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okay to not be okay, or is it?
2020/7/26 — 17:01
(內含大量劇透,敬請留意)
作為一名心理學學生,近期《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標題很快便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二話不說地按下滑鼠觀看。這句的英文是It’s okay to not be okay”,是心理學界的治療師會向病患說的一句典型話語,寓意當負面情緒、思想、以致失常行為來臨時,無需強逼自己時刻保持正面,甚至正常。要倒下時,容許自己倒下;要發狂時,讓自己發狂。當然這些情緒宣洩的前提是不傷害別人,而傷害自己及物件的原則則有待商榷。
在劇集中,「沒關係精神病院」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醫護主要確保病患按時服藥,其餘的治療配方則保留他們失常的彈性,不論是他們在醫院內東奔西跑或做出奇怪行為,院方也會接納。以權起道這名患有躁鬱症與露體癖的個案為例,先有文鋼太 (劇集男主角,一名精神病院看護) 問他要不要來個跑步競賽,後有高文英 (劇集女主角,一名患有反社會人格的童話作家) 帶他到父親的競選活動,讓他肆意在台上唱歌、跳舞、裸露身體等。在他盡情破壞時,身為看護的文鋼太違反常人的期望,反而與高文英站在一旁隔岸觀火,還跟高文英說不如乾脆跟她一齊玩,放肆一番。這放任的空間讓權起道獲得適當解脫,亦令他獲得媽媽的注視。但與此同時,社會中的人民都為此而大失方寸、大發雷霆。這導致他父親喪失獲選機會,反映事件所掀起的軒然大波正干預社會的穩定性。那究竟is it okay to not be okay? 這句話是對病患說,還是對其他人說?或許兩者皆是。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更重要的是對照顧者以至公眾說。常言道:「孤掌難鳴」,照顧者、公眾及社會對病患過度排斥的反應,以致社會正常標準及維持穩定狀態的趨向,均對嚴重精神病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高文英在劇集開首中說的一句話尤其令筆者印象深刻。她說:「你知道嗎,這世界上有些人是死有餘辜。而某些設想周到的人,會為了我們偷偷殺掉那些人。正因如此,無知的市民們在晚上才能安心入睡,你覺得我是哪一種人呢?」高文英認為從社會利益考慮,有些人根本不應該存在,而自己願意做一個這樣的審判者及執行者,著手把他們除掉。先不論以功利主義看精神病患是否恰當,「…會為了我們偷偷殺掉那些人…無知的市民們在晚上才能安心入睡」一句引起筆者深思:“It’s okay to not be okay, or is it?”然則社會上一直存在患有嚴重精神病的人,社會認定他們對社會穩定性造成威脅,所以我們一貫把病患隱藏在精神病院內用藥物控制,令病院外的一切安好,人們得以無知地過著正常生活。這難度不是將精神病患困在一角,眼不見為淨嗎?而高文英只是將人們一直隱晦地做的事揭示出來,將人的心底話原形畢露而已。這又是反社會人格的病徵?還是只是一個真誠的人,非偽善者呢?
高文英以偽善者形容文鋼太,指他表面上全為患有自閉症的哥哥著想,表現得哥哥比自己來得重要。但事實是,自己也渴望被愛,被重視,也說過類似「文鋼太屬於自己,並不是屬於文尚泰 (哥哥)」的說話,自身價值只是長期被「哥哥需要我照顧,我的生存價值是為了照顧哥哥」埋沒。這個枷鎖,由媽媽的託付及哥哥的狀況孕育而成,既是持之有效的防衛機制 (defence mechanism*),確保一切安好,在控制之內,卻不知不覺壓抑了文鋼太的情緒和自我價值。
劇集中出現不少文鋼太小時候媽媽對他的託付,甚至直接說出他的存在是為了哥哥,讓文鋼太畢身奉獻予哥哥。直至遇到高文英,一個一針見血的標籤,一個失常的邂逅,打破文鋼太如常的生活,卻令他慢慢回想起媽媽的託付、哥哥的存在,以致所有畫面及片段,並非如他費力所相信般單一 (記憶循confirmation bias#的原則被篩選)。原來畫面及片段以外,還有畫面,還有媽媽對他的歉疚,還有對他價值的肯定 (筆者很欣賞編劇在第7集裏將文鋼太所回憶的片段拉闊,讓文鋼太及觀眾重組因長年累月的壓抑、控制,至遺忘或忽略一些與核心信念不符的事實。這正正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人需要的心理平衡,一片遼闊的心境,包含着各種可能性、畫面及片段)。這顛覆常態的契機,雖令人 (文鋼太及身邊的人) 不安,卻是體現自我價值的機遇。即便這包含一點私念,如文鋼太對哥哥的厭惡,甚至憎恨 (對哥哥掉進冰河一度見死不救),人們與自身能容下這不完美、不完全正面、不穩定,卻真摯的人心嗎?即便這念頭最終演變成行為,社會又能容納這一點解放,這一點有時與公眾利益 (或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相違,卻對個人具治癒之效的事情嗎?又或作為復康服務界人員,究竟所做的事 (診斷、藥物及治療) 是協助病患康復,還是協助無知的社會控制和維穩?
這是作為一個心理學學生必需思考的問題。我們所做的事,何謂服務病患?何謂服務社會 (即維穩?)? 如何在這兩個看似相違的結果中尋找平衡? 筆者還未到需要有答案的階段,亦未需要從思考轉移至面對病患時找出平衡。然而,《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引起筆者無限聯想、亦令我有會心微笑、感動和感觸的時刻。因為同樣作為一名精神病 (抑鬱症) 康復者,亦經歷過失常、倒下和發狂。但當經歷過後,我發現原來以上只不過是一個階段,而正常與失常之別,也不過是我們日常中多與少見而產生的反應及命名而已。今天我不禁在想,倘若當時到院舍治療,會否引發更嚴重的症狀?抑或這是通往治療的道路?
無論如何,我幸運地遇到愛我的家人和朋友,亦遇到良師,令我相信心理學,故能順利康復。其他比我不幸的病患,醫護,公眾及社會該如何對待他們?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所帶出的掙扎及期許,或許劇集能帶來一點啟示。
*Defense mechanism意指人們遇到挑戰自我 (ego) 並引發焦慮 (anxiety) 時,潛意識產生的保護反應 (思想和行為),例如Denial (否定)、Suppression (壓制)等。由於防衛機制由潛意識控制,所以它們會不知不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
#Confirmation bias意指一個心理現象,讓當事人篩選與信念相符的資訊,例如尋找、記住及解讀相關資訊,並忽略與信念不符的資訊,即便它們是事實。
(作者簡介:一名精神病康復者 |一名心理學學生 |一名男生)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ersonal/it-s-okay-to-not-be-okay-or-is-it/?fbclid=IwAR1S7zPYIpAeZlVXkWyJA-zoM2isvUMZEQF-ofiAOh-FVVb-OvwsJUiSip0
https://www.facebook.com/stories?card_id=UzpfSVNDOjM4MzAwNzQxNTkyNzY0OQ%3D%3D&throwback_card_id=1022013344255178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