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個人化的身心輔導 (About Donna )
陪伴同行,走出焦慮
「藍奕邦,你要接受你有個永遠醫唔好嘅病,你要接受以後都要keep住食藥,你要接受你以後都唔會好似病之前咁醒神咁sharp,唔會好似以前咁靚仔,唔會好似以前咁有創作力架喇。」
以上一番話,是於2016年三月,當時看了已經一年的精神科醫生對我講的。
2015年初,我開始去看一個聽說都好有地位的精神科醫生。這位名醫除了第一次見他花了大概個半小時跟我詳細了解背景之外,及後每一次覆診,都是計準時間的剛剛好30分鐘。頭5分鐘,都會問一些基本生心理問題,瞓唔瞓到覺呀、有冇胃口呀、肥咗幾多磅呀、有無覺得情緒有咩唔妥呀、想唔想自殺呀,就這些。之後25分鐘,都是聽他講,自己醫好了那一些別的醫生醫不好的病人,那一些病人本來看他好地地去看別的醫生就出事了,還如何帶了一些嚴重的病人去「電吓個腦」。夠30分鐘了,就出去取藥付費。
他標籤過我不同的病,躁鬱症呀、抑鬱症呀等等,服食了一年多各式各樣的精神科藥物,受過各種副作用,暴肥30磅、水腫、無晒創作力、反應遲鈍、手軟腳軟如此類推。一年後,即使已服用最低劑量,副作用依然,自己狀況卻一直原地踏步,更變成一個沒有了感受感情感觸、接收靈感的天線被割斷了的人。
我告訴他,我受夠了,我覺得我想另覓療癒的方法,想開始慢慢安全地停藥,他就以開首那一番話回答我。
我現在的治療師常常問我,點解我咁犀利,換着是一個意志薄弱一丁點的人,那番話已變了最後一根稻草。我都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狀態就算有多弱,心入面那團火一下撻著,堅持要求他指導我停藥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他的client list。
我覺得我最犀利,是可以對住一個人,一年來完全沒有關心過我有什麼經歷或壓力,對人事物用什麼方法去閱讀,但又肯乖乖食住他開的藥。當然,我還是感謝他在我最危急時出現,都叫令我日子舒服過一點點,但當醒覺後,就沒有什麼好留戀了。
Fast forward to 2022. 不只是我,這些年大家都聽慣好多”doctors”跑出來說話。Doctor一字,不只是醫生,可以是博士、教授,可以是被認定比俗人更為有知識地位的權貴。大家每天都要順從他們的標準,去釐定自己有病抑或無病,要跟從他們在離地的位置設計出來的規則去過人生。人們的生活質素及心理健康,他們又關心了幾多,犧牲了幾多呢?發表偉論的醫生們,是真心想醫好世界,定是想籍此確認自己高人一等的位置呢?
最重要是,我們又幾時可以對自己的生命與健康重拾自主呢?
我好幸運,叫做重拾回很多自主。現在的我,當然不及以前「靚仔」吧!因為我會接受人會老,而成熟了就不會光追求外表好看。當然亦沒有以前咁「sharp」,因為我發現做人chill啲hea啲先至舒服。現在,心底那份懂得不逼迫自己的自在,才更珍貴。
至於創作力?上一首 #生 真係need I say more? 做完嚟緊嘅新歌,我更覺得仲有大把貨,哈哈。
#醫生我無病
#星期一晚公佈詳情
#圖二為2015肥到185磅的樣子
(Disclaimer:自行停服精神科藥物是非常危險的。如你正服用,而想停藥,請向你的醫生查詢並在醫生的指導底下慢慢減藥至停藥。)
醫者父母心。
做心理治療,心理輔導,最需要的不是你的技術,而是你的慈悲心,同理心和耐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