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0, 2024

面對情緒勒索,給親人的一封信:

 




面對情緒勒索,給親人的一封信:

不要期待父母改變,請多幫著自己

你的父母親雖然年近 60,不要以為他們就是大人了,就像書中說的:「他們只是軀體上的大人,但內心中住著並不比起你成熟多少的孩子。」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困擾與無解的問題,他們也同樣期待有人能提供「懶人包」給他們解惑。

Hi 宇奇:

你改名字的那一年,正逢我 14 歲離開台灣搬到美國,在那之後,我似乎就沒有以新名字稱呼過你。

很抱歉滿長一段時間,作為親人,卻因地理距離和年齡差距,我們並沒有太多共享的話題。畢業開始工作後,又有長達七八年的時間,我非常專注且熱愛著我的工作,以東奔西走的忙碌生活為樂,以至於甚少與你、甚至我們的家人聯繫。近幾年步入 30 後,趨於穩定的生活,讓我開始較常有工作之餘的時間,與小叔、小嬸密切來往,喜歡時常到你們家裡走動。

我不是個特別善於用言語表達慰問關心之人,但是我很喜歡、也覺得透過書寫的文字更有溫度。說話有時太方便太快了,但書寫的時候,因為整理過想法,更能清晰傳達我希望表達的,所以也請你見諒,我冒昧的寫了些文字給你,因為我看到一本好書,想要分享給你。

我明白這段時間,生活不是在你最滿意的狀態(我絕無意窺探你的生活,希望你不會誤解,只是透過幾次到你家中的觀察,同時你的媽媽給予我人生低潮時很多幫助,因此我會傾聽她分享你們的家庭生活)。

我不確定這段你很辛苦的期間,是否過去了,又或你仍深陷其中,無所適從,但我希望也相信,今天所分享的這本書,還有我寫下的文字,不敢說是指引,但盼能夠提供一些微薄的線索,嘗試解決你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倘若,在字裡行間真能對你目前的人生起上一點助力,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如封面標題與封底摘錄的這麼直白。在書店閒晃,無意間看見它後,立刻被吸引了,因為我對於自己的父母,與他們極端不成熟的情緒,其實內心也有非常多疑問,迫切的想要找到解答,所以當下翻了幾頁就買下來,然後我想到了你。

我決定看完後把這本書送給你,原因是這樣的:

我是個特別喜歡在書中寫眉批的讀者,當看到不錯的字句,我習慣在一旁做些紀錄,有些我並不認同、與作者背道而馳的想法,或閱讀後產生的疑惑,我都會寫在書中,這樣有三個好處:

1) 每隔一段時間再複習,能看到早已做好的筆記,快速抓重點回憶

2) 觀察那些當初寫下的疑惑,是否經過一段時間沈澱已找到了解答?當初的想法有無因時間改變?如果有,那就是長大了。

3)第三個原因比較弘大:若我把書送或借給別人,那麼別人也能透過閱讀,從書中、我的眉批中,吸取到更多觀點,更加客觀的觀察到我的、作者的、還有他自己的角度。

因此,本書已有我做的筆記。看書沒有規定要從第一頁開始,歡迎你隨意翻閱!有幾個方式到是我特別喜歡使用,分享給你:

1) 從目錄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先看,
2)
翻到哪頁就讓命運決定從那看下去,
3)
歡迎你直接看我畫重點或筆記的地方

當然,我的重點或許不會是對你最有幫助的,所以吸取你想要的就可以;不過這就承接到以下我真正想分享給你的,和介紹這本書無關,是看完書後我滿載收穫的一些想法。

我想先分享我的生活和困境,邀請你多認識我一些。

19 歲起,我的家庭生活

我的父母多年前在婚姻中遇到瓶頸,那年我 19 歲。十多年來,我在他們時而惡劣、時而相當惡劣的關係中,扮演「他們眼中」非常微不足道,但很關鍵也難為的角色:我卡在他們之中,被迫扮演和事佬、傳聲筒、調停者、仲裁方、公證人。每當發生爭執,我就要脫離為人子女的身份,聽著雙方的論述,好似《奇耙說》裡的裁判;當有一人開始怒罵對方,我要出言制止;當有一方發言過久,我要提醒讓另一方發言;當雙方都失控的交疊謾罵,我需要想辦法讓他們冷靜下來──這大概是最難的工作。

看完書後我才知道,這就是種情緒的勒索。

需要親眼目睹父母惡劣的關係,忍受他們相互口出惡言,還得被迫出面協調,對不管年紀幾歲的人來說都是殘忍的,更何況是在一個身心靈都還沒完全成熟的 19 歲,但父母們不懂。

我時常想起,非常小的時候,父母親會甜蜜打趣的問:「你是喜歡爸爸多一些,還是媽媽多一些?」19 歲後的我,十多年來卻每天身處在這樣真實的噩況中。但我毫無怨言,他們是我的家人,也是我最了解的人,若說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父母親雙方溝通,那人便是我。明明都是說中文,他倆卻永遠聽不懂對方的意思,接不到對方在意的點,但我會兩種語言:一個是我爸爸的語言,一個是我媽媽的語言,我擅長使用他們分別喜歡被溝通的方式,甚至可以翻譯成「他們能聽懂的話」;因此即便痛苦,這是我能做的,就責無旁貸。

有幾次,當我無力控制他們雙方提高音量,我開始在角落哭,但他們實在太專心吵架了(現在想想,他們能這麼專注、心無旁騖的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完全無視 20 歲的孩子在旁邊;而多年的累積,讓我對他們心中多有憤怒;「這把年紀了,連自己的情緒都不成熟的無法控制,怎麼能管理或教育孩子呢?」、「口口聲聲說愛,卻對於自己造成孩子乃至身邊週遭人的苦難毫無反省與自覺,怎配為人父母呢?」

20 歲那時的我,仍讓自己活在父母不可抵抗的權威之下,不懂如何自我排解或表達,因此我輾轉找了其他的方法發洩。

我做了許多,他們若是知道,會相當傷心的事情,而且我故意的、經年累月的做,就是準備等到有一天,有一個好的時機,可以把一切告訴他們,讓他們傷心。我常常想到他們悲傷的樣子,就很開心也很傷心,開心我終於可以報復性的一次讓他們感受到十多年來他們加諸在我身上的苦楚,傷心的是我居然得用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報復我的父母,想來可笑也可悲。(這裡的「傷害自己」,我指的不是自殘,而是用任何負面的能量對待自己,如果你有自殘的傾象,請立刻停止並打電話給我。

我的故事到此講完了,我不想花太多篇幅講自己;我沒有忘記,寫這封信的重點是你。平靜講講這些故事,倒不是和你互訴為人子女的委屈或自舔傷口,而是我在這十多年中,看懂一些簡單的事情。

一個人很徬徨時,會希望能直接清晰了斷的得到懶人包和答案,這其實不是好事。但這次,我想要直接給你我的答案。

原因是這樣的,希望你讀到這裡時,已稍稍比五分鐘前更認識我一些了──我特別擅長、也喜歡找方向和解答,但我給你的,不會是最終版解答,因為人生就是要靠經驗與歷練累積出故事的,我所提供的線索,或許可以幫助你釐清或摸索出一些突破困境的捷徑。

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不是你我的錯

你的父母親,情緒一點也不成熟,我的父母親也是,基本上,那一代的父母大多是如此。

他們的情緒管理和表達能力,都不是有技巧和熟練的;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對孩子、甚至對自己伴侶的溝通,但這不是他們的錯──以前的年代,缺乏父母養成的教育、心理的關懷或諮商。他們是戰後第二代,是幼小時期,我們祖父母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台灣所生育的第一代。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讓他們在一個相對戰前較為寧靜的土地上成長,已經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了,還談什麼心靈輔導?

這個年代的他們,小時候多半是貧困的,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的青壯年時期,台灣的經濟起飛,自由戀愛的風氣興起,西洋文化的引進,映著傳統禮教的期待、自由戀愛的鼓舞、西方崇尚的民主理想,多半的人在此時認識了自認為的「真愛」,隨著父母輩沿襲下來「先成家、後立業」的傳統禮教,就這樣步入婚姻與家庭,也成為你我出生時看見的父母,那日復一日賺錢養家的背影。

他們用盡心力給予我們(第三代)當年他們缺乏的資源──教育、金錢、生活享受;能力更好的家庭,讓孩子提早接觸了外語、音樂、旅遊、體育、時尚,這些更偏向知識和物質層面的素養;但精神層面──關懷、同理、溝通、協調、自我認同、自我實現、使命,這些極為重要,使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建立的自信、與他人社交學習進退、或協商妥協的軟性技能,卻是他們從未了解、沒人教育、他們也甚少教育孩子的。

你父母年近 60,不要以為他們就是「大人」了,就像書中說的:

只是軀體上的大人,但內心中住著並不比起你成熟多少的孩子。

他們有著自己的困擾與無解的問題,也同樣期待有人能提供「懶人包」給他們解惑,但因為前面說了,他們從沒有這樣對於人際關係、情感處理、自我頗析、自我察覺的意識,因此求助無門;同時要忙碌於處理日漸混亂的人生、中年危機、逼近的更年期、數十年來如一日的工作,煩惱著可能晉升無門,還得處理新入職場指高氣昂不服管教的新鮮人、擺爛不管事的上司,再回家面對只增不減的開銷、無法溝通的另一半、殘弱抱病的上一代、擺著臭臉的下一代⋯⋯。他們煩惱夠多了,你不講話不問候,已替他們省了還要寒暄的麻煩,雙方不講話也就這樣過了每一天。

當年我也是 19 歲。雖然場景不同,但我至少能明白一件事:孩子 19 年都在父母羽翼下長大,尚未脫離;當你遇到了人生中的困難,不確定如何突破重圍時,你期待父母給予你幫助和指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很遺憾的告訴你,目前的他們大概已焦頭爛額,無能為力,並且,這種生活方式他們已經練習了 50-60 年,他們是不會改變的,不要再抱持期待,認為他們會改變。

因此,不要期待父母來拯救你,放棄這個想法更健康,你要幫助自己。

 

你的任務是自我成長,而非等待他人拯救

「父母給你生命給你愛,只不過他們只能以自己所知的方式來給予。你可以感謝他們,但你的任務是自我成長~成為一個能與自己和他人連結的個體,不是靠著他們來教你認識這個世界。

我深信李嘉誠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人生該走的彎路,一米都少不了。

所以也請別當我是來幫助你少走冤枉路的,因為即便是冤枉路,路途中也有值得學習的風景,即便目前走的路途不順心,不舒服的感受也是一種值得體驗的感受,這樣當美好的事情來到我們生命中,才有比較的參考值,知道那叫做美好。

我相信你會好轉,哪裡跌倒不必哪裡站起來,有時就地躺下看看天空也很好。但,記得要幫著自己,因為你不推進人生,隨著時間的洪流,人生也得推進你。我想溫柔的跟你說,每個人生就像一輛火車,大家在自己的軌道、用著自己的步調前行,有人快有人慢;選擇輟學近三年的你,正在自己的軌道上慢行,沒有問題。 

但我也要嚴正的提醒你,可快可慢,就是不可錯失「換檔」的良機。

每十年大概就是一個門檻,時間的洪流會用這個檻刷新一批人;10-19 歲之間你所做的事情,能預估 20 29 歲你在哪裡,以此類推。

錯失了換檔的良機,你可以選擇「自願加速開快車」,盼在下一個換檔的當口,趕上前面的車隊;或是「就此妥協」,接受了這個事實──你在這裡,別人在那裡。很多人年紀大了會感嘆,人生因種種因素,犧牲、委屈了,因而錯過一些浪口,那是安慰自己的。事實上,當時的你(好比選擇輟學時),一定是做了當下認為最適合、最想要的決定,因此錯失換檔良機後發生的事,你要概括承受,沒有「後悔」這種概念。這叫做入世了──知道現實中有些事情需要無奈接受,人生沒有全拿,你也不會永遠得你所願。

那些跟你說「夢想不分年齡、只要夠想要就可以達成」的人,我不知道他們在哪裡;至少我受的教育讀的書也不少,我的人生軌道上沒遇過這種人。即便他們真的存在,也不會幫助你的,出一張嘴總是比較容易。

是的,年齡確實不是問題,歲數的大小只能告訴我們活了多久,重點不是生命的長短,是你選擇活著的方式。75 年的人生放在宇宙的時間軸來看,短的微不足道,但要認真過好每一天,清楚的認識自己,進而能判斷何時該換檔、加速、減速,則是個大工程,無法一蹴可幾。

給自己一個使命,而非執著於負面的情緒

我是樂觀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相信人生在世,都有使命(Mission)。

我指的不是Steve Jobs要改變世界、或Neil Amstrong要踏出人類一大步的使命,而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帶給你身邊的群體正面能量的影響力;只要能找到施力點,那就可以是你的使命,等你的能力培養更多、影響力更大一些,再慢慢將這個能受你影響的群體擴大,從家庭、朋友圈觸及到校園、社區、城市、社會、國家、地區、世界、甚至世代。

縱使父母大概沒有思考過,但他們也擁有過經濟起飛、萬象更新的黃金年代與使命,其一肯定是栽培養育了我們。只是他們的時代,恐怕已無足夠時間找出個人的使命,這個換我們當家的時代,不要錯失與辜負了時代賦予你的使命,那些你父母沒有學會的事情,他們無法教你,你要自己幫著自己──多看書、多思考,多認識自己,是最快的方式。

最後,如果現在的你,也正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只求報復父母,因而想知道那些年我做過自我傷害的事情,有無讓他們傷心欲絕?有的,我準備了這麼多年,非常能狠下心的全盤說出,果然也如我預期,他們悲痛不已。

但我已經不再期望透過這樣來「給他們上一課」了,他們不值得,因為我終於明白他們無能為力改變。我沒有開心,沒有悲傷,從那天起,我就再也沒有傷害自己,因為我也意識到,我的任務是自我成長──成為一個能自己給自己帶來生活和心靈富足的人;我花了很多時間找到自己火車的節奏,過去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包含那些為了報復而傷害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我要全部收回來,放在幫助自己更強壯上面,你也需要。


2024 3 30

Thursday, March 28, 2024

癌症 + 糖尿病身心治療的故事






——————————————————————
今晚,帶著愛和對身心排毒工作的熱情,
我做了癌症 + 糖尿病身心治療分享:
精華資料: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1)
去年的今天,我寫出這句話。
今天晚上做工作坊的演講,也正正帶出:
接納生命的不測,接納自己的錯誤,接納健康出問題的源頭和自己有關係,接納身體的脆弱,是治療身心疾病的第一步。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2)
爲什麽會有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危疾病 Critical diseases?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細胞的原材料:活性肽: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3)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4)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5)



癌症/糖尿病/基礎病 身心排毒臨床治療分享精華 (6)
排毒老師如何幫助高齡的爸爸跨越癌症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4/03/apple.html



————————————————————————————
參考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4/03/apple.html

排毒老師如何治療好爸爸的癌症


媽媽的分享 - 身心健康一起來!



小分子肽和高效排毒抗氧化對於癌症的治療和效果



 與疾病對話


每天和自己的身體連結,

和身體出問題的部分溫柔地說:

感恩你一生日夜不停為我服務。

對不起,我沒有好好愛惜你。


感恩你的來到,

教曉我:

學習

寬恕原諒自己,

寬恕原諒別人。

還要

每天讚美自己,

看到活著的意義。

你提醒我

感恩生命中所有經歷的人和事。

不論是好還是壞,成功還是挫敗。

好像疾病來到,

不是偶然,

提醒改變的時間到了,

勇敢面對,改變習慣和信念,

生命可以走的更遠。


疾病是來保護我們,

讓我們

從經驗教訓中,

學到修正的智慧。

從面對生老病死,

得到心靈的成長。


癌症不是病




癌症不是對你身體的攻擊,
而是身體為了拯救你的生命,所啟動的高智慧療癒程序。
發掘癌症隱藏的目的,解決它的根本原因,
開始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你將擁有有史以來最健康的狀態。


■作者簡介

安德烈莫瑞茲(Andreas Moritz)
是一位阿育吠陀醫學(印度傳統醫學)、虹膜學(透過對眼睛的觀察及診斷,探知人體健康狀況)、指壓按摩及震頻能量醫學的開業醫。

1954年出生於德國西南部,自小面對很多嚴重疾病,迫使他學習食療、營養及各種自然療法。1974年完成虹膜學及飲食學訓練;1981年開始在印度學習阿育吠陀醫學;1991年在紐西蘭取得開業醫師資格。

莫瑞茲不滿足於只針對疾病的症狀來治療,而是盡全力去了解並治療引發疾病的各種成因。這種全面的方法,讓他成功地治癒很多患有嚴重疾病的病人。

廣為人知的其他著作包括《神奇的肝膽排石法》,在全球暢銷超過100萬冊,以及《神奇的心寬體瘦法》《神奇的陽光療癒力》《健康與回春之祕》等。他更將研究觸角延伸至意識、精神層面,讓身心醫療成為療癒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包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傾聽心語,夢想成真》等書,即是超越生理健康層次的重要著作。


2024 3 28 

Wednesday, March 27, 2024

春天的節日 - 花展












我的 Flower videos,送給大家的禮物。

Q and A 什麽是人性化、個人化的解夢?

夢境 Q and A 系列

不少朋友網上找到我,問我如何解夢。

有的説出自己的夢境,就問,我的夢境在講什麽?我應該如何做是好?有什麽預兆?請指點下。

解夢不是一兩句的事情,更不是夢境治療師給答案。以下是我做夢境治療的理念:




參考:

解夢與身心健康 - 香港電台第一台 訪問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1/07/blog-post_30.html

解夢與身心健康 ( 香港電台訪問)Q/A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1/08/qa.html

如何減少發噩夢的機會

夢與情緒、睡眠和身體健康的关系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1/blog-post_82.html

眼看不到,心“看”得更清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3/10/blog-post_15.html

烏鴉不走的夢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3/04/blog-post_5.html

Q / A 夢境身心灵的内窺鏡 ( Talk on Radio HK)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9/q-talk-on-radio-hk.html

拆解惡夢與噩夢


朋友不分遠近,催眠和夢境,把我們連在一起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4/01/blog-post_26.html


夢境預兆腦退化



如何睡一個好覺 - 探索睡眠質素的科學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4/03/blog-post.html


2024 3 25

Tuesday, March 26, 2024

和大自然談心

 


大自然的啟示

https://www.facebook.com/donnawinter2000/posts/pfbid0b3QnjS5cSwn7n9ixVUo9QZn2v97cMA3X5BuXfhHbkoxJW8k64ai8EaXGHd2VRMdfl

雨後,各種顏色的樹葉把山路鋪的色彩繽紛,生命,在最後的一刻也散發美麗,它們最後會化為天然肥料,供應樹木花朵,一種共享共存,生生不息的生態。
從落葉的生命力,我們學到什麼❓
想起一行禪師關於生死的忠言:
“我們以各種形式相遇,在無數的人生道路上。
Death is only part of life”
被斬樹和落葉
一行禪師、達拉喇嘛看生老病死

氣根的提醒
榕樹的氣根,有幾米長,扎根與泥土中,既是有千百個樹葉吸收新鮮空氣,榕樹還需要氣根幫助自己吸收更多空氣。
向氣根學習,多些接觸大自然,吸收新鮮空氣,提升免疫力。


讓樹葉做主角,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每件東西都有它的價值。



走進樹林,各種形狀顏色的樹葉,在完全被泥土吸收前,都繼續展現自己的活力和美態。
寓意著生命的終結來臨也可以活出它們的價值,它們繼續享受陽光露水,大自然的滋潤。然後變成肥料,供應更多樹木花草。大自然的美妙合作,生生不息,給我們提供生存的理想生態。
想想,大自然真是我們的老師啊。
我們可以吸收到大自然給我們的氧氣,可以活在,原來也有數之不盡的落葉🍂和樹林在背後供應。
深深去感受大自然母親的大愛,我們內心多一些感恩和力量。

春天的樹葉特別翠綠,
因為它們懂得新陳代謝;
我們每天也要和自己的心理、心靈做新陳代謝工作,令我們保持生命的活力和热情





日落上山走了一圈,頭頂的樹葉遮天,一幅美麗的夜景,叫人驚喜。


video:


2024 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