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1, 2021

創傷後壓力失調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Goya-Guerra (09).jpg
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所繪製《戰爭的災難》系列版畫第9號作品〈他們不想要〉(No quieren
症狀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惡夢焦慮
類型焦慮症stress-related disorders[*]後遺症
肇因戰爭強姦人身侵犯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
ICD-10F43.1
ICD-9-CM309.81
DiseasesDB33846
MedlinePlus000925
eMedicinemed/1900
Patient UK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ro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MeSHD013313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1]。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應激狀態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2],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3]。有時候也會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3]。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例如強姦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4]。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3]。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3]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法警[5]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6]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早期症狀,可以進行針對創傷的行為認知治療以進行預防,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行治療,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3] 。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 [7]。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一些療效[7][8] 。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SSRIs)類抗抑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一線藥物,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9]。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3]。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3][10] 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效的證據,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11][12]

在美國,每年約3.5%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約9%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1]。在其他國家,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5-1%[1] ,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3] 。總體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7]。 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13]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彈震症」(又稱:砲彈休克症,英文: 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英文: combat neurosis[1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15]。1980年在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16] 


創傷後壓力失調


當人身安全受威脅,或親眼目睹死傷的悲劇,或突然接獲家人的噩耗,人們感到恐懼和害怕是十分自然的。事實上,這些事故所帶來的恐懼在一瞬間觸發強烈的身心反應,旨在幫助我們免受再一次的傷害。幾乎每個人經歷了這些重大事故後都會有以下的身心徵狀,並在幾天到幾週內自然改善:

  • 侵入性的徵狀:恐懼的畫面歷歷在目,不時浮現、反覆發惡夢、「回到當時」的錯覺,就如當刻身歷其境、觸景傷情、當面對著象徵或類似事故的情況時,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或顯著的生理反應
  • 逃避行為:對於與事故相關的人、事、地、物敬而遠之、對事故刻意避而不談
  • 負面情緒和想法:難以記起事故的重要部份、對自己和世界感到悲觀、過度責備自己或他人釀成事故、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孤立自己、難以感受喜悅
  • 神經過敏:容易被激怒或爆發怒氣、做出魯莽或自我傷害行為、過度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專注力差、難入睡或熟睡

 

然而,當人們已離開危險的情境一段時間,但以上的徵狀持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時,他們可能會被診斷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兒童和青少年亦可以對重大事故有異常的反應,但他們的徵狀可能與成年人不同。除了上述的徵狀外,年幼的兒童(6歲或以下)亦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在遊戲時重覆扮演此事故的主題或相關片段
  • 社交退縮行為
  • 即使學會了如廁,仍然出現尿床
  • 異常地依附著父母或其他成年人

 

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出現與成年人相近的徵狀。他們可能因為覺得未能阻止傷亡而感到內疚,並可能有報復的想法。他們亦可能出現破壞性、搔擾性或對抗性的行為。


藥物和心理治療已被證實能有效地治療PTSD。根據英國國家卓越衛生及護理學院的臨床指引,認知行為治療是最有效治療PTSD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


從電影看心理疾患(I)─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https://kknews.cc/psychology/a8y56bx.html


症狀包括經常做惡夢、性格改變、情感疏離、時常回想起受創經歷、會經常處於對危險的警覺狀態、無法信任或關心他人、會儘量遠離或避免接觸與該經歷有關的事物,而這樣的疾病通常伴隨着其他的精神疾病一起出現,像是憂鬱症、焦慮症,而酒精濫用也常常出現,此症候群的受害者自殺的機率也較平常人高,發病時間可能在創傷事件發生過後數年甚至數十年,片中的主角就是飽受PTSD的折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a8y56bx.html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機構列出了以下症狀以判斷是否患有PTSD:

1.有時候,他會突然覺得以前發生的那件可怕的事又發生了;

2.關於那件事的惡夢或記憶使常出現在他腦海里;

3.他會刻意避免去一些會讓他想到那件事的地方;

4.他有時候會沒有預警的變得非常沮喪;

5.他現在很難信任別人或是跟別人靠近;

6.他變得很容易生氣;

7.他會因為別人死掉而自己活着感到罪惡;

8.他很難入睡而且肌肉很緊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a8y56bx.html


https://mypaper.pchome.com.tw/q1978/post/1330346637

  • 有時候,突然間感覺事件好像再次發生。從不知道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
  • 對恐怖事件會做惡夢並有可怕的回憶
  • 會遠離能使我想起那些事件的地方。
  • 當某件事情毫無預警的發生時,會驚跳並苦惱。感覺自己總是處於防衛狀態。
  • 很難相信或親近別人。
  • 有時覺得自己情緒麻木。
  • 很容易惱怒。
  • 會失眠而且肌肉緊張。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對嚴重擾亂事件的正常反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真實疾病。

許多有過可怕經歷的人會患這種疾病。

這不是您的錯,您也不需要受苦。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是什麼?

https://mindpro.hk/%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


為什麼我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是否因為我懦弱?

患上創傷後壓力症並不代表你懦弱,有些因素會令人較容易患上此病,例如所經歷的創傷事件令人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使人有強烈的無助感)、來得非常突然 (令人來不及有心理準備),或過去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問題,以及事件後有其他持續的壓力源等,都會令人更容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需要怎樣的治療?

founder01

藥物治療方面,調節腦內的「血清素」的藥物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簡稱 SSRI),可有助改善 PTSD,焦慮及抑鬱的症狀。

心理治療方面,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簡稱 CBT) 和眼球重整治療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簡稱 EMDR) 。前者是針對令情緒帶來負面影響的思維、信念和行為,透過讓患者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再次面對創傷事件,幫助患者面對及控制恐懼感。而 EMDR,則是利用交替的感官刺激促進大腦重整創傷的記憶,減少重覆的回憶。




http://gpcounselling.com/zh-our-services/zh-trauma-and-stressor-related-disorders/


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

1.創傷後壓力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是指人在遭遇或應對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因而經歷及感受到到生命遭受威脅、及遭遇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創傷等。主要的症狀包括創傷的再度體驗、逃避、和災難相關的認知及情緒負向改變,所謂創傷包含曾經親身經歷或強烈感受到威脅,例如:即將面臨死亡、受到嚴重傷害或性侵害,或是親自目睹創傷事件,甚至從親人或好友身上得知災難過程,及工作職務上反覆或經常暴露在災難事件後續處理。

創傷後壓力症出現的主要症狀包括:

  1. 一. 創傷的再度體驗:

1.不斷且不自主的回憶起痛苦的災難事件

2.反覆痛苦地夢見創傷事件。

3.彷彿創傷事件又再重演(指行動及感受)。 4.暴露在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環境或心情下,感受到強烈或長時間的心理痛苦。

5.暴露在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環境或心情下,有顯著的生理反應。

二、逃避:

1.持續避免和災難相關的刺激。

2.避免或努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難過記憶、思想或感受。

3.避免或努力逃避足以引發難過記憶、思想或感受的外在提醒 (如人、地、物、交談、活動或情境)。

三、對和災難相關的認知及情緒產生負向改變:

1.不能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

2.不斷有不合理的自我、他人或世界之負面信念或期待 (如我是糟糕的、沒人可信任、我已永遠失去我的靈魂、我再也沒有能力去愛…..)。

3.經常扭曲災難的因果關係且導致自責或責備他人。

4.常感受負面情緒如害怕、憤怒、罪惡感或羞恥感。

5.對重要活動不感興趣或減少參與。

6.疏離的感受或刻意與他人疏遠。

7.情感麻木(如不能有愛的感受)。

8.持續無法經歷正向情緒,如無法有喜樂、滿足或愛的感覺 四、改變與災難相關的警覺及反應:

a.易怒或暴怒且以語言或行為攻擊他人或物品。

b.魯莽或自我傷害。

c.過度警覺。

d.過度驚嚇。

e.很難專注。

f.睡眠困擾:難入睡、睡不安穩、半夜醒來就無法再入睡。

 

創傷後壓力症通常發生於成人、青少年及六歲以上兒童。這些症狀不但造成病人的痛苦,也大幅影響病人生活的能力,病情通常持續一定時間(一個月以上)。

 

案例:珍妮在距離她的家約25公里的工廠擔任夜班主管。 三個月前,在上班途中,珍妮遇到車禍,但沒有涉及任何其他車輛。 發生意外是一個夏天的夜晚,天空晴朗。 然而,珍妮的車落在高速公路的一條溝上,車子四輪朝天。 自從發生事故以來,珍妮再無有膽量駕駛車子。 即使是丈夫或小孩擔任車夫,如果車子是採用高速公路而不是城市道路,她就拒絕與他們同行。 珍妮已經患上了中斷性的睡眠模式。 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惡夢。 無論是收音機還是電視台播放有關車禍的消息,珍妮便立即切換到不同的頻道。

 

  1. 2. 嬰兒期及兒童早 期反應性依附障礙症(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Infancy or Early Childhood)

指出生的嬰兒或是孩子於童年早期時雖然被認為能夠形成選擇性依附,然而並沒有從照顧者身上得到穩定及正面和熱切式的回應、充分關懷和保護或其他相關養育之依附。(註︰症狀需延續至少12個月或以上)。

 

這個患疾的抑制型(Inhibited type)及去抑制型(Disinhibited type)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分為兩種:

抑制型反應性依附障礙症(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及

失抑制型社會參與障礙症 (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抑制型反應性依附障礙症(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RAD)

嬰兒或兒童對成人照顧者表現情緒抑制的行為,於社交和情緒層面持續性產生障礙,反映得不到足夠護理而形成的心理模式。孩童受到不良的照顧,而呵護、生理及心理發展的刺激、及關愛的基本情緒要求得不到滿足。身體及心理安全需求,持續承受嚴厲懲罰或其它不適當的管教,或一再更換主要照顧者而不能建立穩定依附關係,或在不尋常的環境養育而缺乏形成選擇性依附關係的機會。

 

案例:六歲的湯姆,給別人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小孩。 實際上並非如此。 湯姆父母撫養的信念,是相信每當孩子哭泣是不用把他撿起來。 因此,每當湯姆, 他的父母便關上門,讓湯姆獨自哭泣,直到他疲累不堪而入睡。

湯姆於童年成長期所接受的被撫養經歷,受到他父母的養育風格所影響,形成湯姆日後產生一個信念, 除了自己,他不能依靠任何人。湯姆每當感受壓力時,都不能平靜下來。當他心煩的時候,他不會尋求父母的安慰。 每當他被短暫留在別人的家受照顧,或當他被父母回來接送他回家時,湯姆似乎沒有甚至完全沒有情緒上的反。 在與其他孩子進行正常活動時,湯姆經常表現得不快樂,煩躁不安或悲傷。 但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的情緒似乎很平靜。

 

去抑制型社會參與障礙症(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孩童主動趨近不熟悉成人並與之互動,缺乏應有的含蓄保留;或表現過度熟稔的行為,言行嚴重超越社會可接受的界限。即使在陌生情境也離開進行冒險,返回時也不與照顧者檢討冒險經歷;或毫不遲疑,情願與不熟識的成人離開照顧者。與相對的陌生孩子比較,患者於不熟悉的環境和文化上表現出過度不適當的行為模式,(註︰症狀需延續至少12個月或以上)。

案例:蘇珊遇見陌生人時,從來不表現出害怕的情緒。 事實上,她對陌生人經常過於友善,她會走向陌生人說話甚至擁抱他們。 當她留在兒童遊樂區玩耍時,她會讓陌生人把她接離玩耍區,或讓他們給她玩具玩耍而沒有問準父母。 當她遇到陌生人向她接近時,蘇珊不會回避,反而自發回應,而不是首先回到父母身邊。 她曾經有兩次跟從陌生人離開兒童遊樂區以外的地方。

 

 


免責聲明:每個心理問題的說明僅供快速參考。建議您不要使用它進行自我診斷。如果你對你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疑問,建議您接觸您的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求助。如果你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穫得確診,你又正在考慮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替代藥物的治療,我們建議您不要停止服用藥物,並與您的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討論及諮詢。同時, 請你向您的醫療專業人士提示你將會計劃尋求心理輔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