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1, 2022

離開家,才回到家

天 (21 2 2022 )劉仁州老師的網上講座,題目是:

成長之路:離家 - 回家。

劉老師演講和對提問的解答,深入淺出,有理有據,充滿哲理和溫暖,給我幾個重要啟發。
鳳明的親身經歷,如何與父母心靈上的連結,找到自我價值的過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感到,”離家 - 回家“ 這個課題,不只是年輕的課題。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怎樣好好離開家,好好回到家的挑戰,需要去迎接,去跨越。以下是老師給我的啓迪和反思:


1 青少年和年輕人

離開家,代表開始獨立,思想獨立,經濟獨立,更重要的是去闖蕩,去尋找自我,去嘗試、去經歷,去感受,去理解,去尋找自己的夢想。是一個self esteem building process,和自己獨處,學習和自己溝通的過程, 是建立自己内在的家的過程。

可以回到自己把内心深處,學習溫柔地擁抱自己的性情,心情,陰影,和它們好好相處,活出完整的自己,才可以感受到父母(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童年經歷創傷和信念對你的影響,也有能力擺脫父母的陰影,活出自己。

回到家,是懂得與父母和親密關係產生連結,有效溝通,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求同存異,和睦相處,這樣,我們就成長了,就真正回到家了 - 成爲有慈悲心和同理心,溫柔剛强,有自尊自省、自律和自愛、自我實現的自己。

2 成人

有沒有實體上離開父母,或有沒有自己搬出來住,老師認爲:最重要是心理上有沒有ready和父母好好溝通,對於童年創傷,有沒有心理準備去療愈,和父母和解,潛意識裏,是和自己去和解。
如果父母有反對聲音,有情緒勒索的言語和行爲,有沒有能力去保持健康界限。考驗我們的心理成熟度和溝通能力,如有禮貌和有溫和的語氣。相信自己有心和父母溝通,他們也會成長。

3 結婚、或有了孩子

老師認爲,如果説年輕時候,或還沒有孩子前是我們的離家階段,是學習的階段,那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與一個生長在另一個家庭的人結合,日月相對,或者還有了孩子,就是我們的考試階段

這個時候,我們和父母的關係 ( 無論父母是否還在世,或從小就失去父親或母親),也會反映到我們的婚姻關係,與孩子的關係。

老師認爲,如果和父母關係緊張,很困難,自己也難以活出完整的自己;如果可以積極坦率有禮貌地和父母交談、分享自己的理念和夢想,大部分父母都會明白的,而且也會爲我們成長而欣慰,因爲我們爲自己生命負責任,父母感受到我們有自我價值感,就會有安全感。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直接反映在我們和孩子的關係,看到自己成長的成績表。如果我們不懂做別人的兒女,好好理解父母,也不容易做好別人的父母,孩子的榜樣。

老師説的好:離開家,學習自我成長,不是去埋葬過去的創傷,不愉快的經驗和記憶,而是去超越這些困難,把自己的心打開,去感受它們,處理它們,經歷它們,勇敢地面對。

老師建議:通過寫信給父母,用心中理想的父母回信給自己;寫信給自己内在受傷的孩子,孩子回信給自己...,讀信給好朋友聼,給自己聼,過程中自己身體可能會顫抖,眼淚會留下。這都是療愈的過程。

一次次的心理訓練,令自己從心靈去和父母連結,也同時整理了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讀懂自己,也讀懂父母,慈悲同理心由心裏生長出來,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劉老師說:我們不需要想去改變關係,只要相信自己會改變,身邊人也會被感染。相信自己,結果如何,交給上天。

這是生命敏感度的訓練,與自己深度溝通的過程,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的家的旅程。

參考

童年烙印,如何療癒?



4 老人家

在我觀察中,身邊的個案中,有的老人家可以接納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回歸大自然,離開身體,讓自己的心靈找到天堂的家, 家人的心中。

無論他們是否富裕,但他們每天都活在當下,感受活著的價值,感受死亡的意義,做好身後安排,即使身體飽受痛症,但心靈的平靜和安詳,足以做好心理準備,任何時候,時間到,都可以回到愛的天堂 - 活在家人和朋友們的心裏 - 是自己一生建立的家

有的老人家,即使兒孫滿堂,家庭富裕,内心仍然孤獨無助;有的難以接受老去的事實,對於死亡,更是大忌!拒絕或不敢去計劃、不敢做任何事後安排, 那就是“回家”的準備:

“有一天我真的離去,我做好事後事安排嗎?我可以盡量做到生死兩相安,做到自己安心上路,別人也安心活著嗎?。我有什麽遺願,我最想留下什麽給後人? 如何減少哀傷和創傷,在我有生之年,製造條件,令後人活得更好?”

也正是對死亡和病痛的恐懼,造成對晚年的負面態度,反而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回首一生,往往發現,童年的情緒創傷,成年的不愉快的經歷仍然揮之不去,沒有離開過。
老年記憶中充滿不滿、内疚、焦慮和擔憂...,可能源於沒有好好離開家。年紀大了,人生路,倍加艱難。

是的,有的人來到七老八十,都沒有離開過家,哭泣時和4嵗的孩子一樣,夢境中還在找心中渴望的父母...。

提醒我,要有一個優雅的晚年,優雅的老去,減低老年的抑鬱和各種情緒病,就要經常學習離開家
( 學習階段),建立自己内在的家,再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 考試階段),感到是真正舒服地回家了。最後圓滿人生的“畢業禮”,回到天堂 - 人們的心中,回歸生命的遠點 - 愛的家。

參考

《The Father, 爸爸可否不要老》電影觀後感


照顧者的心態 

從這個角度去看人生的旅程,每一個人,在任何階段,都需要自我成長,慢慢建立起自己内在的家,安全、自由, 溫暖的家。任何時候,我們的内在父母都在那裏等我們回來。

5 我自己

劉老師的話還在我腦海回蕩,我在思考,到底我有沒有離開家呢?
好像早已離開了 ( physically),但又會覺得還沒有 ( psychologically)

内心還是有一個沒有完全長大的孩子,也會有無奈和脆弱的時候, 不知如何溝通表達的狀態。
如:每當媽媽有情緒,我是多麽期望媽媽不要“老”;
孩子有情緒時,我是多麽期望他可以快點“長大”。

這時,我覺得我還沒有100% 接納自己的陰影,接納別人。
還沒有回到家,需要不斷在 “離開家,回到家的路上”磨練,成長。

心靈的家、天堂的家,是自己去建造的;
内在父母,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程就是輪回做”離開家,回到家“的修行吧。

的確,離開家,才知道什麽是家,才能回到家。




21 / 22 2 20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