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5, 2022

你愛他/她什麽?




不時聽到一方說:

我付出了,是他看不到!

另一方說:

我付出了,是她感受不到!

大家其實都很愛對方,就是收不到。都覺得自己在犧牲付出, 沒有均衡平等的愛。

爲什麽?

其中一個原因,是成長經歷不同,個性不同,影響到愛的語言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方式去愛別人,很難面面做到。

有的人只喜歡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愛,但不是別人那杯茶。


如何感受愛,如何付出愛,別人也會有感覺,有溫暖?有連結?是什麽把你們連結在一起?

看看你身邊的人喜歡怎樣的語言?

Affirmation language - 肯定的語言

有的人喜歡別人給與肯定的語言:贊美他們的本質和特質,對他們的付出給以肯定,用語言來認同;常説我愛你,你做的真好,好窩心啊!

有的人喜歡用這種方式去表達愛,大家就合拍一些。

Act of services - 服務、行動

有的人不喜歡說愛你,愛我的話,他們用行動去表達,用幫助別人做些事情,分擔家務,承擔些多些工作,累了也心甘情願,或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主動請纓,用行動去表達愛,我們可留意下身邊人的方式,愛的溝通,不一定要用語言。

3

Heartfelt gift 真心的禮物

不一定是貴重的東西,而是很有心思的東西。如一張生日卡,一個你最需要的東西,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她已經爲你想到了。讓人感到很溫馨。Token of love. 

接受的人是否都真的喜歡這份禮物,就要真的去感受感受,有時禮物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心意。所以,有能力去感受別人的愛,是雙方關係的中樞紐帶。

4

Quality of time 精心的時刻

用心去陪伴,肯花時間去聆聽你的聲音,讀懂你的心情。每天不需太多,10分鐘已經非常好。這是我最喜歡的方式,希望別人可以給我10分鐘。其實,我用很多時間去陪伴別人,但我沒有給自己的親密關係足夠的時間,今天再一次學習愛的語言,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啊!

我記得我的弟弟在創業的時期,每天很晚才回家,但他們一家人都會等他回來,一起分享一陣才去休息。

記得來香港后,每個人都非常忙碌,吃飯時間,大家就聚在一起,分享每個人今天有什麽特別的事情發生,可以拿出來談談。

我常常聽到爸爸說他是如何面對當時的困難,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性。我也會講出我的career看法,大家給些參考意見,每次都得到啓發和鼓勵,平等的關係,開發式的溝通,感到很有質素。這種愛的方式,是每個家庭都特別需要的。


5

Physical touch 身體的接觸

有的朋友喜歡用kiss,擁抱和身體接觸去表達愛意和感激,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需要互相學習或接納吧。





親密關係,不是去找一個完美的人才可以愛,而是互相去學習對方的美,付出,接納,陪伴、成長,大家都走向完整和完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ralL4ekN4


Reference

 如何感受愛、如何表達愛?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4/blog-post.html

To Feel Five Love Languages


無條件地愛是...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3/blog-post_24.html

送給天下有情人- 愛的方式, 愛的旅程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9/21day-4.html

感受爱的能力 - 「21天深度學習旅程」Day 1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9/21.html

读懂自己,读懂别人 ;「21天深度學習旅程」Day 3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9/21day-4.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O11HYQ4bU&t=35s


The Touching Moments 《愛的旅程工作坊》總結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9/blog-post_40.html


Have You Hugged Your Teen Today?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Touch





Go Hug Your Mom 17 Times… And More!




Hug Your Child! Study Reveals That Hugs May Prevent Illness


 

Changes in children's stressor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229124/


5 5 20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