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4, 2021

正念教練學 (周华山博士)

 「東方心學」遇到「西方教練學」

The Art of Self-coaching (周華山)





正念和教練學,看似南轅北轍,實則一體兩面的互補互助:正念是教練學的最佳基石,教練學是正念的圓滿實踐。正念,是覺察當下的心學,靜觀此時此刻的身心,回歸清明自性的本心。正念,足以提升整個教練學的維度、深度和闊度;教練學,則讓正念的深厚內功,落實到人際關係實踐,讓獨自修行的正念,避免淪為孤芳自賞的曲高和寡。


教練學,源自西方1970年代,根植於西方20世紀的輔導學、心理學、運動學和催眠學,是一套發揮個人潛能的學問。正念,則源自遠古東方智慧,是佛門僧侶的修行實踐,根植於以心為本的東方心智修行,讓西方教練學,從解決問題的行為層次,提升為當下覺察的心靈轉化;從有效達標提升為身心合一的情理兼備。


當正念遇上教練學,教練學便從「外在行為模式」(Doing Mode),轉為「內在心智模式」(Being Mode)。「外在行為模式」重視「設定目標、規劃藍圖、區分主次、有效行動、創造成果」,是一套有效達標的行動綱領法則,定位於解決具體問題(problem solving)。


教練學和正念,同坐一條船,同樣重視覺察力、專注力、親和力、同理心、慈悲心、清淨心,同樣強調非批判、非論斷、非教導、非投射。同時,教練學和正念的向度、維度和重點,截然不同:(教練學) 有形 vs (正念) 無形,外在行動vs內在覺察、目標主導vs當下主導、渴望改變vs純然接納、專注行動vs專注內心,創造未來vs回歸當下、頭腦分析vs放下頭腦、我啟發你vs和諧共振、重建自我vs放下自我、你我互動vs獨自靜觀。


教練學需要正念,作為基礎,否則容易外強中乾、難以持久。

正念需要教練學,作為實踐,否則容易孤芳自賞、單打獨鬥。


當教練學立足於正念,便不再聚焦於過去、事件、想法、評斷和成果,而是用心覺察當下:全然臨在、放下批判、如是靜觀、心腦合一。結果,外在創造成果,內在表裡如一;行動動若脫兔,內心悠然豁達。正念教練的最大貢獻,就是當下臨在的和諧共振,啟動清淨能量場,讓案主(服務對象)放下雜亂思緒,回歸清明自心、身心合一。


傳統教練,聚焦於案主描述的問題。正念,看穿「問題」只是心的投射,所以,焦點從外在問題,轉為內在覺察,帶著這份覺察力和清淨心,讓案主逐步放下焦慮和恐懼,連結內在睿智自性。因此,正念教練的「知」,便從頭腦的「知識認知」,提升為心靈的「感悟覺知」。


正念,讓教練融進清淨無為的觀自在,non-dual,non-doing,non-judgment,不抗拒、不費勁、不對立,看似不作為,這份無為,其實無所不為、無所畏懼,讓案主站在更高維的深度和寬度,擴大空間,拉闊視野,觀照自心,當下轉念。


正念是心靈力量之「本」,教練學是心靈力量之「用」。前者為「道」、後者為「術」。前者是固本清源、尋根究底的終極法門,後者是具體實踐、有效達標的世間快道。前者內觀自心,深耕細作,後者迅速行動,改變現況。正念教練學,融合東方心學與西方教練學,讓我們首先安頓詭變多端的自心,讓正念教練「成為」(Be)當下自在,「成為」同頻共振的能量發放站,讓案主回歸當下,找回內在力量。


正念教練最大責任,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修為自己、淨化自己,讓這份清淨心,成為每天如實內觀的生活實踐。正念教練學,就是修心為本的教練學。


正念不屬於東方,教練學也不屬於西方,而是全人類都適合修持的練習。《正念教練學》嘗試整合兩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承系統,渴望將正念推廣到更寬闊的範疇,也渴望教練學能夠立足於更睿智的心靈修行基石,讓大家都回歸當下,放下外在干擾,體驗內在喜悅,臣服宇宙大愛,活現知行合一的心智覺醒。這是嶄新嘗試,難免飛沙走石,渴望盡己綿力,貢獻社會。


——————————————————————————————————

正念:騎劫佛法,還是普渡眾生?
https://www.facebook.com/dreamspossible.hk/posts/3312525115517751
------ 去宗教化的正念課程
正念風潮,席捲全球,大抵是繁華經濟盛世開到茶蘼的物極必反。沉溺名利權慾,已成強弩之末,終歸鏡花水月;轉向心靈探索、返樸歸真,成為城市人嚮往的身心靈綠洲。世界愈荒誕,我們愈需要清淨心。
當代社會高速劇變,高科技、高節奏、高消費、高壓力,大家都被捲進全球一體化的巨大洪流,隨時被滔天大浪掩沒,箇中壓力漩渦,讓人喘不過氣。正念課程,正好呼喚時代需求,全球蔚然成風。
正念課程,緣於1979年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Jon Kabat-Zinn設計的八週「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讓我們有意識地覺察當下,化解壓力、抒援各種痛症。由於成效顯著,引起醫學、輔導和心理學界關注,再發展為正念認知療法、正念行為療法、正念自我慈悲等,臨床上廣泛應用。
大腦由千億個細胞,組成龐大神經網絡系統,構成我們的行為和情緒模式。面對壓力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會發出訊號,大腦前額葉則負責理性邏輯去解決困難。腦神經研究發現,練習正念,覺察當下,可以重建大腦的神經網絡回路(neuro-pathway),增加海馬體的灰質密度,強化前額葉、杏仁核和細胞端粒(Telomere),可以增強免疫力、細胞可塑力(neuro-plasticity)、抗衰老、防癌、降低焦慮。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Daniel Siegel指出「正念」已被研究證實,有助於:降低慢性疼痛、降低焦慮壓力感、預防抑鬱復發、提升專注力、增進免疫功能、改善大腦復原力、強化附基因體印記調控。
Kabat-Zinn教授於1960年代,就讀麻省理工學院(MIT),跟禪師 Philip Kapleau學習靜心,發現靜心有效提升身心健康;傳統教育強調「理性思維」,卻缺乏「內心覺察」。Kabat-Zin先後跟隨韓國崇山禪師、上座部佛教「內觀」(vipassanā),也學習曹洞(Suzuki)和臨濟(Kapleau)禪傳統,結合不同修行門派;他發現身心健康的祕訣,就是覺察當下感受和念頭,不分析、不評斷、不批判的「純然覺知」(bare attention);對內心體驗保持開放、好奇,讓我們接納當下實相。他在1979年創辦「正念減壓課程」,將正念「非宗教化」為身心健康課程,廣泛應用於醫院、學校、監獄、企業;至今全美80%的醫學院都提供覺察元素的訓練,全球超過720間醫院推開辦MBSR 課程,學術研究約一萬篇。
2014年2月,「正念革命」(Mindful Revolution)成為美國《時代雜誌》封面,被捧為新世代對治壓力的「靈丹妙藥」。最近十年,香港亦掀起正念熱潮,正念課程鋪天蓋地,天主教學校也將正念修習編為學校教材。「正念」爆紅,許多導師都用正念冠名,變成「正念親子」、「正念溝通」、「正念家庭」、「正念飲食」、「正念企業」等多元產品。
Kabat-Zinn表示,使用「正念」去命名減壓課程,是將佛法作為善巧方便工具,刻意迴避佛教教義,從身心醫學的臨床研究,讓普羅大眾容易接納並實踐正念練習。
「Mindfulness」源自形容詞「mindful」,即是用心留意,加上「ness」,變成「覺察當下身心」。正念,本是佛教僧侶的傳統修行技巧,是佛家八正道的一支。如今憑藉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 的文化霸權,將東方世界的佛家法門,用科學實證去重新包裝,先出口西方,再轉銷東方:先進口西方,變成洋科學的學術包裝,發展出心理學本位的治療課程,再返回亞洲發源地,遍地開花。
古代禪修法門,被「二次創作」,重新賦予心理學和醫學的釋義,正好對應現代社會的集體焦慮和壓力。同時,世俗化、醫學化的正念課程,遠離佛教禪修的原本教義,沒有證悟空性的涅槃終極究竟。本來「消融自我」的佛家法門,移花接木為新自由主義「重建自我」的速食文化商品,正是資本市場陳倉暗渡的消費伎倆,讓正念移形換影,成為萬事萬物皆正念的時尚萬能工具。這究竟是將「正念」發揚光大,還是偷天換日、斷章取義的文化騎劫,我們值得警醒。
正念教練學 2

——————————————————————————————

正念教練學 3

https://www.facebook.com/dreamspossible.hk/posts/3314939028609693


附註:從今天起,連續100天,每天一篇,分享正念教練學的系統,讓更多市民學習self-coaching。大家可以每天在FB收看。

正念:新資本主義的靈性消費?
舊金山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Ronald Purser 在2019年出版McMindfulness: How Mindfulness Became the New Capitalist Spirituality,批評「正念」已淪為新資本主義的靈性消費,滲透社會控制的維穩元素,高舉「個人修行」,拒絕社會改革,漠視「個人感受」背後的「社會權力結構」。Purser 認為嚴謹修行的佛法系統,被世俗化為情緒減壓技術,將社會權力體制,心靈化、醫學化、個人化,彷彿只需在房間專心冥想,便可將社會體制問題,轉化成「空」。
Purser批評正念課程,成為企業培訓的新寵兒,企業老闆讓員工乖乖臣服於企業威權,將泰山壓頂的權力體制,轉為個人冥想對象,於是老闆繼續強權加壓,而員工繼續(被)安份守己。於是「正念」披上實證科學的「冰皮」學術包裝,讓弱勢社群透過正念抒減壓力,無視個人壓力的社會體制源頭,變相鞏固霸權體制。
這是是Mind-ful還是Mind-full,是正念、妄念,還是邪念,一念之差。
早在1993年,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指出當代管理方式,就是「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強調效率、便利、快速、可預測、可控制、可複製,以最短時間,獲得最大效益,例如餐單只有十款,節省顧客選擇時間,提高銷售效率。麥當勞代表美國企業文化,都是高度數量化、集體化、效率化。Ronald Purser 指出:「正念」已經被「麥當勞化」,變成簡單即食的心靈修行消費品。
正念,從東方走到西方世界,首先在美國登陸為「正念減壓課程」,融進美國資本主義,迅速成為龐大消費產業。在亞馬遜網站,以「正念」命名的書,超過十萬本,幾乎萬物皆正念。現代城市人面對沉重生活壓力,情緒管理變成當務之急。正念課程,雨後春筍,正好對應現代人身心疲憊的脆弱點。
正念,本是優質修鍊法門,一旦治療師和生命導師,缺乏國際視野和歷史意識,正念課程便容易變質,淪為「心靈消費品」:「我的感受」被無限放大、「我的需要」被無限強化,社會問題被壓縮為個人感受,彷彿只要覺察當下,就天下太平。
當全球AI大數據,掌握市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選擇,當Facebook,Netflix等企業媒體,導引我們的時尚品味和資訊認知,當AI精算方法通過巧妙的營銷,抓住市民的消費和思維模式,所謂「我的當下選擇」,越發淪為龐大資本體制精準計算的操控對象。
「正念」商品化,是立竿見影的雙刃劍,瞬間讓正念變成社會風潮,讓無數市民受惠,學習靜心法門。同時,如何因地制宜、入鄉隨俗,而非削足適履、生搬硬套,淪為商業消費伎倆,大抵是生命工作者集體使命的責無旁貸。
許多歐美正念導師,堅持將「正念」結合「社會公義」。2001年成立的Engaged Mindfulness Institute,創辦人Fleet Maull 和Kate Crisp就將正念課程運用於性侵犯、更生人士、青少年問題等社會課題。2003年在紐約成立的Garrison Institute直接以「正念睿智面對社會、環境問題」作為整個機構的定位。至於三藩巿大學教授Ronda Magee 長期開辦正念和社會公義、種族歧視等課程。2014年,正念導師Luke Wreford和 Paula Haddock成立Mindfulness and Social Change Network ,超過20個國家共400位正念學者和工作者參加,將正念運用於社會改革和抗爭運動。在英國,Urban Mindfulness Foundation 提供許多免費課程,讓人們學習正念如何促進社會公義。
資深正念導師Fleet Maull博士,曾經因為販毒而坐牢14年,之後學習正念靜心而徹底轉化,成為大學教授,修持正念靜心超過45年,在1989年成立「監獄佛法網絡」Prison Dharma Network,又出版名著《地獄佛法》(Dharma in Hell),讓900間監獄2萬5千位在囚人士閱讀正念心靈書籍。Maull博士在美國不同大學開辦課程「佛法政治」、「佛法心理學」、「社會改革佛學」,將正念連結社會改革。
個人認為,社會改革需要立足於正念,否則,社會改革容易淪為二元對立的權力鬥爭,難以承受風急浪高的時代巨變,最終情緒主導,捲進道德高地。同樣,正念心靈運動,需要落實到社會生活實踐,否則,正念容易淪為隔岸觀火的孤芳自賞。正念和社會改革,絕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體兩面的脣齒相依。
如何將個人修行融進社會改革?如何將正念靜觀結合社會行動?如何將個人修心落實生活每個環節?這是每個生命工作者的任重道遠,是修行人跨越靈性傲慢的試金石,更是「正念社會行動」的里程碑。
正念教練學 3
附註:從5月1起,連續100天,每天一篇,分享整個「正念教練學」,讓我們一起學習Mindful-coaching。

——————————————————————————


學習 耐心、放下、信任、初心、無所求、接受,覺察,不批判、不逃避、不抗拒,一生的學習


「正念課程」違背「正念佛法」!? ( 4)


https://www.facebook.com/dreamspossible.hk/posts/3317465688357027

巴利文的 `Sati’ 最早被譯為英文的 `Mindfulness’,始於英國學者Thomas Davids在 1881 年出版的巴利經典英譯。正念,巴利原文是sammā sati,是八正道(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禪定)的第七支,意思是對當下的清澈覺知,以及憶念過去所感。


八正道,是修持佛法、坐禪參悟,獲得最終解脫的八個法門步驟。首先是:(1)正見解、(2)正思維,是對因果和四聖諦,有正確見解思維。至於言行合一,正向造就別人,行為檢點得體,不講是非、不做惡業、不懷怨恨,就是(3)正語言、(4)正業、(5)正命。然後是正精進(6),就是意志堅定、堅持不懈。完成這六個修行步驟,才是正念(7),藉由專注覺知,淨化貪瞋習性,接納身心感受及念頭,直接體驗每個當下實相,卻沒有一個「我」的觀者,沒有「我」在看、聽、快樂、痛苦,只有純粹覺知的臨在,超越你我二元對立的感官覺知,不落名相。因此,「正禪定」(8)就是破除「我」執妄見,去除無明煩惱,展開解脫智慧,發展真正內觀(vipassanā)與智慧 (paññā)。換言之,八正道的八個環節,環環緊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作為八正道之一員,正念並非獨自圓滿,而是與「正見」、「正知」前後呼應合作,時刻觀照起心動念,斷除妄念我執。畢竟,佛教的終極關懷,是清明覺知的證悟涅槃。這與正念減壓課程,療癒疾病和減壓,截然不同。Kabat-Zinn提倡的「正念」是「純然注意」,傳統佛家的「正念」,卻是「清澈覺知」+「憶持」,故有「四念住」(satipatthana),「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寂滅為樂,證悟空性,方為圓滿「正念」。


「佛法正念」的終極目標是消融「假我/小我」,當代「正念課程」毫無涅槃究竟之意,卻可能強化這個「假我/小我」在現世的功能,充分適應當代社會的挑戰。正念推動者,任重道遠、如履薄冰。

當代正念課程,僅僅擷取佛家觀修的小技巧,從而建立世間的自我幸福感,難怪英國Bristol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Rupert Gethin 在2011年學者Andrea Grabovac編著的「正念:佛教心理學典範」指出:「正念離開原本佛教禪修脈絡,變成正念療法,難免被批判是扭曲佛教,忽略根除貪瞋癡的佛教本意。」


現代生活壓力巨大,工作隨時變天,情感隨時觸礁,生滅無常。「正念」覺察內心,提升專注力、抗逆力,減輕焦慮,克服窘境,讓從來不接觸佛法的市民,卻因科學實證,而學習提升身心健康的修心法門。「正念」能夠普及,關鍵正好是遠離佛教語言,去宗教化。東方古老智慧,一直少人問津,直到遇到當代西方科學,透過大量實證研究,讓「正念」迅速推廣全世界。


其實,只有40年歷史的正念課程,和兩千多年古老修行傳統,難以同類對等比較。Kabat-Zinn善用現代培訓模式、認證課程資歷、大量科學研究數據,發展八周簡單課程,成功推廣「正念課程」。儘管遠離佛法本意,卻是覺察身心的良方。當代不少尋道者,當初都是從心理治療、情緒轉化開始,放下痛不欲生的感情糾葛,逐步踏上終生修行之幸福路。


我們無需期望八週「正念課程」解決盤根錯節的終極究竟,正如無需譴責醫生只是治療病人,而沒有根絕疾病的社會根源。Kabat-Zinn在1994年名作《當下,繁花盛開》提到:「正念不是宗教,也非佛教徒的專利,而是普世的自覺生活藝術,也是處理壓力和情緒的良藥。」

何況,佛教本是複數,有多元流派傳統,每個傳統都有自身典籍文獻和演繹詮釋。瑞士學者Paul Grossman博士指出,佛典對「正念」也眾說紛紜,根本沒有統一定義;光是上座部文獻,對「正念」已經有不同論述。


說到底,要求超級繁忙、習慣感官刺激的城市人,每天正念打坐,證悟「寂滅為樂」,近乎緣木求魚。Kabat-Zinn睿智地提出七項「正念態度」:耐心、放下、不批判、信任、初心、無所求、接受,正是世間修行的方便法門,讓市民淺嚐正念,純然覺察,不批判、不逃避、不抗拒,雖非「傳統治療」(therapy),卻是「自我療癒」(self-healing)的良藥,讓我們在荒誕亂世,重拾內在平安。

如何在商業社會推廣正念,既不淪為潮流時尚的靈性消費品,也不扭曲為亂世掩耳盜鈴的心靈避難所,實在需要大家互相提醒、前輩賜教。

衷心向每位正念行者致敬!

正念教練學4


學習 耐心、放下、信任、初心、無所求、接受,覺察,不批判、不逃避、不抗拒,一生的學習

————————————————————————————


iJutsSponesSortSne nrdSgmow 
Shared with Public
Public
正念,讓我們清晰自身的心智運作模式,不再批判過去、焦慮未來,而是透過呼吸覺察練習,回歸當下,認出內心的情緒習慣模式,不批判、不強求,純粹接納,開始看到「我不是我的想法」、「我不是我的沮喪」,重新活化自己,重拾內在平安。  (周華山博士)

正念,讓我們清晰自身的心智運作模式,不再批判過去、焦慮未來,而是透過呼吸覺察練習,回歸當下,認出內心的情緒習慣模式,不批判、不強求,純粹接納,開始看到「我不是我的想法」、「我不是我的沮喪」,重新活化自己,重拾內在平安。  

一生的修行

佛陀需要專業課程認證嗎?

正念減壓療法(MBSR)瘋魔全球,憑藉大量科學實證研究,發展多元化的嶄新治療,譬如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就成為心理治療的名牌,結合傳統認知行為療法(CBT),有效糾正憂鬱症的扭曲認知,讓患者區分感受和想法、想法和事實,對內心感受,不加批判評斷,有效切斷憂鬱迴圈。三位CBT的著名教授John Teasdale、Mark Williams與Zindel Segal,發現MBSR不批判的純然接納,正好適合抑鬱患者,於是結合MBSR 和CBT,發展出MBCT治療課程,實證研究發現效果甚佳,讓患者終止憂鬱思維模式,減少復發。
將正念結合傳統治療模式,啟發整個心理治療領域。MBCT採納正念課程元素,包括呼吸練習、瑜伽伸展,協助患者覺知當下身心變化,同時結合CBT,以免抑鬱患者陷進扭曲思維。正念,讓我們清晰自身的心智運作模式,不再批判過去、焦慮未來,而是透過呼吸覺察練習,回歸當下,認出內心的情緒習慣模式,不批判、不強求,純粹接納,開始看到「我不是我的想法」、「我不是我的沮喪」,重新活化自己,重拾內在平安。
正念研究學者Shauna Shapiro教授指出,正念課程善用三種禪修技巧,有效調整身心健康:
(一)「靜坐禪修」:觀察呼吸起伏,純粹覺察,將注意引回腹部。
(二)「身體掃描」:平躺或者臥姿,引導注意力感受身體腳至頭。
(三)「正念瑜伽」:結合瑜伽練習,覺察當下每個身心動態感受。
正念課程,憑藉科學實證研究,將「正念」科學化、醫學化、系統化、非宗教化,故能普及廣傳,惠澤眾生,此乃佛教的善巧方便,儘管沒有涅槃解脫的空性開悟,只有現世利益,卻能減少痛苦和貪執,正好讓崇尚實證科學的現代人,開展珍貴的修心旅程。
問題是,是否需要被西方科學證實量化,才被證明有效?這會否是後殖民主義的借屍還魂,就是西方洋菩薩更為科學和馨香,東方菩薩就被詬病為迷信?
科學,只是一套探索事物的系統方法,本身就不斷發展、翻新、改革。西方科學研究,過去200年就不斷推翻自己。量子科學就徹底推翻牛頓舊式科學。實證科學一直被視為金科玉律,其實是科學主義的迷信。傳統實證科學根本無法理解意識能量場的奇妙連結;當代量子科學發現,能量和意識才是物質的基本屬性。實證主義認為必須要重複量度、重複測試、重複量化,每次都獲得同樣結果,才被驗證為客觀科學。問題是,「上帝是否存在、禱告是否應驗、潛意識是否有共時性」,可以心靈體驗感悟,卻難以用科學儀器去量度,未必是科學範疇。科學只是一種推測工具,無需被神化為絕對真理。
佛教其實有系統化的實證修行訓練,卻不是西方主流科學的重複測試、重複結果的數字量化,而是透過持續生活修行實踐,親身體驗、實地驗證,由具格老師指導和跟進,強調身心合一,是實事求是的生活實修,已有兩千年歷史傳承。西方實證科學和腦神經科學,一直將「心」視為大腦神經元的實體運作。佛家卻從不把「心」當作一個真實的物體,而是不斷開放顯現的經驗過程。佛法指出,「心」本是清淨虛空、無形無相,只能用心實修證悟,而非物化為「自我」的五感意識。
而且,推崇正念課程,會否導致專業霸權,壟斷「正念」話語權,彷彿必須學習MBSR,才被視為「正統」?問題是,MBSR只是Kabat-Zinn的一套培訓課程;正念導師完成課程培訓,掌握專業技術,卻未必有修行證悟。歷代最德高望重的修行人,都沒有參加MBSR培訓。如果我們追逐課程認證,而輕視內在修為,容易本末倒置。正念理論和實修,是兩碼事。熟識正念理論,精通正念歷史,並不表示實修正念。研究開悟的人,本身未必已經開悟。學佛和佛學是兩回事。正念導師,是否必須接受MBSC認證,值得深思?
強調MBSR的實證科學成效,確實能讓現代人信服,有效推廣正念。同時,我們是否值得放下科學主義的專業霸權,讓正念真正情理兼備,既有科學實證的客觀論述,也有生命實修的心智體驗,讓正念生活實踐也成為客觀驗證的專業方法?
正念課程,方興未艾,如何發展為盡善盡美的大成,如何提升正念課程的專業基準,如何讓正念變成全民運動,有賴同修清淨願心、深耕細作。共勉。
正念教練學5
附註:從5月1起,連續100天,每天一篇,分享「正念教練學」,渴望讓更多人受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