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5, 2020

DEATH MANAGEMENT 安寧意願 安心道別

我的反思:

哀傷不是人走了才來處理,而是盡量想辦法讓哀傷的痛苦降到最低,這是預防哀傷導致的憂鬱症、情緒病的重要的方法。

如何把哀傷和後事的帶來的創傷心身創傷減到最低?
1
五道:道愛 道謝 道歉 道諒 道別
2
晚期的急救安排
3
遺產安排:
銀行的賬戶,樓宇的所有權安排,平安紙

盡量令後人不要有繁重的遺產承辦的問題,首先做好自動轉讓,聯名戶口和聯名屋主,都是解決方案。

遺產辦理非常消耗經歷和時間的,給後人帶來沉重的壓力和工作量,令哀傷導致的創傷拖得更久,影響走出痛苦和煩惱的時間。後人的身心受到影響,不可低估。

安寧意願 點止醫療殯葬 二人三囑 安心道別


https://www.facebook.com/donnawinter2000/posts/10215996316446215

13 1 2020


 【明報專訊】和家人到餐廳點菜,家人點了「是但」,你只好盡力挑選覺得最好的菜式給他們,最後他們沒表示喜歡與否便離開了,你會有何感受?

 當生命到了晚期,至愛親人未必完全了解你的意願,但卻要為你做一些重大決定,因而困惑、迷惘。把握時間向家人表達心願和愛意,對晚期病人和家屬尤其重要,不要說得太遲而留下遺憾啊!

 章伯年輕時獨自來港,性格獨立寡言,從無機會讀書到考取正規教師資格都是靠一雙手。他退休前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後隨家人移居外地,但因不適應外地生活,數年後他獨自回港,老伴卻留在外地跟隨兒子,至今已逾10年了。兒子雖然擔憂父親在港的生活和健康,但知道他性格倔強也不能勉強,這份矛盾一直藏於心底。

 報喜不報憂 獨自面對

 去年章伯身體轉差,年初與親友相聚時因呼吸不順,在鼓勵下去看醫生;結果發現不單心血管有兩條閉塞了,而且胃部有腫瘤,腎功能也出現問題。一直以來,老伴身體不好,子女又各有家庭負擔,因不想家人擔心,章伯習慣報喜不報憂,雖然病情嚴重,最初仍選擇隱瞞,獨自面對。至去年7月中,章伯因無法進食而入院,需同時接受數個器官的治療,加上年紀大,群醫有不同建議,有積極鼓勵接受治療的,也有建議只作紓緩治療。家人對此的意見和取態亦很不同,無法取得共識。最後,章伯自己決定採用中西醫合璧的治療,精神短暫轉好;但數月後又因無法進食,再度入院,明顯地腫瘤不斷增生惡化,已藥石無效了。

 大兒子移居加拿大,因當地政策容許申領福利金放假半年照顧病危家人。與公司安排好後,11月便停職回港陪伴老父。其間,主動和章伯談生活往事,回想人生的片段,每談到他年輕時的成就,怎樣考取正規教師資格、怎樣養活一家人等,章伯都會精神抖擻;大兒子亦有機會分享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點滴,父親聽得津津有味。多年來沒有跟父親促膝談天,章伯的大兒子慶幸能請假回港陪伴老父,在他臨終前和他回顧一下生平難忘的人與事、得與失,從中欣賞和肯定父親對家庭的貢獻和價值。最令大兒子感恩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信仰的爭執上坦然對話,將偏見放下。事緣兩個兒子是虔誠基督徒,在教會有很多事奉;雖然章伯也受了洗,但閒時喜歡玩傳統術數、幫朋友占卜算命等,有時也會收取報酬,兩兒子極力反對,亦曾為此爭論;雖然一家人相隔三地,並沒有因此反目,但心裏卻總有一根刺。

 不願安排遺產分配

章伯離世前的最後兩星期,或許他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開始願意談談對殯葬的想法;然而,對遺產安排等事宜,卻始終不肯去談和安排,家人不但不知道如何分配,連他遺下什麼亦無法得知。其間各子女先後回來作最後探望,短暫停留數天又要離去。當章伯離世時,只有老伴及大兒子在旁,但因之前其他子女已回來道別,也算釋懷。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目標,正是透過公眾教育和服務,鼓勵大眾好好計劃自己和家人的安寧意願,讓他們了解到與家人好好溝通,計劃安寧意願的重要。如果章伯能盡早和家人分享他的意願,結果相信會更好。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其中一個主題是「抉擇有時」,內容正是有關預設照顧計劃、預設醫療指示等安寧抉擇事宜。

 文:葉美英(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副項目總監)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家札記:叮囑、預囑、遺囑 全面照顧身心

 【明報專訊】預設照顧計劃,現在的定義泛指預先囑咐面對生命晚期所需醫療照顧的決定。但人面對死亡,他所面對的挑戰不止身體或醫療方面,在情緒上丶心靈上及社交上遇到的挑戰,往往更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而且,避談預設照顧計劃的原因,都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若當事人能打破心魔,坦然面對終有一日會離世的事實,最好能夠全面地為面對死亡的照顧作好安排。有見及此,筆者提倡預設全面照顧計劃。

 預設,就是指為未來作好計劃。為死亡作好安排,這並不是新鮮事。很久以前已有人壽保險計劃或遺囑的安排,這樣就能讓生者及死者安然作好準備。另外,以前亦有鄉村村民,一早為自己縫製壽衣、選擇棺木等。即使今日的香港,亦有許多長者早已購買骨灰靈位,亦為自己的喪禮作好安排。因為他們明白,死後便沒有表達溝通的機會。

 殯葬事項的生效日期是死亡之後,而預設照顧計劃的生效時間比人壽保險來得早一點,它的生效時間是當事人失去表達及思考能力後。正如前文所說,現在大多集中於醫療上的決定:包括是否使用心肺復蘇法、人工餵食等。但面對死亡,又豈止醫療上的安排呢?如何協助病人預設自己在情緒上、社交上和心理上的照顧,例如有些人喜歡獨處,但有些人要全家一起照顧;亦可以表達希望由誰人照顧等,或是傳授人生智慧給下一代。靈性上、即使病人失去知覺,他可能希望有人每天為他誦經、祈禱或者安排一些宗教活動。

 道愛 道謝 道歉 道諒 道別

 筆者在數年前推行美善生命計劃。當時提倡「二人三囑」概念。三囑是指叮囑、預囑及遺囑。它們的生效日期各有不同。叮囑是隨時生效。預囑在當事人失去智力及表達能力時才生效。至於遺囑,就是當事人死後才生效。叮囑的內容,可以參考Ira Byock的4件人生最重要的事。當中包括道愛、道謝、道歉及道諒。台灣安寧照顧的前輩更加了第五個「道」,就是道別。

 就筆者在前線工作的經驗,亦發現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傳承給下一代亦是叮囑重要的內容。像有些媽媽,會將她烹調的秘技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亦有一些長者會將人生經歷得到的智慧與家人分享。也有談及自己的理想或心願讓家人一起去完成。

 預囑,就以預設照顧計劃內容為主。當中包括醫療、心理、社交與靈性上的安排。亦可委託照顧代理人,或是表達期望被照顧的地方。

 至於遺囑,除了我們熟悉的遺產之外,近年大家都很關注自己喪禮及殯葬的安排,甚至關於誰來照顧遺下的寵物等。在醫療方面,器官捐贈及遺體捐贈也是遺囑的一部分。

 「二人三囑」內的「二人」是指什麼呢?我們相信,要處理「三囑」必要有好基礎。 「二人」就指準備的工作:「人生回顧」及尋找「人生意義」。重要的是「知死悟生」。

 死亡一向是避忌的題目,既然人能打破忌諱而談死,我們應該做全面的安排。除了內容包括身體上、心理上、社交上及靈性上之外,亦應包括不同時段的決定:遺囑、預囑及叮囑。為晚期照顧及死亡做好安排,讓生死兩相安。

 文: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