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漢森
【明報文章】防疫假期、被迫禁足在家的日子不斷延長,師生俱苦,但同時是老師提升專業技能的時機。藉手機、平板、電腦等進行線上活動,已是現代城市人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過去多數用於娛樂、社交、購物等,比較少應用在教學上。瘟疫假期內,教師要頻密與學生線上教學,更應該深入認識現在線上溝通工具的功能,找出適用於教學的部分,與同事或學生一起操作、熟習,令自己成為線上教學達人。
多數老師都懂得用Google Classroom,把課業放在校網,學生自行下載,完成後,上載校網,給老師批改。老師應該學習使用免費教學軟件OneNote,它讓老師在雲端建立專用的「作業空間」,貼上文字或圖片等教材,供本班學生閱覽。學生可在該空間建立個人作業區,在區內做筆記、作業,同時交功課。老師可以隨時隨地用平板或桌面電腦,批閱學生的筆記和分組作業。這套工具在復課後可以用在課堂上。
近期最紅的線上視像教學軟件相信是Zoom了。我得同事指引,購置網絡攝像頭webcam,練習幾次,便懂得參與和主持視像會議了。通過Zoom,可以與參與者說話交談,展示文字、視聽材料等所有在桌面電腦畫面可以展示的東西,還可以把展示過程的畫面全程攝錄。這項功能可以供老師自行製作視聽教材,比用手機拍老師在黑板前教書強得多。
[陳漢森 chs55255@hotmail.com]
相關字詞﹕視像 雲端 停課 網上學習 電子教學 教育心語 陳漢森
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article/20200228/s00018/1582828625491/%E4%B8%96%E7%B4%80-%E4%BA%94%E7%84%A1%E9%96%92%E8%A9%B1-%E7%96%AB%E7%97%87%E4%B8%8B-%E9%81%99%E8%B7%9D%E6%95%99%E5%AD%B8%E7%9A%84%E5%AF%A6%E6%88%B0
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article/20200228/s00018/1582828625491/%E4%B8%96%E7%B4%80-%E4%BA%94%E7%84%A1%E9%96%92%E8%A9%B1-%E7%96%AB%E7%97%87%E4%B8%8B-%E9%81%99%E8%B7%9D%E6%95%99%E5%AD%B8%E7%9A%84%E5%AF%A6%E6%88%B0
疫症下,遙距教學的實戰 / 文.劉彤茵/編輯.林凱敏
【明報文章】打開電腦,準備好上堂,這是近來老師、學生寫照。武漢肺炎肆虐,教育局近日宣布全港學校進一步延長停課至不早於4月20日,「交波」建議學校自行推行網上學習。多間大學延期開學後,上周亦以實時線上學習為本學期打開序幕。眼見教授及講師們着手應付,學習或實戰使用各應用程式上課,對教與學帶來迫切衝擊。科技大勢,在此場突如其來的遙距教學實驗中,有何可取與問題值得反思?
「對着一堆名字講課,感到好奇怪。學期才剛剛開始兩星期,未記得哪個學生是什麼樣的。」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何兆基上周剛剛完成三個科目的課堂,展開第一次Zoom教學,參與者如果不開視像鏡頭,視窗便僅顯示登入名字。線上雲端視像軟件Zoom分為免費及收費版,去年4月於美股上市,近來搶手到股價急升,類似常用軟件包括Google Hangouts Meet、Microsoft Teams等。何兆基本學期任教的有學士基本立體造型及兩班碩士課,分別每班6至15名學生,算是小規模班。他認為要「盡量令情况較為接近現場人與人的交流」:「基於私隱,同學或不想見樣或公開家中模樣,但我要求他們至少用張個人頭像,讓我記得他們,感覺好好多,你都會覺得個氛圍是現在一起上堂中。」
發言才開麥克風 避免撞聲
何兆基認為雙方要再三鑽研,如何使用Zoom才最適合教授某個課程,沒有一本天書。他會提醒同學先關掉麥克風,如果想發言就開啟,那麼該同學的視像框框就會變成綠色,讓各人得知他想分享,不至於撞聲(Zoom也有「舉手」功能,按了會出現通知信號)。他亦留意到使用show screen功能,屏幕上一邊顯示簡報表,一邊講解,學生「好像挺專注」。然而,一些「動手做」課堂始終困難,例如立體造型一課就要教導學生石膏倒模,他改為用小規模的紙黏土,即使老師事先拍好示範片段,亦始終不能取替親身面授。他認為不同學系應該有特別教學需求,曾向大學爭取可否根據學系教學需要,由同學分時段回到工作室練習,「至少規模及素材比較proper(恰當),不是在屋企食飯枱上做」,惟校方不批准,認為某系有豁免,其他系都會有要求。
知識由人構造 互動非常重要
上課時,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呢?教育心理學有指,個人行為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下的結果。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曹宏業認為,有四大要素令學生有效學習:一、學習環境會否給予學生動機去學習;二、學習環境會否給予學生機會去互動;三、人性化互動;四、顧及個別學生的特別需要而調整教學內容及進度。對於第二點,曹宏業指出建構學(Constructivism)解釋到學生跟學生、學生跟老師之間的互動相當重要,代表學者有Lev Vygotsky、Jean Piaget。知識不止是個人一味在接收的,而是由人「構造」的,透過學生和老師不斷問問題,一起闡明問題,老師立即回應而來。第三點為心理學中廣泛研究,溝通強調人性化是指老師跟學生不止是講,當中音調、面部表情、身體語言可以吸引同學注意,令學生繼續欲待交流,亦豐富資料的傳遞。
聊天室功能 學生反應熱烈
「𠵱家大學用一些線上軟件做教學,其實可以討論是否可以嘗試解決上述少少問題。尤其是動機那部分,現在觀察到是學生有機會感到新鮮感,因為之前沒有試過。而年輕人已很習慣開視像對話、自拍、玩Snapchat(分享照片為主的社交軟件),此是他們玩開的模式。不過也有機會,學生在家發霉多一陣子,動機都會下降,要再評估。」曹宏業接指,「不過有個mon始終有隔膜」,而第四點顯然是線上實時教學難以達到的。線上實時教學可否增加動機,網上有激烈討論。有老師分享授課時同時使用軟件中的「聊天室」打字功能,「長期受訓」的年輕人打字速度驚人,回應熱烈。有老師坦言用網上「直播思維」去做,課上畫面一直放電影片段,一邊以聊天室功能提醒學生要留意什麼位置。不過亦有老師反映,就算學生開了視像鏡頭,始終不知他是否在一mon多用,旁邊在打機就是例子。
一位不願具名的社會科學系講師則透露,學校本要求老師根據原定時間表開課,目的估計是因每個學生的時間表不同,便利之法就按原定時間開課,再者實時開課可營造上課日程如常的感覺。他卻沒有跟足要求,拍下約1.5小時的講課影片,上載讓同學自行收看。不透露其年齡,這位講師平常都有用智能手機及電腦的習慣,抗拒的理由大概不在於是否需要學習使用新工具。他認為「大班」講課尤其不需線上即時教學,影像直播的信號不穩,久不久「棘」住,大大影響同學接收。如此多人用線上程式,根本看不清各人的反應及動作,寧願拍片。整體來說,他認為網上上課不能取代面對面學習:「有些學科其實本質上真的很依賴面對面交流。不是以一些理論及技術為主,而是透過思辨、提問、討論去上課的。有時同學們一些表情,可能已在告訴我,噢他不大同意,或未太有信心去講。」
不能假想學習進程「如常」
由此可見,由於疫情肆虐,大學使用線上授課欲「停課不停學」,似乎是現實選擇,校方卻總不能假想學習進程「如常」,須從調整考核及功課方式、補課或延長學期、資源支援等方面設想。不少人認為是技術問題,其實也是行政問題。網上可見帖子講述箇中問題,有些同學反映老師為了讓學生專心,要求學生必須開視像及不能靜音。然而,不少學生家中空間不利上課,甚至沒有優質的網絡支援,除了有什麼意外會釀成尷尬情况,更是資源公平的問題。再者,學生失去部分學習體驗的機會,因為一定要趕上進度而「過咗就無」。具體一點例如科技大學有生化系學生A表示,了解實驗lab menu及撰寫lab report均為學習重要一環,令學生汲取有關知識,但本學期只有一次、本來大約為5小時的實驗課,現改由老師「代勞」,錄影下來給學生看。學生A說,對於考試及功課好像影響不大,但就少了至少一次練習機會。
「線上教學要很多試驗,才可以開始,除了老師及學生之間要主動去找到一個(線上)溝通方法,校方都要為學生老師想想,機構有否給予支援,或者支援是否全面。我都有聽過有些學校的態度是『唔理,總之死都死掂佢』。」曹宏業說,教大每星期亦提供軟件使用的教學短片,亦安排電腦技術人員,單對單地教老師如何使用,甚至幫他們下載及設定該應用程式。他認為,此時「迫着」各方去面對線上教學,各方可從中摸索,未來老師可以「自願選擇多一個工具,不是壞事」。惟教、學雙方都有信心使用此工具才能奏效,從物資至行政的配合,起碼不要出師不利,讓此場實驗或者實戰得以展開。
[文.劉彤茵/編輯.林凱敏/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