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19

預設照顧計劃 安享晚年無牽掛

生命教育之 
為什麼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那麼重要?

關於預設醫療指示:“關鍵不在年齡,而是「對人生、死亡、病痛要有感性認知,不是說要學習所有醫學知識,但完全沒病痛經驗的人要做是太早,當你經歷過疾病或陪伴過病重家人,想法會成熟些,可能22歲知的比50歲還多”。(醫管局臨牀倫理委員會主席區結成醫生)

生命是否順利完結,對後人產生的創傷有極大的影響,做的不好,家庭可能撕裂,產生仇恨,加重後人哀傷和憂鬱症的可能性,身心健康都會大受影響。請閱:


30 9 2019  【明報專訊】

未雨綢繆——在華人社會,家人地位非常重要,病人不希望加重家人壓力,能夠未雨綢繆與家人溝通預設照顧計劃,對家人來說是一份大禮物。


嬰兒呱呱落地前,父母早就為新生命來臨張羅,自然出生還是剖腹?餵哺母乳還是食奶粉?要不要請傭人幫忙?

 當生命接近完結的時候呢?要準備嗎?生命何時完結不由我們決定,但當生命到了晚期,想怎樣和家人度過餘下的日子?要接受或不接受什麼醫療程序?甚至死後殯葬安排、財產分配等,都可以預備和選擇。重點是摒棄忌諱,坦然與家人和醫護討論,為生命​​的完結作好準備。

 ■個案一

 ◆病母拒插胃喉 女兒應允 兒子斥不孝

 陳婆婆(85歲),多年前被診斷患有認知障礙症,大仔少男已移民加拿大,照顧責任落在同住的二女少芳身上。陳婆婆本來開心爽朗、健談好動,閒來喜歡和朋友四處郊遊,或在家和女兒煮東西和吃東西。但自從患上認知障礙症,經常忘記自己有沒有吃飯或吃了什麼,和大仔通電話時常常嚷著沒得吃,快要餓死。

 最近,陳婆婆情況轉差,經常因進食嗆到,食物誤進肺部而引致肺炎,多次進入醫院。言語治療師診斷陳婆婆患有嚴重吞嚥困難,建議不用口腔進食,改用餵食管。但陳婆婆曾經到老人院探望好朋友,見到朋友躺在牀上,插著餵食管,覺得好痛好辛苦,就告訴女兒她寧願死也不要這樣插管子;雖然女兒要為母親做出這個重要的決定感到很為難,但還是決定告訴醫生不用插餵食管,寧可以後自己小心餵食,冒著婆婆再有肺炎的危險,也要讓陳婆婆過得舒適一些。

 大哥知道陳婆婆的情況,立即由加拿大返港探望住院的母親,覺得任由老人家捱餓十分不孝;正所謂「中國人死也要做飽鬼」,何況母親一向喜歡愛吃。他更就插喉問題和妹妹大吵一番。

其實,當陳婆婆仍清醒的時候,若一家人預早和醫護傾談婆婆的情況,預計可能出現的病情轉變,再細心聆聽婆婆的意願,一家人有商有量,結果無論插餵食管與否,以上爭吵都可以避免。

 ■個案二

 ◆肺癌翁與家人開會 協商晚期生活安排

 財叔(75歲),老伴早已離世,現在與兒子、媳婦和孫兒同住,相處融洽。數年前,他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最近一次入院,確診為晚期肺癌。

 雖然兒媳十分關心和愛護財叔,但對他的病卻隻字不提,怕他承受不住而感到絕望。家人之間的情緒因而變得低落,談話亦變得避忌。每當財叔表示想討論自己病情和身後事的時候,家人都迴避,反安慰財叔別說不吉利的話。眼見自己身體漸漸轉差,財叔心裏很清楚自己的病是怎樣一回事,對生死看得豁然,並經常說:「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㗎啦,既來之、則安之。」

 直至財叔在朋友口中聽到「預設照顧計劃」,便向社工和護士詢問詳情。在過程中,財叔表達自己的意願,他曾眼見老伴接受急救的辛苦過程,希望自己舒服及有尊嚴地離世,不想接受不必要的治療來延長生命。之後,在社工協助下,財叔安排了一次家庭會議,清楚就晚期生活的意願與家人溝通,並表示不想加重家人的壓力。最後,財叔在醫生見證及家人陪伴下簽訂了「預設醫療指示」及「不作心肺復甦術文件」,財叔終於放下了一件心事。家人亦慶幸把握時機,坦誠地和爸爸展開生命晚期溝通,了解他的心願和照顧安排等等,剩下來的日子便能欣然度過。

 其實,很多長者眼見朋友一個一個離開,對於死亡已有心理準備,反而是年輕一輩覺得難於啟齒。財叔一家能夠把握時機,坦然展開生命晚期溝通,為生命準備一個有尊嚴的、沒遺憾的完結。

 文:葉美英(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副總監)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最後準備——摒棄忌諱,與家人和醫護人員討論自己的晚年照顧意願,為生命完結做好準備

專家分享:預設紓緩方案 不等同放棄治療

 【明報專訊】當人患上不治之症而不能逆轉時,很多時要面對林林總總醫療抉擇。就算病人清醒,要在這段情緒緊張、壓力龐大的時期,在極短時間內做一些對人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實非易事。如果病人陷入昏迷或不清醒時,醫護人員往往會徵詢其家人意見,作出以病人最佳利益為依歸的照顧決定。很多時候,家人會為這溝通感到很大壓力;若然家人之間各有不同看法,要做決定或表達意見時更倍感吃力。

 早在2004年,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醫療上的代作決定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諮詢文件。當時有兩方面的諮詢:首先,若病人已不能夠自行作出醫療上的決定時,什麼人可為病人作決定?其次,有關推行預設醫療指示的可行性。病人若在有能力時,就他日後一旦失去此能力時,預設所能接受的醫療照顧指示,能否被醫護人員接納作為指引?

 當時諮詢結果認為,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可以接受,不論是委託代替決定者或是表達個人選擇也無妨。但基於社會大眾對這個概念仍然陌生,所以不贊成將預設醫療指示立法。 2009年,食物及衛生局以《在香港引入預設醫療指示概念》諮詢文件,徵詢不同專業團體的意見。大部分都贊成引入這概念,醫院管理局在2010年設計了一份指引及教育資料冊給醫護及公眾作為參考。

 著重病人家人及醫護溝通過程

 世界各地早在1990年代初,已經推廣另一概念——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顧名思義,這不是一份病人指示,而是當事人在清醒時,與他人表達將來醫療及個人照顧意願的過程。當中著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希望當事人的價值與意願能被尊重。

 根據接觸長者及病人的經驗,總結了大眾對預設照顧計劃6個迷思:

 意願可隨時更改

 問:預設照顧計劃在什麼階段生效?

 答:預設照顧計劃只是在病人被醫生確診患上不治之症,並到達末期階段才生效。若病人當時頭腦清醒兼有溝通能力,可以自行表達治療意願,便毋須參考預設照顧計劃的紀錄。醫生亦不會因為病人預設了紓緩照顧方案,在病人還有機會醫治之時便放棄治療。

 問:我可以隨時改變預設照顧計劃的意願嗎?

 答:在商討預設照顧計劃時所表達的意願並不是一次作準。當事人在表達照顧計劃的意願之後,隨著生活經驗或身體狀況的變化,其意願亦可以隨時改變,或作定期回顧。

 問:是否將所有我「不想要」的照顧方案寫在預設照顧計劃上?

 答:預設照顧計劃並不是一份「不想要」的照顧方案清單。反之,它重視當事人的個人價值觀、喜好及優次。更著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過程,希望三方達到基本共識。

 問:有沒有標準的照顧方案?

 答:由於人人價值觀都不同,所以沒有一份標準的照顧方案;而且接受預設照顧計劃的程度與步伐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問:家人可以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嗎?如果可以,家人有什麼要注意?

 答:若家人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他不應以自己個人意願為病人作決定。而應該以對病人的認識、病人的價值觀等作為決定的依歸。即使最後未能為病人作出最好安排,也不應該怪責自己。因為尊重病人的意願至為重要。

 問: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會對病人心理上有負面影響嗎?

 答:很多人仍然覺得死亡是忌諱,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可能會令病人意志消沉。但現時很多人也會為自己購買醫療保險、危疾保險及人壽保險,難道他們購買這些保險就代表意志消沉嗎?一些長者曾表達,若家人明白自己的照顧意願,他們反而更能安枕無憂。

 在華人社會,家人地位非常重要,病人不希望加重家人的壓力。能夠未雨綢繆與家人溝通預設照顧計劃,對家人來說是一份大禮物。坦誠分享可讓家人互相加深了解,更可促進家庭關係,減少照顧者猜度病人喜好的壓力,更避免爭拗。隨著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數目增多,適時理解他們的照顧意願尤為重要。當長者腦部能力逐漸衰退,就未必能夠清楚表達意願;預早溝通、未雨綢繆便可以達至心安家寧。

 據了解,政府將會就晚期照顧作出諮詢,關心這課題的讀者可到政府網站下載相關文件作參考,並將提交個人意見,讓政府部門制訂更適切的方案。


 文: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30 9 2019

【明報專訊】 29 9 2019

認識「預設醫療指示」 自決末期救到盡

「有次一個伯伯來問我,太太是晚期病人,我為她做了不插喉的決定,有沒有做錯?」政府月初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展開3個月公眾諮詢,所謂預設醫療指示,是病人按意願預先說明,若病重至無能力作決定時會拒絕的治療。

中大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常常落區,講解晚期照顧,她記起伯伯這個問題,「我說你只是為她好,不想她辛苦。談到後來,才知伯伯的妻子已過世十年」。

 一個生死關頭的決定,可以成為十年心結。

 這次雖是官方政策諮詢,但面對「怎樣死」的問題,人人都是stakeholder,設想醫療未來,也是切身地想自己的未來。

 預設醫療指示立法 公開諮詢

 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AD)不是新鮮事,做法存在近十年。醫管局2010年發表《醫院管理局成年人預設醫療指示醫護人員指引》,訂下表格藍本,在2014年再修訂,這份表格列明病人可預設在3種情況下,即(a )病情到了末期、(b)持續植物人狀況或不可逆轉的昏迷;(c)其他晚期不可逆轉的生存受限疾病,拒絕接受心肺復蘇法等維持生命治療。

 現時指引的效力來自普通法框架當中,進行治療須獲有關病人同意的規定,不過諮詢書指出因未有清晰法律條文,令指引落實時有矛盾及困難,建議社會是時候明文立法。翻看諮詢三十條問題,由原則上是否同意尊重個人自主權,到實際上應否以書面作出指示都有問及,中大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醫管局臨牀倫理委員會主席區結成說,委員會有經常討論AD,有機會協助醫管局就政府諮詢提供意見,對於諮詢問題涵蓋運作細節,他認為大眾不必當考試般每題都要答,「如果對其中6條關心,就答6條,其他可以放開,不用一看就被嚇倒」。全部問題的答法是剔「同意」或「不同意」,我們抽出幾條問題與區醫生及陳教授討論,如果你有了主意,亦可交上你的選擇來發聲(諮詢文件:bit. ly/2nJMzK1)。

 與安樂死的分別

 陳教授及區醫生都支持立法。陳教授不諱言,有晚期照顧講座的觀眾會問,「唔搶救是否等於安樂死?」她會解釋「AD是當病情去到好差,所有治療都無甚效用,才會生效」。區醫生亦說,兩者立足點並不相同,「現代醫療及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問題是如何才可尊重病人意願,不被過度治療或違反其意願強迫治療,尊重個人的原則及自主,並不是協助他死亡」。

 當大眾討論過預設醫療指示,會否有利社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去談安樂死?他說AD與安樂死之間不是初階與進階的關係。 「在哲學上可一起討論,但我認為實際醫療上關連性不大。」他舉出瑞士和美國等例子,「瑞士很早就有輔助死亡的法例,一跳就去了合法自殺的範圍;美國也很早就對AD有法例規定,但相關討論與死亡權利的爭議也是分開,雖不是百分百分開,但也不是一級一級上的關係」,「爭取安樂死的人是爭取死亡權利,不需要藉力這麼低層次的事。可拒絕醫療,只是很低的層次,其實病人點會冇權拒絕治療?」

他說醫生之間也有不同光譜,一邊是以病人自主為先,「什麼專業意見『呀吱呀咗』,其實都是次要的」,另一邊認為醫生專業上有責任詳盡講解一切療法的知識、後果等,「應該聽曬醫生講解所有嘢才去做(AD)」。而他則傾向前者,「在AD的法律角度,醫生的角色是見證者,而不是導師」。

 必須用法定表格?

諮詢書附有醫管局的表格範本,作出指示的人可分別就上述(a)、(b)、(c)3種情況,選擇不接受心肺復蘇法、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維持生命治療,除了自己簽署,還要有兩名見證人簽署,其中包括一名醫生。

 陳教授說現時AD通常由公立醫院老人科醫生簽署,病人口頭表達拒絕治療的意願亦屬有效。她指出「溝通過程比簽不簽文件更重要,因為最終家人與他有共識」。病人在末期失去意識時,醫生會詢問家屬意願。家屬總是傾向救到盡?區醫生說「我不會將責任推在家人身上」,「一般在匆忙的討論中,家人並無平衡的資訊去做決定」,若醫生問「?家咁嘅情況冇㗎喇,一係就插喉餵食,不插就等於餓死」,家屬就會怕餓死病人而選擇插喉,「這是因為溝通上醫護跟家人未能很充分地搞清楚,病人拖下去的辛苦及損害」。

 公院見醫生5分鐘 點溝通?

 他認為法定表格的好處是方便醫護一看便照跟,「但壞處是病人若因任何情況沒機會填寫法定表格,但他有很清晰的意願,卻當是廢的,這便沒有意思」。他傾向可以樣本作依據,而未必規定使用單一表格。陳教授說以她接觸長者的經驗,不少人會擔心找不到醫生簽署表格,一般人在公立醫院見醫生只有短短幾分鐘,醫生卻可能需要用上一小時講解。區醫生認為實行上確有挑戰,其中一個可行方向是「醫社合作」,以社區團體聯繫醫護合作的模式,如病人先在社區服務了解AD,到了醫院就由醫生再確認病人與家屬是否充分理解,或可將見病人的時間縮短,同時應向私家醫生推廣做法。陳教授指出立法只是第一步,「希望政府下一步會投放更多資源」,另外她提出可考慮用醫療劵補貼服務費用。在網上搜尋,有提供「註冊西醫到會」核證簽署服務收費$3000。

 醫生的見證人角色

 在醫管局表格範本中,列明醫生見證人需向作出指示者「解釋作指示的性質和後果」,是否意味醫生要巨細無遺詳述一切醫療情況及後果?區醫生說仔細留意,醫生僅要說明作出指示的後果,「病人作指示要慎重,但不等於要學識所有醫學名詞才可做決定。拒絕是不需要知道一切資料才可拒絕的。如果我信中醫不信西醫,為何要聽西醫講解所有技術才准我決定看中醫?在AD的情況,病人最重要知道的是,做了指示後什麼情況下會生效,生效時不接受治療可能會死亡,這就是關鍵的資訊,而不是呼吸機的十種功能。」

 要選擇是否拒絕病重至失去意識時,插喉延命,「病人要很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命,多於要清楚那條喉是怎麼樣」。若說具豐富醫療知識才可下決定,「這樣說好似在暗示教育程度不夠高的人,他的決定會差過教育程度很高、又有醫學知識的人,我對此很懷疑。人在生命裏做的決定是否很明智,不一定與其技術性的知識成正比」。陳教授亦說,AD只是想讓病人可為自己發聲,她所知不少情況是老人家有自己的意願,家人卻覺得「大吉利市」,不願理解其想法。醫護並不會強迫病人簽AD,如病人選擇病重至失去意識時由醫生決定醫療方案,他們也會尊重。區醫生以往社區演講時,也發現來聽講座的長者多有自己的主意,「好多人一講就說,係仔女諗唔通之嘛。」

 無病痛可預早簽?

 無病無痛,又是否可以預早簽AD?陳教授說「有些50多60歲的人也想簽,但他們說只有高血壓,其實現在剛退休的一群教育程度愈來愈高,都想有自主權。」而區醫生就認為關鍵不在年齡,而是「對人生、死亡、病痛要有感性認知」,「不是說要學習所有醫學知識,但完全沒病痛經驗的人要做是太早,當你經歷過疾病或陪伴過病重家人,想法會成熟些,可能22歲知的比50歲還多」。

 「必須維持生命」的法例

 區醫生認為這次諮詢其中一個重要之處,是政府嘗試梳理AD與現行一些條例的矛盾。消防條例提及消防處救護人員須「協助任何看似需要迅速或立即接受醫療護理的人」,「令該人復蘇或維持其生命」,但他提醒,條例還列明除了維持生命,也要「減少其痛苦或困擾」,「如果救護員明明知道他(已在AD上拒絕接受心肺復蘇術)的意願都去做,我會有些懷疑,基於條例這樣寫便機械式去做,在倫理上是否合理。電視劇集裏搶救一定是英勇的,昏迷都可搓番醒,但特別是老的病人,骨很脆弱,可能會被搓斷六七條肋骨。」政府建議修訂《消防條例》令其受AD規限,區醫生認為可行做法是將AD列為例外情況。

政府也提出AD可夾附一份「不作心肺復蘇術」文件,這份文件專門「致急症室醫護人員」,病人若已訂AD或討論過在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拒作心肺復蘇術,急救人員就會遵從其意願,這份文件只需醫生簽署,並至少隔半年覆核一次才有效。陳教授說這是折衷方法,「對於AD,大家好驚簽名,驚簽完會不會交通意外都冇人救我?」區醫生就說在政府收集意見的階段,有醫護反映這張表格可令救護員放心執行程序,「若只持AD,救護員可能不知病人情況是否已到末期,這張表格則可說明病人已到這個階段,指示已生效。」

 可否由一名親屬交代病人曾口頭撤銷,令指示無效?

 一條諮詢問題為:是否贊成若一名親屬表示病人變成精神上無能力行事前已口頭撤銷AD,即毋須第二名證人證明,AD可作無效?陳教授認為,「這應該不成立」:「可能阿嫂出來說病人之前說想撤銷指示,但她平時卻沒照顧病人」,可預示這種做法若實行,會引發很多官司之爭。另諮詢亦有問及「是否贊成書面撤銷預設醫療指示毋須證人見證」,她說:「沒有見證者亦有些輪盡,如何得知病人沒被威逼利誘之下撤銷?」在政府AD範本中,就須確保見證者並非病人遺囑或保險的受益人。

 她提出較完整的做法,是讓AD的法例與「持久授權書」並行,亦即病人可指定一名家屬甚至朋友,在沒能力行事時,為他闡釋醫療意願。現時法律上持久授權書是用於受權人可處理財務事項,她認為可擴展至醫療範疇。律政司曾表示希望對此有進一步諮詢,區醫生亦稱「政府正考慮就持久授權書作諮詢,當病人不能自主時,受權人可跟醫生商量其治療方案,這跟AD有互補關係,如果香港做妥這部分,整個服務會好好多。」

 安老院長者可選在居處離世?

現時住在安老院的長者人數約6.2萬,醫院離世情形相當普遍,這是因為《死因裁判官條例》規定,安老院的自然死亡個案,即使病人已確診末期疾病,或在死前14日內得到醫生診治,仍要向死因裁判官報告。陳教授說這相當於在醫生發死亡證外,多設死因裁判官一道關卡,拖長處理時間,令長者在安老院離世後,「遺體會先送往公眾殮房,不可直接去殯儀館」 。

 死在家,可以嗎?本報曾撰文探討這個問題,在醫院度過最後日子是否唯一選擇?能否在家或安老院這些更熟悉的地方終老?陳教授認為立法以外,必須有配套措施,子女就算想讓臨終長者留在家中照顧,亦難以請假一個月,或霎時學懂如何照顧病人,「無端端接家人回來,幫他落牀去廁所、換片都未必識」;一些安老院晚間沒有護士當值,人手緊絀,職員亦未必有能力照顧臨終者。 「會否可如陪月服務,培訓一些人員如何照顧彌留病人?在英國就有相關服務。」

 【晚期照顧篇】

 文//曾曉玲

 圖 // 資料圖片、曾曉玲

 編輯 // 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情緒診所:批評激進前 不如了解背後創傷

 【明報專訊】情緒失控、粗言穢語、搗亂破壞、不合作等,這些人容易被標籤為「搞事」或「有問題」。我們總是自然地問:「他到底有什麼問題?」傾向將責任放在他們身上,認定他們是惡人、壞孩子。早在1995年,有美國學者已提倡「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approach)的概念,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什麼事引致他作出這些行為?
讓我們嘗試理解不同創傷如何影響人的生物反應、心理和行為。


语言暴力!



 什麼是創傷?

創傷是指一些對身心健康有長遠影響的事件,它可以是真實或主觀感受到的威脅,可以是單一事件或一段時間內發生的連串事件,當中往往牽涉某人或群體的權力大過另一人或群體。以傳統來說,創傷包括身體和性的暴力、虐待和忽略兒童、天災、社會暴力包括欺凌、戰爭等。創傷也可源於種族主義、貧困、不公義、壓迫和歷史創傷。創傷的反應因人而異,需要從每個人的經驗去理解。創傷的經驗可引致內疚、恥辱、被背叛的感覺,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創傷會影響人的身體、精神和情緒健康、神經發展和社交技巧等。創傷使人產生不信任感,人際關係亦因而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創傷令人恐懼,而這些壓力會長期將人放置於反擊、逃走或僵硬(fight, flight or freeze)的模式,使其身心反應極度敏感。小至一句說話或一個眼神,已可引發被攻擊的危機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激烈反應。長此下去,會令人疲憊不堪,感覺麻木,影響日常的生活和認知過程包括記憶、專注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面對創傷?

 理解過什麼是創傷和其反應後,我們可從多角度了解一個人的過激行為,避免立即給予負面標籤,並敏銳地了解其背後的經歷。固有的體制如學校和機構,亦可嘗試了解體制中權力不平衡如何有可能引致信任的問題,甚至形成二次創傷(re-traumatisation)的可能。

國際學者提出10個實踐創傷知情的方法:
1、從創傷的角度去看事情;
2、理解一些創傷是隱藏的;
3、討論創傷時抱持態度謹慎;
4、提供創傷支援;
5、避免體制形成二次創傷;
6、建立信任和透明度;
7、建立合作和互相關係;
8、重視充權和選擇;
9、提升安全感;
10、與創傷人士建立夥伴關係。



 了解創傷,讓我們覺察並諒解激烈行為背後的創傷和痛苦,由問別人「你有什麼問題」改為問「你發生了什麼事情」。當我們感到身心安全,才能在社會身心健康地生活。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Ref.:

Childhood traumas, how to avoid and how to heal

童年陰影,如何避免,如何修行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2/parenting-ideas.html


30 9 2019

快速補眼潤喉湯


 秋天來了,幾天沒下雨,相對濕度只有50%左右,空氣污染來到極高的地步,很多有害氣體喝懸浮粒子在空氣中飛,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更容易眼乾,喉嚨幹,皮膚幹!
與其喝白開水,不如自己來一個快速補眼潤喉湯!




想到手頭上又的材料:紅枸己,黑枸己,紅棗,蝶豆花,蘋果,每個材料一把左右,加上一個蘋果切成小塊,水以煮沸, 我就關火,蠱一陣,已經喝上一碗,所有的“補品”都可以吃,很好吃!馬上喉嚨舒服好多!下次可以加上一点白菊花。
菊花,紅枸杞,黑枸杞,蝶豆花中花青素的含量非常高...

(一位朋友建議黑枸杞,蝶豆花最好40-50度水溫放為好,保持更多的花青素)

花青素的耐熱度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830000016KK08870
喜歡甜的朋友,可以加上一點蜜糖。
我喜歡了解每一種素材的營養價值:
紅枸杞,黑枸杞,紅棗,蝶豆花,蘋果有什麼好處?






現代研究,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並能抗動脈粥樣硬化。另外,枸杞子亦為扶正固本,生精補髓、滋陰補腎、益氣安神、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良藥,對慢性肝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等療效顯著;對抗腫瘤、保肝、降壓、以及老年人器官衰退的老化疾病都有很強的改善作用。

1.延緩衰老。枸杞子自古就是滋補養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卻老子”。枸杞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柳丁高,β-胡蘿蔔素含量比胡蘿蔔高,鐵含量比牛排還高。

2.壯陽。枸杞所起到的壯陽功能令人喜出望外。

3.美白養顏。對於女性而言,常吃枸杞還可以起到美白養顏的功效。

4.養肝明目。枸杞性甘、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養肝明目的功效,常與熟地、菊花、山藥、山萸肉等藥同用。

5.補虛生精。枸杞全身都是寶,枸杞子能補虛生精,用來入藥或泡茶、泡酒、燉湯,如能經常飲用,便可強身健體。

6.抑癌防癌。枸杞對體外癌細胞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可用於防止癌細胞的擴散和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枸杞6大養生功效 其中這項令人驚喜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6/2209415
枸杞子的作用與功效是什麼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59a015e3862829f7948865ce.html



黑枸杞能夠幫助我們明目,黑枸杞中花青素的含量非常高,而花青素進我們的體內,可以促進我們視網膜中細胞的再生成,所以對於那些長期用野生黑枸杞泡茶喝的人來說,黑枸杞具有非常好的保護視力的功效,而且黑枸杞對於青少年所患有的假性的近視或者是中老年人出現的眼花、眼部出血、白內障等症狀都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和預防的作用,黑枸杞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睡眠,花青素具有非常好保護細胞膜的作用,從而不被自由基氧化的功效,黑枸杞具有非常強的抗氧化和抗過敏的功能,所以能夠幫助我們穿越腦屏障保護我們的腦部神經不會被氧化,從而能夠幫助我們穩定腦細胞的組織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不受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以及相關毒素的侵害。所以大家吃了黑枸杞中的花青素之後,會明顯的覺得頭腦變得比較清醒,而且睡眠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黑枸杞還能夠保護我們的皮膚。經常喝一些黑枸杞水,可以防止我們的皮膚出現皺紋,能夠使我們的皮膚變得更加的年輕有活力。事實上呢,黑枸杞不僅能夠防止我們皮膚出現皺紋的現象,還能夠幫助我們補充一些營養,而且能消除體內的一些有害的自由基,由於花青素屬於一種天然的陽光的遮蓋物,所以能夠非常有效的幫助我們阻止紫外線對我們皮膚的侵害。所以黑枸杞保護皮膚的功效非常好,而且黑枸杞還可以幫助改善我們血液的循環。由於黑枸杞中的花青素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所以能夠幫助我們恢復失去的微血管,從而加強脆弱的血管。能夠使我們的血管變得更加的有彈性,不過對於那些靜脈功能不足的人來說,花青素也能夠幫助他們非常有效的減緩那些疼痛和浮腫的現象和症狀,所以這類人群可以平時多吃一些黑枸杞。 [轉載需保留出處 - 蘋果綠養生網] 黑枸杞的功效與作用:https://www.pingguolv.com/zy/gongxiao/167505.html

黑枸杞的功效與作用
https://kknews.cc/zh-tw/health/jx592y.html


蝶豆花的功效
蝶豆花在西元五千年前的阿育吠陀醫學就已佔有一席之地,近代文獻及臨床實驗中也有許多證據證明蝶豆花對人體的功效。蝶豆花富含豐富的維他命A、C、E以及類黃酮與花青素,對人體有許多優良的醫療保健效果:

加強頭髮健康的頭髮生長:蝶豆花內含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使頭髮不易變灰白並可以促使毛髮生長
保持皮膚發光和健康:抗氧化的成分可以幫助提升膠原蛋白的合成,使膚質不易老化
治療泌尿問題
改善視力和夜間視力:豐富的花青素是一般植物的10倍,可以有效改善視力問題、促進視覺敏稅度及改善視網膜病變等等。
提供抗氧化劑、促進血液循環:花青素能幫助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以及保護微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與罹患癌症的機率。
增強免疫系統
蝶豆花副作用
雖然蝶豆花有許多優點,但應該適量攝取,避免喝過量。具有以下特殊情形者,應小心避免使用蝶豆花:

孕婦:蝶豆花具有收縮子宮的效果,因此孕婦禁止飲用蝶豆花。
更年期婦女:因荷爾蒙變化,或經期較為不穩定,需慎飲花茶。
糖尿病患者:研究指出花青素可以提升胰島素,因此此類型疾病患者或有服相關藥品人士,建議飲用前先諮詢醫生。
心血管疾病、準備做手術病人:有研究指出蝶豆花有抗凝血作用,血壓、血糖不穩定者,也不建議飲用。
藍色夢幻蝶豆花:吃法、好處、副作用
https://www.taiwannutrition.com/blog/butterfly-pea/




營養分析

1.棗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可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髒,紅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

  2.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爲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爲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

3.棗中富含鈣和鐵,它們對防治骨質疏鬆產貧血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經常會骨質疏鬆,正在生長發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大棗對他們會有十分理想的食療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藥物不能比擬的;

  4.對病後體虛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5.棗所含的蘆丁,是一種使血管軟化,從而使血壓降低的物質,對高血壓病有防治功效;

  6.棗還可以抗過敏、除腥臭怪味、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

紅棗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9563


1. 神奇的「蘋果酚」
蘋果中含有多酚類, 極易在水中溶解,因而易被人體所吸收。優質紅富士所含的「蘋果酚」比普通蘋果高10%至20%。這種神奇的「蘋果酚」具有七種功效:

a. 抗氧化作用,可保持食物新鮮;

b. 消除異味,可去魚腥、口臭;

c. 預防蛀牙;

d. 能抑制黑色素、酵素的產生;

e. 能抑制活性氧發生,可預防因活性氧引起的各種生活習慣病;

f. 能抑制血壓上升,預防高血壓;

g. 能抑制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抗敏作用。

2. 瘦身排毒
富士蘋果中含有比一般蘋果更高的「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而有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腸內的細菌菌叢狀況。蘋果膠有瘦身排毒和降低膽固醇的功效。以前曾經風靡過的「蘋果減肥餐」,就是利用它能讓人有飽腹的感覺並具有整腸作用從而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現在,很多美國人都把蘋果作為瘦身必備,每周節食一天,只吃蘋果,號稱「蘋果日」。
蘋果具有降低膽固醇含量的作用。法國科研人員經過試驗得出:吃蘋果可以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加膽汁分泌和膽汁酸功能,因而可避免膽固醇沉澱在膽汁中形成膽結石。有人實驗發現,經常吃蘋果的人當中,有50%以上的人,其膽固醇含量比不吃蘋果的人低10%。

蘋果還具有通便和止瀉的雙重作用,因為蘋果中所含的纖維素能使大腸內的糞便變軟;蘋果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可刺激胃腸蠕動,促使大便通暢。另一方面蘋果中含有果膠,又能抑制腸道不正常的蠕動,使消化活動減慢,從而抑制輕度腹瀉。

3. 美容養顏
富士蘋果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在所有含有維他命C的水果中,以蘋果的含量最高 — 大約100g富士蘋果中就含有10mg維他命C。那麼維他命C有什麼作用呢?其實,維他命C可以有效抑制皮膚黑色素和形成,幫助消除皮膚色斑,增加血紅素,延緩皮膚衰老。美國的研究人員還證明:「從新鮮的水果中直接攝取維他命C要比口服藥劑更為有效」。每天吃一個紅富士,就可以滿足人體每日所需的大部分維他命C。

4. 減壓補氧
現代人在平常飲食中攝入蛋白質過多,這些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從而造成大多數人的體液都呈「酸性」。酸性體液就會不斷在體內堆積,容易使人感到疲勞乏力。水果中就數蘋果含有的營養最為齊全,其中的多糖、鉀離子、果膠、酒石酸、枸櫞酸等,可以中和酸性體液中的酸根,降低體液中的酸性,從而緩解疲勞。蘋果有「智慧果」、「記憶果」的美稱。人們早就發現,多吃蘋果有增進記憶、提高智慧的效果。蘋果不僅含有豐富的糖、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大腦必需的營養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富含鋅元素。

據研究,鋅是人體內許多重要酶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生長發育的關鍵元素。鋅通過酶廣泛參與體內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代謝。鋅還是構成與記憶力息息相關的核酸與蛋白質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缺鋅可使大腦皮層邊緣部海馬區發育不良,影響記憶力,實驗也證明,減少食物中的鋅,幼童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受到嚴重障礙。鋅還與產生抗體、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有密切關係。

5. 康體防癌
芬蘭的研究工作者1999年10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 — 蘋果中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經常食用蘋果的人們,肺癌的患病率降低46%,患其他癌症的幾率也比一般人少20%。一項由紐約蘋果研究發展工程及紐約蘋果協會贊助的科研成果也表明,每天吃一個蘋果可以有效預防癌症。

吃蘋果好處多
提高記憶力 對抗抑鬱症

http://www.mingpaocanada.com/HealthNet/content.php?artid=1859
好處多多?細數蘋果的10種養生功效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512/205820.html

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512/205820.html

更多关于花青素的知识:

什麼是「花青素」?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花青素?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227000010KK00208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324405/%E8%8A%B1%E9%9D%92%E7%B4%A0%E8%AD%B7%E7%9C%BC%E6%8A%97%E6%B0%A7%E5%8C%96%20%E7%87%9F%E9%A4%8A%E5%B8%AB%E6%8E%A8%E8%96%A63%E6%AC%BE%E6%9C%80%E5%BC%B7%E8%8A%B1%E9%9D%92%E7%B4%A0%E9%A3%9F%E7%89%A9%20%E3%80%90%E5%85%A7%E9%99%84%E9%A3%9F%E8%AD%9C%E3%80%91

30 9 2019

Sunday, September 29, 2019

《星際任務》畢彼特從宇宙到自身的探索之旅

27 9 2019

https://movie.douban.com/trailer/248116/#content

畢彼特在《星際任務》表現出色,難怪被視為從影以來最有機會問鼎奧斯卡影帝的作品。 



《星際任務》並非商業掛帥的宇宙冒險電影,而是太空人畢彼特內心由缺失變成圓滿的過程。 


 【明報專訊】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星際任務》戲中畢彼特(Brad Pitt)飾演太空人羅伊,從小渴望跟偉大的父親一起征服宇宙,因此每當他抬頭仰望,那裏便是天堂;直至16年前,扮演其父克利福特的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突然失蹤,撇下羅伊孤獨成長,從此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時光荏苒,內心的「黑洞」愈來愈大,無垠宇宙頓成地獄。

 《星際任務》評論好壞,同樣是天堂與地獄之別,視乎觀眾一念。如果抱著欣賞《星球大戰》或《銀河守護隊》期望進場,肯定失望而回;反而把戲名分拆成《星際啟示錄》及《火星任務》觀之,則可能會有所得著。

 刺激場面只是「味精」

事實上,無論是電影海報抑或預告片中,都可見到畢彼特從太空站失足跌落地球、他跟躲藏月球背面的「海盜」飛車追逐及槍戰、太空艙出現像異形般的狒狒突然向他撲殺,甚至火箭失控幾乎無法登陸火星等驚險刺激的場面。不過,這些都是電影公司經過精心計算下的「調味品」而已,個人認為如果「味精」落得太多,反而有機會影響了電影本身的「原味」。

 《星際任務》故事可以簡單到以5個字概括:萬裡尋親記。當然,這只不過是電影留給觀眾的第一個印象。戲中畢彼特是個出類拔萃的太空人羅伊,每次執行航天任務前,都要先經過心理評估,表面上他都輕易過關,實情是,自從他的父親克利福特16年前獲政府委派到太空進行一項神秘實驗,從此音信杳然,他經歷了人生中的痛苦、自責、失望、憤怒、怨懟後,從此把一切真實感情都封閉。

 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裏,羅伊都似活在無間地獄。身邊所有關懷過他的人,無論是飾演舊女友伊芙的莉芙泰萊(Liv Tyler)、扮演父親登月舊拍檔普魯特上校的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抑或在火星基地冒死協助他登上火箭尋親的露芙尼加(Ruth Negga),對他而言都只不過是過客,付不出真感情。

 父子重逢的反高潮

直至羅伊被政府欺騙到火星,要求他跟身處海王星太空站的父親讀出一篇又一篇惺惺作態、毫無感情的所謂「家書」,祈求得到回覆,藉此解決地球遭到宇宙風暴襲擊的危機。偏偏老父音信全無,而負責此項行動的上司,又對羅伊諸多隱瞞,在渴望父子重逢的強烈情緒影響下,他終於親手撕破自己冷靜、專業又忠誠的假面具,以最真摰的感情,隔空向父親剖白,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羅伊父子在海王星太空站上重逢,卻反高潮地沒有熱情擁抱,或者細訴離情,父親在不辭而別後16年吐出的心底話,絕對比那些月球槍戰等場面來得震撼人心。

電影到了結局,羅伊能否勘破、放下、自在,達成個人悟道的三大階段,其實已不重要,身兼本片監製的畢彼特和導演占士加利(James Gray)更關心的可能是,觀眾陪伴他們完成這次徵空旅程後,會否有所啟蒙?

浩瀚的宇宙里尋找爸爸

太空探索,也是自身的探索

《星際任務》 - 我的影評和觀後感:

What does it mean by AD ASTRA? AD ASTRA is a Latin phrase meaning go to the stars through lots of hardship. What I like the movie most is its balance between scientific fiction, imagination and  humanity linking to real life. 

Hollywood 繼《GRAVITY 地心引力》又一太空人心理探索的大電影!
不僅是非常人性化,而且非常美麗精彩又刺激!

很佩服劇本的作者和導演, 也是劇本合寫人 James Gray;
佩服電影producer也是主角的Brad Pitt ,他們以相當人性化,
寫實的手法,刻畫出太空人的堅強和脆弱,他們的陰影和dark side;
細緻的描述他們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因為長期沒有父親或母親在身邊陪伴和照顧,
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他們的character building,自我價值的建構有什麼困難,
如何去療愈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電影只是一個metaphor,引領人們思考如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健康成長階段,真正和孩子有心理上的連結,做他們心理、精神上的父母,而不是隱形的父母,即使在孩子身邊或不在身邊! 第一次看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最多心理戲的電影扮演太空人羅伊尋找天空探索中失踪16年的父親,尋找自我,療愈自我的電影-《星際救援》,又叫《星際任務》。喜歡畢皮特的影迷,一定會很有滿足感,觀眾必會從Brad傾力演出得到心靈的啟迪和触動。 在孩子心中,爸爸是那麼近,那麼親切,又那麼遙遠,那麼陌生,害怕。
爸爸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天空生命的探索,激勵羅伊走上太空探索的道路。 但他並不快樂。表面他對著人工智能的心理評估機器都過關,我👌,我沒事,可以說是過於鎮定,面無太多表情,內心卻隱藏著千言萬語,重重的壓抑,反抗,矛盾和空虛,心不對口,表裡不一致。社會上不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

https://movie.douban.com/trailer/251687/#content

他對著機器做心理評估:完全不能說出自己真心話,把真實的自己埋藏起來

Roy McBride: I’m calm, steady. I slept well, eight point two hours, no bad dreams. I am ready to go, ready to do my job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I am focused only on the essentials,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else. I will make only pragmatic decisions. I will not allow myself to be distracted. I will not allow my mind to linger on that which isn’t important. I will not rely on anyone or anything. I will not be vulnerable to mistakes.

其實,自從爸爸16年前執行一次神秘的天空實驗,從此音信杳然,他的自責,憤怒,思念,痛苦,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但没人知道他的秘密,埋藏心底的刺!

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與別人總是有莫名的疏離感,為什麼婚姻和生活面臨死寂,他渴望改變。

聽聽他的自白:( 電影裡有很多心理剖析,自我反思,非常深刻)

Roy:

我一直想成為一名宇航員,為人類和所有人的未來服務。 至少那是我一直告訴自己的。 我看到自己在外面,微笑,呈現一面。 我的目光是出口,這是一場表演。 總是在出口處。 只是不要碰我。

我一生中很多次搞砸了。 我已經聊了什麼時候該聽的。 我本來應該溫柔的,所以很苛刻。

我保證永遠保持誠實,但事實並非如此。

Roy McBride: I'm calm, steady. I slept well, eight point two hours, no bad dreams. I am ready to go, ready to do my job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I am focused only on the essentials,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else. I will make only pragmatic decisions. I will not allow myself to be distracted. I will not allow my mind to linger on that which isn't important. I will not rely on anyone or anything. I will not be vulnerable to mistakes.

 Roy McBride:  I always wanted to become an astronaut, 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 and all. At least that's what I always told myself. I see myself on the outside, smile, present a side. It's a performance, with my eye on the exit. Always on the exit. Just don't touch me.

 Roy McBride:  So many times in my life I’ve screwed up. I’ve talked when I should have listened. I’ve been harsh when I should have been tender.

 Roy McBride: I made a promise to always be truthful, but I wasn’t.
Roy McBride: [voice over] I’ve been trained to compartmentalize. It seems to me that’s how I approach my life.

https://www.moviequotesandmore.com/ad-astra-new-quotes/

尋找父親的驚險旅程,他決心找到真相!以真摯的情感,尋找真相: 爸爸到底是不是放出威脅地球🌍的電涌波的人?爸爸到底还是不是童年心中的慈父?



父子在海王星重逢,爸爸已經是一個蒼老體弱的老人家,爸爸說他自己為了探索宇宙,對家庭,對孩子,都失去興趣,原來爸爸早已不是他心目中的爸爸,他已經有了精神問題。

Roy 流淚了,原來爸爸寧願尋找陌生的事物,也不想關心身邊的人。

但Roy对爸爸的爱,不会因为爸爸的精神问题而改变,他说:I  still love you, dad.

Roy決心把爸爸帶回地球🌍。可是爸爸說,放手吧,讓我走吧!這是最痛心的,最震撼場面。為了拯救地球, 为了大局,他放手了,看着爸爸飄走天空,一個天空葬禮...

切斷了和爸爸短暫連結的太空繩,卻像徵著和爸爸的臍帶剪斷,真正釋懷,成長。



電影教我們尊重別人的意願,放下要改變別人的一廂情願。要為大局,move forward. 

太空人的精神健康,精神質素非常重要。但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真正的高質素心理健康,不是沒有情緒,沒有壓抑,沒有失眠,沒有內心掙扎,而是願意面對,找源頭,化解心結,從自己的心理牢籠解放出來。

是什麼驅使他這樣去做,是愛,是永远也剪不断的親情!

在Roy心中,爸爸雖然已經沒有家的概念和情感,以太空為生,為太空犧牲。他還是愛爸爸,因為爸爸還是他心中的太空探索的先驅。

從爸爸出現精神問題,他感覺自己也在重複爸爸,可能變成爸爸的翻版,對身邊的人和事不理不睬,冰凍自己。其實是在逃避爸爸失蹤帶來的痛苦和創傷。

尋找父親的太空旅程,對爸爸的理解、原諒,心理困擾的釋放,Roy 不僅解除了爸爸無意識下留下的危機,拯救了地球,而且拯救了自己,一個自我探索的旅程。

他把心理評估當成自我反思的過程。

回到地球,他的心理狀態自我評估就是他成長的最好自白:

現在:

“我不确定未来,但我不担心。 我将依靠最亲近的人,我将分担他们的burden,因为他们分担我的burden。 我会好好的去生活和爱。“ -Roy McBride(Ad Astra)

他把心菲敞开了!

這是他的過去:

I will not rely on anyone or anything. 
( 把自己封閉起來)

'I'm unsure of the future, but I'm not concerned. I will rely on those closest to me, and I will share their burdens, as they share mine. I will live and love.' - Roy McBride (Ad Astra )

https://www.moviequotesandmore.com/ad-astra-new-quotes/


Roy變得更加真誠,坦白,平靜,安頓,他現在真的可以專注,不會被其他所干擾。
特別是感受到他開始留意身邊的人,感受別人的愛,更加感受自己的感受。

自在,放下,真正從心底發出的聲音,這就是好好愛自己,認同自己,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還有很多的 metaphors, insightful, 值得去思考,這就是一個好電影的impact, 回味無窮:



1)電影很諷刺的地方,是不斷用人工智能去評估心理狀況,而不是人與人的交談和連結。這樣,當然不是準確的評估!

當社會越不重視人情,親情 ,情緒問題就會越多。

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連結,溝通,那麼越來越多的對立,只會有增無減。

2)我們往往急著去做的事,或逼自己去做得的事, 並不是我們此刻真正需要的事,聽聽內在的聲音,我們可以活得自在,自由,健康些,回到真正愛自己的懷抱。

3)什麼是感受自己的感受?這部電影,Roy的情感流露,他對親情的渴求,他意識到自己的壓抑,迷惑,對自我探索的渴望,都是從感受自己的感受開始!

感受自己的感受,就是嘗試理解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喝情緒,明白自己在發生什麼事情,背後的一些根源,有什麼內外的資源,潛能、智慧可以幫助自己,這是走出憂鬱、困擾的第一步,也是內在的高人陪伴自己去面對情緒,掌控情緒最重要的一步。

4) 太空探索,和任何project一樣,是 Teamwork,
Team Spirit is very important。
什麼是SPIRIT? 
每個人的情緒,都影響team的氣勢。
而情緒是會傳染的,情緒需要被聽到,被理解,被轉化;
一個成功的team,需要互相扶持;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能力,這個team 會非常有能量。

5)No matter what you are doing, in working, in holiday, in your relationship, just find fun and meaning in it, then you will develop your potential, your wisdom, with more automatic energy, with more happiness. This is because you follow your nature mother -  subconscious mind - who love enjoyment instead of stress. How to minimize stress?  That is how to use mindfulness to manage our emotion. 

心態可以改變內在的地圖,改變自己,就改變了現實。

6) No matter what we are doing, from school to career and even to universe exploration, ultimately, we are explore with our inner self, to learn ourselves better, to learn to accompany ourselves.

Ad Astra New Quotes – ‘Are you ready?’





More:


最近也在探索《缺席的父母》这个主题:

缺席的父母親,會給孩子留下多少創傷,多少陰影,多深的黑洞?缺乏父母親身影的孩子,會有什麼心理困難?如何走出空洞?找回迷失的自己?

我的學習筆記和反思:《缺席的父母》台灣心理教育電視節目
看了兩次這個探索孩子生命中,如果父母缺席,或造成什麼影響的節目。個案分享,心理醫生和專家們一起探討...非常感動,不知不覺哽咽,和個案一起同哭同笑... 孩子心中的父母是怎樣的?我們有沒有做過缺席的父母? 如果有,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如何彌補? 為什麼心理上的缺席導致更多的孤獨孩子和心裡障礙? 如果童年因為父母的缺席,留下創傷和陰影,如何療愈? 如何讓自己在這樣童年捆綁裡面,釋放出来,找到出路,把自己過好?

其實我和當年的孩子相比,幸福很多,幸運很多,因為有婆婆的照顧。 雖然和父母在童年聚少離多,但反而更珍惜,更親密。 所以,一切都是相對的 凡事向好的方面,向自己擁有的方面看,失落感就會少一些


Ad Astra (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_Astra_(film)


About Donna Wong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7/about-donna-wong.html

《星際任務》畢彼特從宇宙到自身的探索之旅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9/blog-post_76.html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on August 29, 2019


                                             畢彼特在《星際任務》表現出色,
                                    難怪被視為從影以來最有機會問鼎奧斯卡影帝的作品。 



《星際任務》並非商業掛帥的宇宙冒險電影,
而是太空人畢彼特內心由缺失變成圓滿的過程。 




真正的高質素心理健康,不是沒有情緒,沒有壓抑,沒有失眠,沒有內心掙扎,而是願意面對,找源頭,化解心結,從自己的心理牢籠解放出來。
《星際任務》给我的啟示(1)
當社會越不重視人情,親情 ,情緒問題就會越多。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連結,溝通,
那麼越來越多的對立,暴力,只會有增無減。
《星際任務》给我的啟示(2)
電影只是一個metaphor,引領人們思考如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健康成長階段,真正和孩子有心理上的連結,做他們心理、精神上的父母,而不是隱形的父母,即使在孩子身邊或不在身邊!《星際任務》给我的啟示(3)


什麼是感受自己的感受?
這部電影,Roy對外總是一副鎮定的樣子。但他獨處一室,常常意識到自己的壓抑,迷惑,不安。他渴望理解自己,改變自己,他對失踪的父親連結的渴望,都是從感受自己的感受開始! 《星際任務》給我的啟示(4)

感受自己的感受,就是嘗試理解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情緒,明白自己在發生什麼事情,背後的一些根源,有什麼內外的資源,潛能、智慧可以幫助自己。這是走出困擾的第一步,也是內在的高人陪伴自己去面對情緒,掌控情緒最重要的一步。《星際任務》的啟示(5)



什麼是SPIRIT? 
每個人的情緒,都影響team的氣勢。而情緒是會傳染的,情緒是要被聽到,被理解,被轉化;一個成功的team,需要互相扶持;每個人都有能力自我修復,這個team 會非常有能量。《星際任務》的啟示(6)

29 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