼鏡,如判官般用一些行為規準來評價孩子。我們無法看見孩子的全貌,以致孩子總是得忙著追求外在的認同,內心卻匱乏無力。


從來,我們就與孩子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而「孩子與我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點,對許多師長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是的,身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擁有「信任孩子的勇氣」,如此才有可能協助孩子朝向自立發展。而信任與尊敬孩子的本身,則是一種意願與選擇,但前提是:大人本身得先做到「自立」才行。

雖然至今阿德勒心理學的學派屬性仍定位不明,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其真知灼見無疑地影響到後日後各種心理治療理論學派的發展,包括人本、存在、認知行為等取向的心理治療,以及家庭系統療法,甚至近十幾年來才興盛的後現代心理學。

這一次,兩位作者又採用對話方式引領我們進入阿德勒心理學的世界,這又是一本讀來令人欲罷不能的高水準作品,等著你去領略箇中美妙。

目录

第一部 可惡的他,可憐的我, 


阿德勒心理學是宗教嗎?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所謂的尊敬,即是「如實看待他人」

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

如果擁有「同樣的心境與人生」

勇氣會傳染,尊敬也會傳染

「無法改變」的真正理由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


第二部 為何否定「賞罰」?

教室是一個民主國家

不可以責罵,也不可以稱讚

脫序行為的「目的」?

厭惡我吧!拋棄我吧!

「懲罰」就能讓「罪過」消失嗎?

以暴力為名的溝通

生氣與責罵的意義相同

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選擇

第三部 由競爭法則到合作法則

否定「用稱讚讓人成長」的做法

褒獎讚揚會帶來競爭

共同體之病
人生由「不完美」開始

「自我認同」的勇氣

脫序行為是以「你」為對象

人為何想成為「救世主」?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第四部 凡給予的,就得著

所有的喜悅,也來自人際關係

「信用」?還是「信任」?

「工作」為何是人生任務?

任何職業均無貴賤

重要的是「如何運用自己被賦予的事物」

你有幾位好朋友?

要先「相信」

人與人之間,永遠無法心意相通

人生中「平凡無奇的日子」即是考驗

凡給予的,就得著

第五部 選擇愛的人生

愛,不是「陷入」

由「被愛的方法」到「愛人的方法」

愛,是「兩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切換人生的「主詞」

所謂自立,是擺脫「自我」

那份愛,是為了誰?
怎麼做才能奪得父母的愛?
人們害怕「去愛」

命中注定的人?根本沒這回事
愛是「決斷」

重新選擇生活型態吧!
維持單純
給創造新時代的朋友們

Reference:


A heart talk with Jenny my coach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9%98%BF%E5%BE%B7%E5%8B%92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求學時期,剛開始他的成績並不好,他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努力向學,再加上父親不斷地給予鼓勵和支持,成績逐漸進步,尤其是在數學科,更是從原先的班上倒數幾名成了前幾名。另外,求學時他也很努力地參加活動,結交朋友。成績好轉後,阿德勒決定要當個醫生拯救世人,1895年他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起先是眼科內科醫生,他特別強調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但後來,他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辦法防止死亡而感到無力,因而將重心移轉到於神經學和精神病學。1899年受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邀請,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一職,後來,因為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衝動的影響,和阿德勒的想法起了衝突,於是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人心理學。在1912年,他創立了個人心理學協會,還引進了團體治療,是現代團體治療的先驅。後於1924年受聘為維也納教育學院的講師。


個體心理學之重要概念[編輯]

1.個體心理學: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個體是無法分割的.整體的我)
A.人格的一致性與統一性:生活形態管轄所有表現形式,整體統治部分。所謂的統一性,指所有表現形式都受著一個原則的管轄。
B.個體對自己本身和環境的觀念決定他的行為:每一個個體的行為朝向解決生活中不斷變遷的問題。
C.單一動力:個體在問題的解決中追求成功,這種追求牢固在生活中的每一結構,但對於成功的判定視其觀念而定。個體心理學評估這些個別成功的標準是以提升人類的福祉與發展而定,因為個體心理學發現個人所面對的那些問題只能以充分的社會興趣才能解決。
D.每一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個個概念以生活方式呈現出來。
E.社會興趣就像人所有的內在潛能,它的發展跟個人自我一致的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
F.生活方式起於孩童時特有的創造性力量,也就是從他所知覺到的世界以及知覺到所謂的成功。
2.虛構目的論:由個人信念構成,為一種想像的中心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由現在賦予過去意義)
3.自卑感:人的行為受自卑感影響,是追求卓越的驅動力,非病態象徵。
4.生活型態:幼年經驗中為了克服自卑感,而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反應個人的信念與處理事情。
5.家庭星座:個人的心理狀態因出生序而有所不同,影響每個人認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對成人後的人際互動有影響。
A.老大:值得依賴
B.老二:超越者
C.排中間者:被壓迫者或協調者
D.老么:獨特者
E.獨子:小大人
6.人生任務(D,E為阿德勒學派學者Mosak、Dreikurs補充)
A.友誼(friendship):與他人建立關係
B.工作(work):對社會做出貢獻
C.愛情與家人(love):維持親密
D.自我接納:與自己安然相處
E.價值觀、生命目標、宇宙觀:發展精神層面
7.社會興趣(社會意識)
A.個人關心、關懷他人福祉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個人尋求超越的核心。
B.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包括: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C.隨著社會興趣的培養,自卑與疏離感會漸漸消失。
D.人們由共同參與活動與互相尊重而表達出社會興趣,此時他們是往生命的光明面發展,而未具社會興趣的人會變得沮喪,生活在黑暗面。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一本充滿哲學又通俗的coachingbook。明白到人生的最大的學習,是帶著平靜的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帶著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積累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幸福,是態度;而態度,決定了我们的生命價值。

21 9 2018

《被討厭的勇氣》工作坊

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提醒我們:生命的成就,源自被討厭的勇氣。Adler認為,能否轉化逆境,關鍵是改變的勇氣。一切機遇,是福是禍,終歸是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如果我介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被討厭,即使家財萬貫,仍然不自由,因為內耗精力去討好別人,索取認同,壓抑真實需要,糟蹋自己,不敢發揮自己。唯獨培育被討厭的勇氣,找回內在價值,我們才真正自由。這是放下外境、往內觀照的開心大發現,讓我們體驗到:
1、快樂,只需改變自己,而非別人。
2、我的生命意義,只有我可以賦予。
3、要自由,就需要放下別人的目光。
4、別揹負別人責任,別讓人揹我的。
5、毋須證明自己,才真正自由飛翔。
6、沒有健康界線的愛,便淪為縱容。
7、容許自己被討厭,才是真正強者。

華山博士會詳盡講述心理學大師Alfred Adler的精要,讓我們建立被討厭的勇氣,重拾本自具足的自我價值和內在資源,真正幸福自在、自由飛翔。

🏚地點 : 灣仔石水渠街85號聖雅各福群會4樓明華堂 (灣仔地鐵站A3出口)


📆日期:2018年3月10的日星期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EeISJOi7M&feature=share&fbclid=IwAR0RS8hFfCf2NFdrXD--lO-vMYMek3vc9Nqx-0Lzcp24cN8sH5TbSZpcLm0

岸见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专家。古贺史健则出版过多部畅销书。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两位作者让一位烦恼缠身的青年,去拜访一位智慧的哲学家,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来阐释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夢境與夢遊


https://www.facebook.com/donnawinter2000/posts/10212636742818974

在作心理諮詢工作中,特別是夢境治療時, 家長和個案朋友, 有時會問起關於夢遊的問題。如發夢是否會導致夢遊?爲什麽老人家容易會發開口夢,夢中出現暴力行爲和下床走動?傷及自已或同床的人。


夢遊和發夢之間有什麼的關係?夢遊和年齡有沒有關係?
那些事屬於病態症狀?要留意,求醫?

Image result for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人為什麼會發夢?

夢境是潛意識的活動,幫助人們整理記憶,消化在白天有意識狀態下的所接觸的東西,同時當人有內在的矛盾,壓抑,極大的壓力,沒有解決的問題,心理不平衡的狀態,或長期的渴望沒有實現產生自我的壓力,或健康出現問題,痛症,或隱藏的疾病,都會化爲夢境,在快速眼動期( REM)時間裏,腦電波就會活耀起來,眼球也可以看到在在快速轉動。潛意識的活動來幫助我們去處理白天尚未問題或長期困擾的課題,通過電影或影像的形式表達出來,通常都埋藏著極大的洞察力,創意和改變的動力。

正常情況下,在發夢的時候是不能動彈的, 這是人的自我保護功能。

如果常常發惡夢,嚇醒自己,影響睡眠質素,就是患了夢境失調和失眠  dream disorder and insomnia 。大部分是心理壓力太大,情緒出現問題。通過解夢和談話,或深度的心理和精神治療 ( 包括催眠治療,敘事和解夢治療),這些症狀會得到舒緩或療愈。


Image result for nightmare


老人家的夢遊症:


有的老人家如果發夢中出現下床走動,叫罵和暴力行爲,手舞足蹈,很可能會傷到自己和枕邊人,是快速眼動發夢狀態失調,又叫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 

夢者的夢境通常很可怕,緊張,夢者扮演起夢中的情景。很多時候醒来會記起來。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老人夢遊症)

病癥:
發夢期時肌肉沒有如常失去張力,身體出現不自主的活動及有夢話,
有時動作的幅度會很大,甚至會有暴力的行為,傷及自已或同床的人。
部份患者會在清醒後回憶病發時的動作與夢境有關。


Image result for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Image result for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我曾經幫助老人家做解夢治療,解決夢境失調和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5/11/blog-post_30.html

老人家的夢境和精神健康 - 探望姑丈,夢境談心


長者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與疾病后的情緒大變、焦慮和恐懼有很大關係,與大腦退化有關。可能控制身體的神經失靈。需要心理治療和特別的睡眠管理和藥物治療

另一種普遍的夢遊症,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小孩子為多。

我聽婆婆說小時候我也有過夢遊症。我也發現自己早上起床,已經穿好厚厚的大衣了,原來我半夜已經起床準備上學去。
我太緊張上學,還是我太喜歡上學,我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後者。

有些孩子半夜起來走動,可能是白天太興奮,或太緊張,壓力所致。

小孩子夢遊症大概每100個人中,有五、六個這種個案。通常小孩子長大之後,就慢慢 減少 。和大腦的發育有關係。但如果经常发生,情况严重,需要留意。

這種夢遊 sleepwalking,是发生在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深層睡眠的時候。所以,醒來,自己都不知道發生了夢遊症。

夢遊的四肢可以活動,負責控制的功能失調。比如 :會起來煮東西吃,會開手機,傳訊息,或者是外出。找东西吃,找东西,或者是攀爬欄桿,開窗 ,這些危險的動作。醒來却不知道夢遊所發生的一切。

有一位年輕人,相信是工作壓力太大,晚上常常發開口夢,大叫,還有動作,家人都很擔心。

這個現象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生。


Image result for sleepwalkingRelated image

長者那要特別留意。比如從來都沒有夢遊的情況,很可能是大腦退化的症状。

有位老人家發生睡食症 ( 夢遊的一種),半夜跌倒在廚房。

一位伯伯他患有糖尿病。白天的經常肚子餓就會煮東西,夢遊時,半夜也煮東西,引起火災。

以下情況,都會導致夢境失調,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或夢遊:

睡眠長期不足

如考試期間常常有噩夢,提醒要減壓。

如睡眠睡眠窒息症,容易產生噩夢。
Image result for 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

酒精和安眠藥也會增加深層睡眠時間,引發夢遊。

當出現夢遊的時候,是不是要去叫個案中止?

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打攪,或大聲說話,否則會有驚恐或反抗。可以轻轻的带这位家人回床上,如果有需要。最好可以拍下記錄,給醫生診斷治療用。

噩夢連連,夢境失調;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和夢遊,三者都是睡眠失調,都和大腦有關,背後和壓力,情緒,心理狀態,身體狀態有直接關係,都是我們身體和心理發出信號。要我們留意。

所以,處理這些症狀,要找根源,特別心理、人際關係問題、腦部退化的問題,身體症状和痛症等。


Reference:

人性化,個人化的身心輔導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7/about-donna-wong.html

睡一場好覺 


思覺失調與夢境治療


夢境與身心健康 -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F%AB%E9%80%9F%E5%8B%95%E7%9C%BC%E6%9C%9F

快速動眼(REM)睡眠行為障礙是什麼?該如何應對?
https://kknews.cc/zh-hk/health/5m6g8e8.html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治療

http://libir.tm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7252/2/%E8%A8%88%E7%95%AB.pdf

睡眠障碍

http://www.hkssm.org/main.php?id=PubEdu&aid=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D%A1%E7%9C%A0%E9%9A%9C%E7%A2%8D

收藏
516
http://libir.tm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7252/2/%E8%A8%88%E7%95%AB.pdf
失眠是最常見的一種睡眠問題。許多研究顯示台灣社會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皆有某 種程度的類似困擾。失眠把它定義為儘管有適當的時間睡覺, 但睡眠品質不佳或是不充 足的感覺,導致生活感覺處在不清醒或者持續精神不振。根據這個失眠定義,國際睡眠 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把失眠分成三類:心理生理 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自 發性失眠 症(idiopathic insomnia)。其中以心理生理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的定義及 疾病概念可相對應於原發性失眠症(primary insomnia)。 生理心理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 (Morin & Espie, 2003)是指重複地出 現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夜間睡眠不穩定、或 品質不佳等困擾,這些睡眠問題導致 患者在白天出現不同形式的功能障礙。診斷原發性失眠症可分為客觀與主觀兩部分,主 觀評估則是利用多 種不同的診斷問卷或自陳式問卷,確認是否有其他應被排除的精神疾 患,以及瞭解失眠的內容與特性;客觀測量主要以多頻道睡眠記錄儀 (polysomnography, 簡稱 PSG)來監測夜間睡眠狀態。原發性失眠患者在 PSG 的檢查結果中,失眠患者通 常會呈現入睡時間長、半夜醒來次 數或時間增加,睡眠效率差,失眠患者的第一階段睡 眠會增加,慢波階段的睡眠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