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5, 2021

一個快樂家庭該面對的問題


劉仁州



1、建設性的吵架:

沒有一對夫妻不吵架。吵架不是問題。「如何吵」和「吵成如何」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對事不對人!如何不翻舊帳?兩個人的生活方式來自於兩個不同的背景;很多事情都沒有對錯之分。不要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批判要求對方。而應互相體貼、彼此瞭解、要求自己能配合對方才是聰明。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家庭示範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2、金錢的觀念:

二人對用錢的方式、賺錢的態度是否有共識?常有許多人一昧追求事業的成功與財富的取得,而忽略了子女家庭。縱或事業成功了卻失去了最可貴的根本,真正的成功乃是:事業財富佔二分一;家庭和樂佔二分之一。缺少任何一部分皆不能成為一個圓。


3、對子女的管教:

關心子女是好的,但過度的保護卻往往給子女帶來更大的不幸。不要用物質來取代親情。父母只要提供良好的環境,供其自然發展;不需要為他累積財富,而要教其謀生之道。只要能教他有一顆『愛人』的心,喜歡他的生活、課業與學校就好了。成績是否能名列前茅不是絕對的重要,不要讓子女成為父母追求虛榮的工具。雖然課業重要,但子女的品性人格之養成更重要。


4、愛的表達:

『愛』要讓對方知道。如果藏於內心而吝於表達。別人能感受到多少呢?所以我主張快樂的家庭,要家裡的每一份子都很會表達愛。不論是生日節慶或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只要肯用心都是表達愛與關心的機會。學會了愛的表達,其妙用無窮、無堅不摧。故而愛的表達亦是生活的藝術。用之於朋友親人,關係將更為親密友善。


5、適時改變自己:

當家庭生活處於膠著狀態時,總要有人先改變。氣氛也常因這改變而有所改變。一家人不是仇人、夫妻吵架也沒有輸贏。讓一步他高興、我偷笑,大家歡喜。道歉並不是承認他是對的,而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實質上往往先道歉的一方才是較為成熟的一方。爭一口氣,鬧得雞犬不寧才是真正的無知,划得來嗎?


6、關心別人的家庭和婚姻:

常常在排解別人婚姻問題的時候,含有許多道理在心中生根。當自己亦有挫折時自然而然的就從經驗中學到了知識與方法。現在的婚姻問題是普遍性的社會問題。父母、親人、朋友都需要我們關心。我們也可從關心別人中學得更多對自己的標準,這也可說是『雞婆』的好處吧。



駕馭情緒



劉仁州


有天清晨,半睡半醒之中,閃進我腦海中一句話: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不論在任何狀況、任何考驗之中。


曾經有位學員寫來的讀書心得影響了我的思緒:「有關劉老師的一句話『我的生命是我自已的責任』,我繼續深入感受著這句話的力量。當我這樣體悟之後,我就從『都是你害我的』、『我的人生都是被你毀了』的受害者心態中跳脫出來,忽然有一種從生氣憤怒的能量中解脫的感覺,接著,浮出的一種溫暖的力量。我有一種先被歸零、清除的感覺,我開始可以『以感謝的心』來看待這一切發生;感謝這一切,讓我得以再次看清自己。這次的經驗,讓我學習到:當我們生氣,怪罪都是別人毀了我們人生的念頭,就想像這句話,我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可以自己決定,我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被別人傷害。於是,生命的力量感就在此中升起」


不管別人怎樣的對待我們、或遭逢怎樣的人生困境,快樂與否仍然是由「我」來決定的,怪罪別人、抱怨命運,是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就在這時候,我的腦海中又閃進「駕馭」這個兩字的詞,很奇妙,為什麼我沒有想到「管理」或「掌控」之類的詞,偏偏就是像刻在板子上非常明確的「駕馭」兩個字呢?!


於是,腦筋開始攪動,開始問自己:什麼是駕馭?不可置信的,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也從來都沒有在任何地方看過、讀過這樣的解釋:「駕」,就是騎馬者命令馬匹行為的叫聲;「馭」,是騎馬者命令馬匹停步的叫聲。


我們的情緒,就像一匹野馬,首先,我們要像位馴馬師跟它搏鬥奮戰直到它馴服為止,否則這匹野馬發起性子來,它不知道要把我們帶到甚麼危險的境地。等到它馴服之後,它就成為我們很好的「盟友」,它會在我們技巧的駕馭之下,或漫步、或奔馳,探究人生的美景聖地,或征戰人生的大小戰役。


每天「馴服並駕馭」情緒,並深刻洞察情緒背後的潛藏的各種心理因素、童年經驗、家族系統的影響等等的心得分享。每個人一定要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生命的課題,謀定而後動,從行動中去驗證自己的體悟,從錯誤和失敗中記取教訓,日積月累、經年累月,生命必定能漸為寬廣深邃、成長成熟!


祝福無限!

什麼是共依存症?⚘☕
🌾我們做得太多、關心得太多、自我的感受卻太少。
🌾 總認為別人的事最重要,自己的事無所謂。
🌾 喜歡幫別人做他們有能力且應該要做的事。
🌾 別人並未開口要求,就主動滿足他的需求。
🌾 當別人求助時,我們做的比自己份內的事還要多。
🌾熱心照顧別人,卻不懂得該何時停止。
🌾別人不想要的時候,還是將協助強加在別人身上。
🌾不是平等互惠,而是付出的多於所得的。
🌾付出是為了獲得,是為了讓別人需要我們。
文/劉仁州老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