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报 1 12 2019
山竹塌樹成「波浪」 教堂模型用真土 鹽田梓藝術節 歸家體味感恩
【明報專訊】旅遊事務署主辦的西貢鹽田梓藝術節昨日開幕,小島將在未來一個月(至12月29日)化身「開放式博物館」,展出17組由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創作的藝術品,展現客家原居民的文化及歷史。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時鹽田梓有3棵樹倒塌,有藝術家把它們轉化為作品,為逝去的賦予新意義;也有藝術家製作村內教堂及村校的微縮模型,活靈活現地重現小島的生活點滴。
「開放式博物館」一個月 展17組藝術品
圖1;小島,流水,《歸家》——作品設計師:鄭志明及設計學生;簡介:波浪形框架參考鹽田梓的地勢,有200支不同長短的五色管子,管子以不鏽鋼及竹等物料製成,掃動管子會響起清脆悅耳的聲音。(黃心悅攝)
圖2;《流波‧行雲》與石墩——作品設計師:黃卓健;簡介:以3棵山竹襲港時塌下的樹的木塊,拼砌成一張大長櫈,波浪線條呈現海浪翻滾及行雲若霧的形態。從不同位置坐下,會有不同感覺。而昔日漁民上岸時會感恩,習慣摸摸木塊下的石燉。(黃心悅攝)
在西貢小島上的鹽田梓村,對外交通倚賴來往西貢市碼頭的街渡,船程約15分鐘。甫下船,碼頭有一片彩虹色風鈴裝置,作品參考鹽田梓地勢呈波浪形,以竹、不鏽鋼等製成,伸手一掃,清脆悅耳的聲音會讓人心境平靜起來。設計師鄭志明說,作品由一眾建築系學生構思,因碼頭是村民出入小島必經之點,作品取名《歸家》(圖1)。
鹽田梓依山伴水,從碼頭往前走,有一個名為《流波‧行雲》(圖2)的大型木頭裝置。驟眼看,裝置以多塊平面木頭砌成曲線形態,似山脊線,又似波浪。藝術家黃卓健表示,山竹去年吹倒村內3棵老樹,包括芒果樹、大葉合歡及樸樹。他於是找來工人把樹木運出去,砍開共30大塊,加工後再運回村。鹽田梓村村長陳忠賢笑說,每塊木頭都「有血有汗」。
現在裝置宛如一張大長櫈,黃卓健說裝置可坐也可躺,鹽田梓男村民均為漁民,每次上岸回家都會感恩,會摸一摸岸上的石墩;此作品放置在石墩上,也訴說居民世代與風浪搏鬥的故事。
鹽田梓有不少村屋已荒廢,沿山路走,偶爾在村屋見玻璃畫,令無人居住的建築增添色彩及生氣。藝術家姜立如說,從村民口中得知不少昔日的鹽田梓故事,例如收割莊稼、嫁娶習俗等,故將他們的故事放入玻璃畫。
1比87模型 500小時工夫
看過村內藝術品,乘街渡回西貢,還有一個像真度極高、1比87的鹽田梓模型《鹽田梓》可細賞(圖3)。模型展示了鹽田梓的天主堂、村校及天主教「聖體出遊」儀式。藝術家安泰說,為炮製這個模型,他一共花了近500小時,多次到鹽田梓爬上建築物,逐一量度每個部分、每個字的大小。為求令作品更有溫度,他用了鹽田梓的泥土及植物鋪設模型的土地。
近年村民積極修復鹽田,其鹽場(即多個鹽田組成的整個場地)復修項目,於201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目前鹽田能產鹽,鹽場統籌David表示,最好的鹽巴就是大粒、四方結晶,內呈十字;最近天公作美,一段時間沒下雨,加上沒移動鹽巴,鹽田梓也能出產這種鹽(圖4)。他說,擬把這些鹽巴作紀念品贈送出去,將來達到衛生標準後,或賣作食鹽。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週韻琴表示,鹽田梓藝術節希望能提供「六感」體驗,除五官外,最後一感是「感恩」。她又說,雖然島上並沒有價值數百萬的藝術品,但盼通過藝術,能帶領大家欣賞村內的文化、歷史、宗教,以及人情味。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山竹塌樹成「波浪」 教堂模型用真土 鹽田梓藝術節 歸家體味感恩
【明報專訊】旅遊事務署主辦的西貢鹽田梓藝術節昨日開幕,小島將在未來一個月(至12月29日)化身「開放式博物館」,展出17組由本地藝術家及年輕人創作的藝術品,展現客家原居民的文化及歷史。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時鹽田梓有3棵樹倒塌,有藝術家把它們轉化為作品,為逝去的賦予新意義;也有藝術家製作村內教堂及村校的微縮模型,活靈活現地重現小島的生活點滴。
「開放式博物館」一個月 展17組藝術品
圖1;小島,流水,《歸家》——作品設計師:鄭志明及設計學生;簡介:波浪形框架參考鹽田梓的地勢,有200支不同長短的五色管子,管子以不鏽鋼及竹等物料製成,掃動管子會響起清脆悅耳的聲音。(黃心悅攝)
圖2;《流波‧行雲》與石墩——作品設計師:黃卓健;簡介:以3棵山竹襲港時塌下的樹的木塊,拼砌成一張大長櫈,波浪線條呈現海浪翻滾及行雲若霧的形態。從不同位置坐下,會有不同感覺。而昔日漁民上岸時會感恩,習慣摸摸木塊下的石燉。(黃心悅攝)
圖3;迷你《鹽田梓》——作品設計師:安泰;簡介:1比87的微縮模型帶領大家以一個新鮮的視覺觀察鹽田梓,模型連樹上的掛鐘、教堂上的玻璃畫窗都仔細重現;村校旁還見到正在玩捉迷藏的小孩在躲藏(圖中學校右方)。(黃心悅攝) 圖4;鹽田梓的鹽田現仍在產鹽,鹽場統籌David說,最好的鹽巴可結成大粒的四方結晶,內呈十字,鹽田梓也能出產這種鹽,現計劃把這些鹽巴作紀念品。(黃心悅攝) 《鹽光之所》——作品設計師:何文聰;簡介:這是一個開放式設計的實驗室,外觀像鹽結晶,內裏展出鹽結晶的形態和紀錄,也有一系列關於人和鹽的作品。展覽後會用門封起,作溫室之用,也會用作鹽倉。(黃心悅攝) 《鹽‧光折射》——作品設計師:黃德明;簡介:《鹽‧光折射》裝置設於鹽田梓村內唯一的小學舊址,受鹽結晶過程及幾何結構啓發,藝術家利用鏡鋼摺疊營造出不同大小、規律的多面體,上面寫上村民在鹽田梓的回憶,例如村內學校教師會幫學生剪指甲。(黃心悅攝) |
鹽田梓依山伴水,從碼頭往前走,有一個名為《流波‧行雲》(圖2)的大型木頭裝置。驟眼看,裝置以多塊平面木頭砌成曲線形態,似山脊線,又似波浪。藝術家黃卓健表示,山竹去年吹倒村內3棵老樹,包括芒果樹、大葉合歡及樸樹。他於是找來工人把樹木運出去,砍開共30大塊,加工後再運回村。鹽田梓村村長陳忠賢笑說,每塊木頭都「有血有汗」。
現在裝置宛如一張大長櫈,黃卓健說裝置可坐也可躺,鹽田梓男村民均為漁民,每次上岸回家都會感恩,會摸一摸岸上的石墩;此作品放置在石墩上,也訴說居民世代與風浪搏鬥的故事。
鹽田梓有不少村屋已荒廢,沿山路走,偶爾在村屋見玻璃畫,令無人居住的建築增添色彩及生氣。藝術家姜立如說,從村民口中得知不少昔日的鹽田梓故事,例如收割莊稼、嫁娶習俗等,故將他們的故事放入玻璃畫。
1比87模型 500小時工夫
看過村內藝術品,乘街渡回西貢,還有一個像真度極高、1比87的鹽田梓模型《鹽田梓》可細賞(圖3)。模型展示了鹽田梓的天主堂、村校及天主教「聖體出遊」儀式。藝術家安泰說,為炮製這個模型,他一共花了近500小時,多次到鹽田梓爬上建築物,逐一量度每個部分、每個字的大小。為求令作品更有溫度,他用了鹽田梓的泥土及植物鋪設模型的土地。
近年村民積極修復鹽田,其鹽場(即多個鹽田組成的整個場地)復修項目,於201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目前鹽田能產鹽,鹽場統籌David表示,最好的鹽巴就是大粒、四方結晶,內呈十字;最近天公作美,一段時間沒下雨,加上沒移動鹽巴,鹽田梓也能出產這種鹽(圖4)。他說,擬把這些鹽巴作紀念品贈送出去,將來達到衛生標準後,或賣作食鹽。
旅遊事務助理專員週韻琴表示,鹽田梓藝術節希望能提供「六感」體驗,除五官外,最後一感是「感恩」。她又說,雖然島上並沒有價值數百萬的藝術品,但盼通過藝術,能帶領大家欣賞村內的文化、歷史、宗教,以及人情味。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