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9, 2020

萬一這才是第一波?



(吳浚匡提供)

【明報專訊】因為在醫管局時期做過風險管理和傳染病應變方面的工作,有時媒體會邀約我分享對COVID-19疫情走向的觀察,例如4月11日在香港電台讀了一篇「香港家書」。這些分享往往並非提供專業或專家的見解,常是出於一種緊迫感或不安,因而提出一點看法。3、4月間香港捱過一浪密集的新增確診個案,那時每天大量港人從全球各地避疫回來,其中有患者,醫院系統承受重大壓力。不過,到那篇家書依期讀出時,疫情已經回落,我的擔憂和預感都落空了,最少是來得太早。
從4月下旬至6月,無論政府或社會都相信疫情已基本受控,防控措施逐步解禁。7.1回歸紀念日前後,全民關注的是《港區國安法》。然後,「第三波」掩至,接連多天確診個案都超過50宗,我早前擔心的危機忽然近在眼前。周四(16日)我在臉書上貼了這一篇:

「第三波疫情仍在惡化,迫切的問題是:

1.如果每天新確診逾50宗,醫院隔離病房能夠支撐多久?我的估計是兩星期。
2.新個案開始滲進醫療機構。醫護感染及因緊密接觸隔離觀察,會削弱抗疫人手,令局勢此消彼長。
3.老人院和外傭群體出現較大群組爆發的可能性已不低,一旦發生,就不是每天50個的局面。
4.昨天開始的加強抗疫規定還算及時,但能否阻止上面三者發生,我看機會只有一半。多看5天,如果每天數字回落到30宗以下,或者可以逃出第三波。
5.現在設想以下情况開始籌劃應對已經不算早:萬一惡化至每天80宗以上而醫院隔離病房及加開病房都住滿,我們有什麼方案應對?
以上不是製造恐慌,相反,必須絕對冷靜思量。」
「星期日生活」編輯見到帖文,邀約我進一步講述這些關注。我不想重複細說,試從另一個角度反思自己的擔憂:媒體都用「第三波」來描述這一浪疫潮,我也順着用,但隱約覺得不妥:萬一眼前這一浪才是真正衝擊香港的第一波,之前那些只是預警?

言詞有時而窮

這有些嚇人,但並非語不驚人死不休。讀者也不必以驚嚇心情閱讀,可以視為一次心理預演(mental drill)。
為什麼要心理預演?因為經過近半年抗疫,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有些「抗疫疲勞」。我近日想到的是,所謂「抗疫疲勞」,除了是人性和心理,也與「語言疲勞」有關。不更新語言和語言背後的思維的話,借用內地說法,可能就會「落入誤區」,因而在這場抗疫戰失陷。
舉兩個例子。官員和專家常叫大家「不要掉以輕心」,但這句話在幾個月來已經說了聽了幾百遍,疲勞過度,現在聽着時只覺得累,沒有警惕作用。又例如說第三波疫潮「來勢洶洶」,這是強烈的形容詞,但反映不出形勢的險惡。當每天也有二三十宗不明源頭的新確診個案,社區裏很可能有3、5倍以上「隱形病人」,疫潮正在瀰漫各區,還說「來勢」,就好像說它將至還未至。
對,這些似乎屬於咬文嚼字,再說下去就會清楚一點。周五(17日)各大媒體都用類似的標題「新增67宗確診個案 創單日新高」。這是十分準確的,問題是在金融城市香港,受每天報道股市恒生指數影響,「創新高」只是一個漸次上升的概念,每天升百分之一,連升7天已經不得了,我們沒有更有力的語言可供描述幾何級數式上升。
如果這還嫌太抽象,讓我借新加坡的疫情數字來說明。新加坡疫情比香港稍遲開始,頭3星期每天新確診數字在30宗以下(還記得有位新加坡部長嘲笑港人心慌搶抗疫物資嗎?)4月3日,新加坡新增確診65宗,與我們目前的每天數字相近;4月10日,單日新增確診198宗;4月17日新增確診623宗。在4月20日,新加坡的疫潮去到高峰那一天,新增確診1426宗。注意,這些都是單日的新增數字。這就是幾何級數式上升。

回頭看波浪

3月新加坡疫情初起時每天幾十宗,依香港的叫法是「第一波」;4月中的大浪算是「第二波」,但是當每天個案上千,回望圖表,根本看不見有什麼「第一波」,那只是海嘯來到之前的微瀾。
香港的所謂「第一波」只是每天從內地輸入單位數字個案;3、4月間所謂「第二波」,醫院壓力大,病人不少,但畢竟絕大多數是有序地從全球回港,而且病人多屬年輕,重症很少。今次社區多源頭齊發,老人院舍爆疫(幸好「只是」中型院舍),而醫院也出現個案。暫時稱之為「第三波」還是可以的,但如果軒然成為巨浪,「第一、第二、第三波」逐步應對的思維將不管用。
逐步應對思維的一個例子是,目前規定食肆晚6至朝5不准堂食只准外賣,政府說,不排除若疫情進一步惡化,會全日禁止堂食。1加1等於2,在疫情漸進時是不會錯的,問題是疫情不一定乖乖地拾級而上。因此,必須及早問,萬一眼前才是香港的第一波,我們要準備什麼?
我得絮聒重複,以上是演練可預見的挑戰,並非預測末日;抗疫要鎮定沉着,不讓公眾出現恐慌,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早調整心態,只靠衛生署和醫管局前線人員行多步再走多步,病房加開一個再加一個,數手指的應對模式是不足以應付真正的第一波疫情。
有點慶幸的是香港書展在最後一刻叫停,同時政府推出一籃子控制措施,這可算是及時的,如果市民能嚴格堅守社交距離幾星期,那個致命的第一波就不會到來,而我的擔憂就像上一次一樣,會再次落空。但願如此。無論如何,以美國、巴西、印度為首,全球疫情仍然在半失控狀態,香港遇上真正的巨浪的風險並不是沒有,我因此在那篇臉書帖文之末附加了一句含有政治意味的呼籲:希望有關方面全面暫停政治鬥爭,因為我們真的來到一個關頭,有必要全民抗疫了。

文//區聞海

編輯//蔡曉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