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 2022

探索肺部纖維鈣化


有朋友肺部鈣化,爸爸也是這個病離世,他生前說,很想知道這種病的原因,激發我探索肺部纖維鈣化的課題:

讀到這幾篇文章:


胸部CT陰影的五種表現

專家提醒:如果索條狀陰影數量多,且大範圍有纖維化,需要及時去專科就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x6qpz9r.html

http://www.shutien.org.tw/dr_doc_detail.aspx?bookid=1223 

醫學名詞解釋--肺紋增加、肺浸潤、肺纖維鈣化


康宏銘

執筆/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 康宏銘

肺紋增加 (lung markings)

由於肺泡組織極薄而且充滿空氣,因此在胸部X光片上呈現黑色的背景,而肺紋則是X光片上所見之白色條紋,通常代表肺部的血管。肺紋增加可能出現於支氣管炎或肺部初期的感染,因發炎而導致肺部血管的擴張。此外,如果做檢查時吸氣不足,肺部沒有完全撐開,也會出現肺紋增加的現象。至於肺紋消失,尤其是單側性的,則應考慮氣胸的可能。

How to treat

肺紋增加經常在一般體檢的胸部X光片報告中出現,然而這樣的描述偏於主觀,不甚精確。如果沒有任何咳嗽等症狀,通常是可以加以忽略的。

肺浸潤 (infiltration)

浸潤兩字是由翻譯而來,這個詞帶有逐漸擴散出去的意思,而肺浸潤現象常代表肺部局部發炎,造成肺間質組織的水腫,並沿著淋巴往外擴散。肺浸潤在胸部X光片上則表現為條狀或片狀的白色陰影,可能是單側也可能兩側都有。肺浸潤現象可能出現在任何急慢性肺部感染、肺結核、甚至肺癌等,通常也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

How to treat

肺浸潤現象如果在一般體檢的胸部X光片報告中出現,無論是否有症狀,都應該回診進一步查明原因,以排除肺結核或肺癌等可能性。

肺纖維鈣化(fibrocalcification)

所謂纖維化以及鈣化,都是指組織發炎、受損之後留下的疤痕。肺部纖維化會影響到正常的肺功能和肺活量,因此必須在疾病初期給予適當治療。在胸部X光片上,肺纖維鈣化呈現出多處霧狀白色條紋以及白色鈣化點,尤其是在兩側肺尖處最常看到。肺纖維鈣化是相當典型的一種病徵表現,通常代表肺結核感染後所留下的疤痕。

How to treat

在一般體檢的胸部X光片報告中,肺纖維鈣化幾乎是肺結核的同義詞。然而單獨一次的X光片無法顯示究竟是活動性感染或是陳舊性疤痕,因此仍需參照舊片、驗痰以及是否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來判斷。


最後更新日期:2010/1/1 上午 12:00:00

肺部纖維化與正常的肺部有何不同?醫師說明菜瓜布肺如何治療及改善

肺部纖維化與正常的肺部有何不同?醫師說明菜瓜布肺如何治療及改善 - 療日子健康新聞
https://www.healingdaily.com.tw/articles/%E8%82%BA%E9%83%A8%E7%BA%96%E7%B6%AD%E5%8C%96-%E8%BA%AB%E5%BF%83%E7%96%BE%E7%97%85/

內容目錄 

導致肺部纖維化的原因有哪些? 

肺纖維化的症狀有哪些?

與正常的肺部有何不同? 

肺部纖維化該如何治療?

會影響存活率嗎? 

肺纖維化能夠恢復嗎?

想避免惡化如何照顧、改善? 

如何延緩肺纖維化的病程惡化,增加患者存活率? 

肺部纖維化是新冠肺炎最嚴重的後遺症之一,相信大家對於肺纖維化對患者未來的生活是否會造成影響,都感到十分的擔憂!

因此,邀請到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針對肺纖維化的治療支持以及後續生活照顧方面,為大家提供專業的說明。 

導致肺部纖維化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肺纖維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肺部本身有一些慢性的發炎所造成,最常見的原因如下: 

 1.長期發炎,肺部感染,如病毒、病菌感染等。 

 2.自體免疫疾病的病變,也會造成肺部的纖維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長期吸入一些化學物質,或是窒息性氣體和石棉的人,也會造成肺部的結構受損,導致肺纖維化。

 4.不明原因:自身基因、吸煙史等,都可能是造成肺纖維化的原因。

5. 黴菌,存在家中和任何地方,都有可能。( 如舊書中)

有一位80多歲的老教授準備寫書,需要在他的資料庫裏找和讀他以往做的實驗報告,但這些資料已經長滿了黴菌,她的媳婦是醫生,敦促他不要再看這些資料,因爲有很多黴菌,會導致肺炎和肺纖維化。原來老人家也真的發現自己得了肺部纖維化。如果早已得了,那這些黴菌會令病情惡化。

詳情:

https://www.healingdaily.com.tw/articles/%E8%82%BA%E9%83%A8%E7%BA%96%E7%B6%AD%E5%8C%96-%E8%BA%AB%E5%BF%83%E7%96%BE%E7%97%85/

我在想,肺部纖維化,是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細胞壞死,鈣化。嚴重者不可逆轉。

對於輕微症狀,是否可以用細胞修復,細胞生長去填補化石的位置,用排毒的方法,得以改善和預防進一步的惡化?沒有這種病的人,也可以得到預防?

從原理上,是可以的,除了改變生活習慣,就是排毒和修復細胞,從源頭去預防和調理身體、補充新的細胞,增强新陳代謝的能力,自我免疫力!而且預防肺結核,肺癌、心肺肝腎的疾病。

這種高科技的健康食品的原理:

小分子肽的功能:

https://mp.weixin.qq.com/s?t=pages/video_detail_new&scene=1&vid=wxv_2574417280487718913&__biz=MzkxMzQwNzM0Nw==&mid=2247489041&idx=1&sn=2795046ac64a66e02e707c5591d23451&vidsn=&exportkey=n_ChQIAhIQd8F4LwSF%2B8URfIBDRi59CRKWAgIE97dBBAEAAAAAAG5xFTXViok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NH1TS%2F2ljl5nuhjIm30sbHbzur2XO6hmhHwVGB5vnuIOziBiYypcFIr3xOx82vDaeXqmdKn%2F2FGNL3QmG%2BkXlZJvrPN1qSGekRVwZeEwDqucAPo9fnMt%2B8BbC9jDFCDYRrRT4oK7irq7Pe6WwntGiVciZjOHztu7ERRrvj5Vckh4%2FhFRzBvg%2Be%2BtD7RM2SxKKcRJTctLUjKbTjFzlBAR%2B7UH4GLntaGoNDEBpYnd22ybPCDssCOepf%2Fc6eKJCJS4oCwYpCx12fchcxm3VW8siLBR24vdyoHmsDQLWhSqRIIB7e4tbW6cj6ecyqhsTwSS&acctmode=0&pass_ticket=XnYrnBSY7Wj3CcOfMCZhzZFPPF9QquxkAsvr2qGPB0pt%2B4ArzG%2FaaFluia1txNQI&wx_header=0  

肽—富含18種氨基酸




高效排毒和抗氧化的Herb powder:例如:




也許,這是需要自己去使用,自我體驗就可以得到答案。

有意瞭解,請與我聊聊。

我發現:一個人的健康質素受到他的生活習慣控制,而生活習慣又和心理狀態、心理創傷、限制性的信念、對生命的態度,責任感和價值感很有關係。換句話説:要提升免疫力,健康質素,必須要修改惡習,惡習背後往往是複雜的心理障礙導致。特別是secondary gain, 過度的自我防禦機制。

一個人的信念、認知能力、開放程度決定一個人願不願意去做出改變。

身心要合一,心理和身體都需要療愈和成長,才能有真正的健康。

我覺得:

從内看,是真正開始接納自己,接納身體,衍生到潛意識,是接納生老病死,是在跨越自我的心理障礙。很微妙的是,當我們真正去面對這些不想面對的東西 - 如身體的脆弱,心理的陰影,我們反而輕鬆了,多了選擇 。

很多人都認爲沒有選擇,或只有他們心中的選擇 ,如只信西藥,有的就只信中醫...,現在多了健康知識,認知度廣了,原來還有自然療法、自然營養學、生物科技、再生醫學,反而多了好多資源 ,面對身體問題,壓力也減少了,多了自我安全感和價值感。

面對,解決,跨越,人就進步和成長了。

這需要耐心,愛心,探索心。

是的,每天都在探索,自我調整。這也是我一直學習自然療法和另類治療的感悟和實踐。


——————————



心態決定一切
我使用健康食品或產品,最重要是幫助自己和家人,也幫助更多人提升健康質素。
別人接受與否,由別人決定,帶著平常心去接納別人所有的反應, 細心聆聽別人的心聲和反應背後的聲音。
我覺得,聽聽看看,多學,對瞭解養生和醫治病痛,莫大好處,我長期學習和寫健康知識的文章,帶著自己的體驗和真實的個案。別人受益,學到東西,就是我的心願。
這是我的心態。
我現在輸入學習身體排毒的方法,想幫助自己和家人朋友用簡單和舒服的方法,提升細胞免疫力改善。
特別是對糖尿病和三高,甚至癌症和哮喘、濕疹、其他免疫系統等問題,都見到不同程度的療效,基於從源頭治理 - 清除,調理和修補。
真的有需要,可以瞭解下,嘗試下,也學到是一種自然療法,明白什麽是養生和預防,不是吃下保健品那麼簡單,而是治病和預防疾病,也可以幫助身邊人。

測血氧飽和度SpO2的發現


大腸鏡下的世界

做身心健康教練 - 我的實踐和學習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9/blog-post_16.html 

身心輔導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2022 11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