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1, 2018

How to deal with stress and depression



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會遇到心理感冒 - 憂鬱症 ,

但長期下去,

傷害自己,

也會傷害身邊人。

因爲,長期處於高壓力,高焦慮的狀態,

這個時候,人的 「應激激素」持續的分泌,

會損害血管、免疫系統等,

導致健康問題,也可能會身心失調。

如何拒絕情緒擺布,

遠離「心理感冒」?

如何拒絕情緒擺布,

遠離「心理感冒」?

覺知覺醒,和情緒做好朋友,




切莫輕視抑鬱病,一位馬來西亞的心理導師在一次演講中向幾百人大聲疾呼:千萬不要以爲你的孩子不會自殺!“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在全港37間中學進行大型情緒健康普查,發現呈抑鬱徵狀的中學生人數創六年新高達 53%,即每兩個有一個中學生受抑鬱困擾情況堪憂。
抑鬱症者:嚴重時會覺得沒有任何辦法解決面對的問題,只能...這正是我們從小到老 - 一生都要學習的生命課題:我有選擇!




長期處於高壓力,高焦慮的狀態,這個時候,
人的 「應激激素」持續的分泌,會損害血管、
免疫系統等,導致健康問題,也可能會身心失調。

覺知覺醒,和情緒做好朋友,愛自己,終身的修行



每天做幾分鐘自我催眠,靜心,冥想,
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Reference:

以下參考給我們很大的提醒。愛自己,終身的修行


https://health.mingpao.com/?p=14360

壓力

壓力主要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影響健康,面對威脅或壓力時,大腦會指示生理系
統作出反應。交感神經系統會分泌「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短期內會增加血壓、心跳率、流汗及令周邊血管收窄,提高身體應付挑戰
的能力。若長期持續分泌,此兩種物質可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增加血壓、心跳率及引發心律
不齊,甚至動脈硬化。

再者,腎上腺皮質會分泌「皮質類固醇」(Cortisol,又稱皮質醇),短期有儲存碳水化合物、
減低發炎及令身體回復平靜的功用。但長期持續分泌,皮質醇會抑制免疫力,損害大腦負責記
憶和學習的神經細胞。


若果不正視壓力源頭,採取行動紓緩壓力,身體功能便會受損害,可會出現傷風、感冒、
哮喘、過敏症、血壓高、頭痛背痛、長期痛症、風濕性關節炎、潰瘍、胃病、腸道易激綜合症
、心臟病、癌病、糖尿病等。


壓力想必以為是負面的東西,但它不一定是壞事,適當的壓力能推動個人進步,最要緊是懂得
駕馭壓力,避免為其害處所傷害。


簡單減壓之道:

1) 多閱讀具正面及勵志的文章
2) 常懷知足感恩的心
3) 保持充足睡眠
4) 多些運動,如每日行1萬步、多行樓梯、少乘汽車
5) 注重均衡飲食,緊記「低脂、低鹽、低糖和高纖」
6) 每日必須飲最少6至8杯水


健康叮嚀:一吸一呼 消除壓力

感到壓力、精神緊張時,做一個呼吸運動,有助鬆弛神經。
肩膊放鬆、用鼻子慢慢深呼吸,吸氣時由1數到6,肚子慢慢脹起,維持4秒,然後慢慢用口呼氣,呼氣時由1數到6。重複3至5次。

https://health.mingpao.com/?p=14360
如何拒絕情緒擺布, 遠離「心理感冒」?

看到有趣的故事會哈哈大笑,遇到傷心的事情會掩面哭泣,非常生氣時怒髮衝冠……不論什麼年齡、性別或文化背景,人類都用相似的表情來表達情緒。這看起來順理成章的事情,你知道是如何產生的嗎?在情緒的背後,我們的大腦究竟如何運作?
應激激素應對壓力 持續分泌損身心
雖然情緒的產生似乎迅速又自動化,但腦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當中過程並不簡單,不僅需要很多腦區的參與,也涉及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和激素分泌受到大腦的調節,杏仁核、下丘腦、扣帶回、前額葉等組成的邊緣系統,被認為是大腦中的情緒中心,它們的協同作用負責情緒的產生、體驗、表達和調節。
在野外突然看到蛇,你會感到恐懼。在這極短的時間裏,首先是杏仁核接收到你看到或聽到的資訊,並且立即把它定義為危險等級,然後向下丘腦發送信號,下丘腦同時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和垂體腺,自主神經系統快速啟動,激素的分泌驅使身體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為逃跑或與它搏鬥做好準備。這種「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由心理學家沃特.卡農命名為「戰鬥或逃跑反應」,使得我們快速應對威脅,大大提升生存機率。
現代生活中,我們在應對諸多壓力和應激源頭時也會產生應激反應。但需要注意,人和動物都不能長期處於這種應激狀態,如古人所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長期處於慢性應激中,「應激激素」持續的分泌會損害血管、免疫系統等,導致健康問題,也可能會身心失調。
調整消極思維 建和諧人際關係
儘管情緒並不能像房間照明一樣隨意開關,但我們也不會只能任由情緒擺布,而是可以更積極地生活。例如自我覺察,有意識地調整消極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正確地認識失敗,視之為調整和進步的機會,而不要輕易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了解自己的個人優勢和獨特品質,清楚地明白自己可以為他人貢獻;建立和諧的支援性人際關係網路,多與家人、朋友和身邊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結交可以分享感受、煩惱的密友。當感覺自己的情緒快要失控,離開使你不快的環境,或者轉換另一角度思考,又或者設想未來,讓自己看到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景。允許自己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堅持有規律的作息及飲食時間,常做運動維持健康,放鬆精神,培養自己的興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控自己的情緒。
雖然情緒可以調節,但我們還是無可避免地會受到憂鬱情緒的侵襲。憂鬱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每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如果在兩周內出現至少5個「心理感冒」徵狀(見圖1),並且情况較以往有顯著變差,其中至少有一項是心境抑鬱、喪失興趣或愉快感(不包括那些能夠明確歸因於其他軀體疾病的徵狀),則提示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結語:希望大家都能多加正確地了解腦健康、情緒的神經機制,好好學習情緒管理,預防和盡早發現自己和身邊人的「心理感冒」,及時尋求專業幫忙。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每天的生活,為自己和身邊人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生活環境!
■「心理感冒」九大徵狀
如在兩周內出現至少5個徵狀,情况變差,其中至少有一項是心境抑鬱、喪失興趣或愉快感,則提示可能患上了抑鬱症。
1. 每天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心境抑鬱(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2. 每天幾乎大部分時間對於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興趣或樂趣都明顯減少(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3. 在未有節食的情况下,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或幾乎每天都有食慾減退或增加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過多
5. 幾乎每天都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由他人觀察所見,而不僅是主觀體驗到的坐立不安或遲鈍)
6. 幾乎每天都疲勞或精力不足
7. 幾乎每天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的、不恰當的內疚感(可達到妄想程度,同時並不僅是因為患病而自責或內疚)
8. 幾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或集中注意力減退或猶豫不決(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9. 反覆出現死亡的想法(而不僅是恐懼死亡),反覆出現沒有特定計劃的自殺意念,或有某種自殺企圖,或有實施自殺的某種特定計劃
文:李湄珍教授(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神經心理學實驗室)、齊迪(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
編輯:梁小玲



31 7 2018

傅錦峯 -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的故事 ( 醫生系列之六)

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 ?
醫生到底是?

每個人都離不開別人才能生存,第一個離不開的,除了父母,也許就是醫生。

醫生幫助我們來到世界,陪伴我們家人經歷最喜悅的時刻,

也陪同我們經過生命最后的時刻,

“傾聽垂死者最後的一聲呼吸,

探察他的最後一次心跳"


醫生,真是不容易做,體力和心理質素,是最受考驗的。

那醫生怎樣看自己的生命?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今天,繼續探索醫生的故事:醫生到底是?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730/s00005/1532888285979
【明報專訊】DSE過後,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都考入醫學院。很多人以為,醫生必然是從小抱着遠大的志向,或者都有過生離死別的感人往事。其實,我出身平凡,背後也沒有這麼樣的故事。只因念書時教生物科的盧老師十分悉心教導我們,令我對生物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參與解剖課,解剖過老鼠、牛眼等,覺得很「過癮」,於是啟發了我對解剖手術這方面的探求。我現在的工作,經常要為病人做手術,面對人體複雜的結構,如果當初沒有盧老師的教導,未必能發掘我這一方面的興趣及潛能。
念醫學院的時候,實習是最辛苦的一環,是真正的On Call 36小時,工作非常繁忙,甚至連睡眠時間也沒有。或許你們會覺得匪夷所思,但醫生確實需要這些鍛煉,捱不了這關,就不要從醫了。
還記得我實習時,要將課堂的知識應用在病人身上,同一個情况,同一項手術,用在不同病人身上,可以有很多變化,實在不容有半點分心,最艱難的是要在極疲倦的情况下,向自己的勇氣挑戰。為何這樣說呢?人在這個時候只能強撐意志,畢竟連續工作了十多個小時,睡眠不足,但病房護士在凌晨傳呼(call)我,要為病人當下的危急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候,挑戰來了。因為有時候病人的情况是實習醫生未有能力應付,所以要找上司,即更高級的醫生來幫忙。你想想,凌晨時分,大家都很睏,上司也是,這時要召他來看病人,上司肯定將我們罵個半死。然而,我們卻不可退縮,因為病人的健康,才是我們的首要考慮,我們唯有硬着頭皮找上司;擱下面子從來不易,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懂得謙卑,接受自己能力的不足,虛心向上司討教,那麼,之後便可以應付裕如,能夠真正幫助病人了。臨牀經驗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才可成為一個負責任的醫生。
離開學校,挑戰陸續有來。過了實習一關,便開始應考專科試。要不要做專科醫生,主要視乎個人志向,我有些同學喜歡做普通科醫生,選了門診,見識不同疾病;亦有人對個別專科感興趣。身體中有些器官是不能取代的,例如肺部和脾臟,但在泌尿科當中,很多器官都可整個更換,包括移植腎臟,或是以腸道來製造人造膀胱等,徹底恢復病人的健康。曾見過一名很年輕的女病人,是一名法庭翻譯員,事業才剛開始,卻患上腎臟衰竭,甚至連膀胱亦壞掉。這名病人需要更換腎臟及人工膀胱,完成手術後,病人可以繼續正常生活和工作。她的故事,令我很震撼,泌尿科醫生拯救了她的生命,也改寫了她的人生,實在很鼓舞。


一個苦行僧的過程
從醫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是醫生呢?在此我引用張曉風教授一篇文章〈唸你們的名字〉當中的字句作結,送給每位有志成為醫生的學生:「當一個生命在溫濕柔韌的子宮中悄然成形時,你,是第一個宣布這神聖事實的人;當小孩半夜發燒時,你是那些母親理直氣壯打電話的對象。一個外科醫生常像周公旦一樣,在一個簡單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進急救室的人。有時候,也許你只需為病人擦一點紅藥水,開幾顆阿司匹林,但也有時候,你必須為病人切開肌膚,拉開肋骨,撥開肺葉,將手術刀伸入一顆深藏在胸腔中的鮮紅心臟。
你陪同病人經過生命中最黯淡的時刻,你傾聽垂死者最後的一聲呼吸,探察他的最後一次心跳。
事實上,作為一個醫者的過程正是一個苦行僧的過程,你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免於自己的無知?你要保持怎樣的榮譽心才能免於自己的無行?你要幾度猶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開第一具屍體?你要怎樣自省才能在千萬個病人之後免於職業性的冷靜和無情。在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文:(傅錦峯醫生: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香港男士健康學會召集)


傅錦峯醫生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感受到
什麽是謙卑,爲什麽要謙卑?
什麽是奉獻,爲什麽要這麽辛苦的奉獻?
什麽是passion?背後的動力在哪裏?

醫生的一句話,説的好深刻:

”在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那麽

作爲一個心靈工作者
第一個需要被療愈的,就是自己,
第一個需要被陪伴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内在孩子。


“要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傅錦峯醫生說的好透徹! 
我想,作爲一個心靈工作者,第一個需要被療愈的,就是自己,第一個需要被陪伴的,就是自己的内在孩子。

31 7 2018

Sunday, July 29, 2018

馬雲的幸福觀

幸福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帮助别人做什么,即使过程困难,痛苦,也找到乐趣。
马云说。

https://www.facebook.com/donnawinter2000/videos/10212252882142697/




幸福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帮助别人做什么,即使过程困难,痛苦,也找到乐趣。
马云说

29 7 2018

Saturday, July 28, 2018

正面的情感語言和同理心

打從十年前和兒子一起學正向心理學,
就決心要好好學習如何和自己溝通,
和家人溝通。這是建立融合家庭,
有愛的流動的家庭最基本的要素。

因爲從那開始,我明白孩子的陰影,
和我們父母之間的溝通,和孩子的
溝通有直接的關係。



學習催眠治療,最大的得益,是漸漸
去掌握如何用潛意識的運作原理,那
就是用heart to heart 的方式,用溫
柔催眠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家人溝通。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
自己的思維模式,有不同的意見是正
常的。我嘗試每當大家有意見不合的
時候,說的每一句話,先過濾一下,
先問自己,如果我是對方,我聽了有
什麽感受?過不了自己,就要修正。



每一個身體語言,語氣,都會影響別
人的情緒。用正面的情感和別人連結,
從別人的動機,別人真正想表達的意
思,而不是表面的行爲去理解,會令
自己平靜,有理性去做出回應,慢思,
慢説,give self time to think and
to achieve what I want to -
that is to be in harmony,
to achieve
win-win result or to get
mutual understanding.



溝通不是我説了什麽,而是對方收到
什麽,我想達什麽結果!

溝通的結果比任何都有意義!有正面
的,有愛的動機是不夠的!




動機是好,結果是糟糕,那就要修正
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行爲模式!

學習做一個有彈性的做人,不斷調節
自己的心態,對自己的limiting belief
放手!内在轉化了,自己也輕鬆一些,
自在一些。

關鍵是建立對自己的同理心,才有能
對別人有同理心,慈悲心,這是我
終身的學習。我認爲,這是做心理治
療師最重要的心理質素。

記得我的催眠老師陳一德醫生說:
as a therapist, you only need
a spoon of Technics but an
ocean of compassion and
patience.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想被明白,
被理解;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
智慧平衡自己的身心,療愈自
己的傷痛。



在工作中,我嘗試讓個案做主角,
用他們自己的夢境故事,生命故事,
去療愈自己!



讓個案成爲主角,説盡心事,從其生命故事中找到美麗的特質,潛能,解決問題的方向,個案就會從憂傷迷惘絕望,走向感恩,
有希望和有力量!

Reference reading: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
人性化,個人化的身心輔導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6/08/certificate-in-practical-debriefing.html
問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13 nlp presuppositions


28 7 2018


有力量!

孩子的高自尊哪裏來?

這兩篇文章,相信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第一篇文章

家長的童年傷口,孩子的童年陰影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7/blog-post_25.html

大人的童年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的童年也有陰影,要避免,家長也要不斷成長。學習和自己的童年陰影和解。才能不用舊一套思維和孩子溝通,從孩子的角度,給予他們犯錯的機會,成長就在孩子懂得面對失敗,解決困難中。




第二篇文章

被拐帶的孩子是怎樣成爲頂尖的科學家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8/07/httpsmp.html

這篇文章,我
一邊讀,眼淚就大顆大顆的掉下來。被拐帶後養大的孩子,寬恕養父,感恩養父,如何轉化自己,成為頂尖的科學家。

小女孩的本可以有一個幸福,富裕的童年,但卻被拐帶,被一個農夫夫婦買了。

小女孩的創傷是難以想像。

但這個小女孩反而成為頂尖科學家,從中,我們發現,孩子的童年陰影只要有足夠的愛,他們就有力量去療愈自己,自我調節,而且也有能力寬恕別人,有能力找到逆境中的美麗,有能力客觀的去看一個人,(如養父的錯誤和功德)。從而發出感恩的力量,成就自己成為善良,美麗,堅強的人。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說,孩子從3歲到12歲,有三次黃金機會自我修復心靈創傷,只要家長有能力去好好的反思,和孩子道歉,表達自己也需要成長,給予空間自己,允許自己從錯敗中成長,好好活出自己,愛好自己,孩子會跟著做。

家長幫助自己清洗童年陰影,就會有和諧氣氛,愛的流動,自己成長,孩子就會成長。





這兩兩篇文章,令我思考孩子的心理質素哪裏來?
如何造就高質素的孩子(AQ,EQ and PQ - 耐性智商)?

真的,家長的心胸有多寬,孩子的視野有多遠!


28 7 2018

——————————————————————————————

讀者分享

CK 的回應:

Donna & Fiona, 我有太多感受要分享呀!我退休後,仍然很忙,却忙得很有價值及無壓力呢!

我最要回應的是,Donna和Fiona所講,女孩被拐帶的故事!一個3歲女孩被拐帶,給養父買了;她5歲時,養父知悉親生父母來找她,立刻搬走;11歲時,她意外地知道自己身世;17歲才與親生父母再相見;當中,我可以感受到,養父對這養女(慧慧),有極大的愛,不捨,內疚和自責 ,而慧慧,在愛熏陶下成長,知道身世後,那極大的憤怒和恨,可以理解的!而她能將這些極痛苦的情緒轉化為努力向上的動力,適時改變目標,當中的情節,極之感動我,我滿眼是淚水!

Donna & Fiona, 我最大的感受是,養父和慧慧如何勇敢地面對自己,慧慧在夢中發覺自己童年與養父生活的記憶,根本不曾離開自己腦海,只是刻意封存這些記憶,那潛意識的覺知,是如何有力量去令自己願意作出改變;對於我來說,我未認識解夢前的飛行夢,到後來的,屋頂懸浮夢,飛碟夢,飛鳥夢,無名探訪夢,我對夢中潛意識的覺知,一步一步地把內疚和自責放下,重新得到,我一直渴望的自由,幸福,快樂!Donna, 多謝您,讓我願意改變自己🙏

夢中發覺自己童年創傷的記憶,根本不曾離開自己腦海,只是刻意封存這些記憶,但夢境潛意識的覺知,是如何有力量去令自己願意作出改變
《被拐帶的孩子是怎樣成爲頂尖的科學家》的啓迪 ( CK)

29 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