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3, 2021

誰愛找麻煩

 誰愛找麻煩


主講/劉仁州老師

訪談/黃正昌老師

文字整理/小V

2020/2/13


昌哥:我們有時候會找別人麻煩,別人有時候也會找我們麻煩,劉老師對於這個有什麼看法呢?


♦️劉老師:所謂「找麻煩」其實就是你將你的情緒去歸因在別人的言行上。你認為別人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讓你不舒服、讓你不高興,所以你對他們有一些批評、指責、抱怨。當你有這些言詞出現,就是「你在找別人麻煩」,就因為你認為「別人在找你的麻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彼此麻煩。


當你有以上情況時,認真的講起來是你生命有了一些「你沒有察覺的問題」,然後被對方的言語或行為把你激發出來。


所以到底是去指責對方的言行,還是去反饋、去察覺自己的生命到底是有什麼隱藏的還沒發現的問題。哪一個作法對你的生命還有你的未來是更好的?


把你的情緒歸在別人的言語或行為上,對自己的生命不會有進步,反而是每一次當你有受傷、有不舒服、有情緒時,你能夠「忍住」不要去批評和指責對方,而是去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這麼在意?」、「為什麼我會這麼樣的有情緒?」、「這跟我的小時候我與父母的關係和成長的經驗有什麼關聯?」。


當你問好自己問題,並且去找的「事件」、「影響的因素」,去照顧和去安慰小時候的自己,更去跟小時候的自己好好聊一聊。


去完成以上察覺自己的步驟後才去告訴對方「自己怎麼了」、「因為什麼事情而有什麼感受跟衝動」。這個跟你被衝動推動 - 去批評、去指責對方是不一樣的。你去告訴對方「我很不舒服」、「我很想有情緒、很想批評對方、很想攻擊對方」,這跟你真的去批評和攻擊是不一樣的。


🔸🔸🔸🔸


昌哥:老師,那麼譬如說曾經有一個學員,他跟我講說他的孩子一直在玩手機,那他就很不喜歡,特別是吃飯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孩子去碰手機。結果他在一次的聚餐裡面朋友的小孩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孩子看到後也很客氣的問媽媽「媽媽那我吃完飯了,我可以玩手機嗎?」,結果他和然的說「不行!」。


我聽起來我就覺得他好像有一點在找他兒子麻煩(笑)。


♦️劉老師:也是!但是!像這種情況、這種麻煩不是只有你家裡面的問題,有時候是跟不同的家庭之間,大家對待孩子的尺度不一樣所帶來的麻煩。


我覺得父母很重要的是要有那份耐心,跟自己的孩子去好好的說明、去討論,也去聽聽孩子想說什麼。


孩子有不同的年齡層的階段,越大的孩子我們要給予的尊重就要越多。尊重自己的父母才會尊重孩子,也才會贏得孩子的尊重,這彼此都是相關聯的。


如何孩子很小,有些時候你跟他提或講了,孩子也懂,但是有時候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有一個專家的建議是「給孩子提醒兩次,最多兩次。當孩子還有相同的行為仍一再發生時,做父母的就要給兩個選擇 - 一個選擇是照我說的話去做;另一個選擇是你不聽我的話,我可能會限制你,你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譬如說這個孩子很喜歡看卡通,那另一個選擇就是等一下他不能看卡通了;這孩子很喜歡吃什麼,那等一下可能就吃不到他想吃的了。


用孩子很在意的東西去讓孩子做選擇,但重點是「不是父母在替孩子決定」,孩子可以決定聽父母的或不聽父母的。


如果再大一點的孩子認為這樣是父母的「恐嚇」,那麼父母就要向孩子說明這麼做的原因。但孩子還小時父母更應該要有那樣的權威,或者是父母有更大的責任給孩子設定一個「界線」和「範圍」。在這個範圍裡孩子你是自由的,超出這個範圍孩子你是不自由的。


🔸🔸🔸🔸


昌哥:老師常常提「小學五年級以後,可能那個範圍會漸漸的要擴大」。


♦️劉老師:小學五年級、國中、高中,甚至他成人了,孩子的範圍要會更大。


昌哥:就是老師說的「大人的權利要收回來,放給孩子。」


♦️劉老師:但是他的「自由越大,責任也越大」,不只是自己的責任,他也有責任去尊重別人、也有責任去照顧別人的感受好或不好,而不是只做他自己喜歡做的,讓別人很不舒服而他卻毫不在意,那這並不是在自由的範圍內。生活在一起,要互相能夠體貼。


🔸🔸🔸🔸


昌哥:老師,如果是別人要來找我們麻煩!怎麼辦?


♦️劉老師:別人找我們麻煩,問題是「你會不會被他找去麻煩」?他找你,你不一定要被他找去啊!所以他找你麻煩,他可能批評、指責,可能對你有抱怨,很重要的就是「不要馬上對號入座」,不要馬上就要「防衛」並為自己解釋或找藉口,更甚是馬上就被對方激怒就瞬間反擊。


我覺得如果我們可以有一個先覺的認知,也就是說「對方找我麻煩,是對方有問題」,他有問題、有情緒、有受傷的感覺、有不舒服的感覺、有委屈、被誤解、不被尊重、沒有被關心的感覺,他可能有各種可能性,到底他怎麼了?「所以我們可能先聽他想要講什麼」,然後去了解,原來他是覺得他委屈了。


很重要的不是你怎麼樣,而是他怎麼了。所以去了解、去認知他怎麼了。耐心的聽他,並認真的去搞懂對方在不滿意什麼,他在生什麼氣。


當你搞懂時,你就告訴對方「我知道原來你怎麼了。」、「你對我有什麼不滿意,我知道了,那我會想一想再給你回覆。」


🔝所以不要太快反應。


因為你太快接受、太快拒絕其實都會造成傷害彼此。太快接受可能是傷害自己,你為了要安慰對方、為了要討好對方,他對你的批評和指責你很快就把他接受下來,讓你覺得「都是我的錯、都是我不好!」,等一下你心裡就會有一個抗議的聲音了!


🔸🔸🔸🔸


昌哥:老師講過一句話「我們要喚醒他的成人力量」,這句話很棒,是否請老師分享如何喚醒對方的成人力量?


♦️劉老師:有時候你接受他的抱怨和批評、指責;你不跟他對抗,因為你對抗就等於在對抗他的內在小孩,但是你讓他的內在小孩在那邊跳腳。但如果你沒有跟他對抗,那「他的成人就會慢慢的出現」,等他的情緒稍微比較平和了..「一個人情緒平和了,他的成人的部分就會回來」,然後你看到他的情緒比較平和了,你可以問他「我可以跟你聊一聊嗎?」、「我可以跟你談一下嗎?針對你剛剛對我講的那一番話」那麼你就分享你的感受跟你的回應。


回答時,你要刪除他情緒性的部分,他講話的內容中有哪幾個點「可能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事實的」,要去肯定和認定他那個部分「我認同你剛剛講的某些東西,然後你講的另一些部分,也許你有你的角度,我也有我的角度和立場跟看法」。


🔸昌哥:所以老師,首先我們要有成熟的成人的力量,我們才能夠喚醒他成人的力量。


♦️劉老師:那是當然!因為成人邀請成人;小孩刺激小孩。


🔸昌哥:所以老師才會常常提醒我們「反應太快是一種病啊(笑)!


🔸🔸🔸🔸


劉老師送給大家的一段話:


相處能不能愉快,對人的生活、對人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是群居的、人是不可逃避關係的,所以關係的好與不好對一個人的生活太重要了。


學會怎麼樣「處理」,如果兩個人都有成人的力量,我們的關係就很容易建立,彼此有一些誤會或衝突也很容易解決。


最糟糕的就是「兩個成人都變成兩個小孩」,那麼小的問題都會變成很大的問題,所以維持自己內在的狀態良好,也就是你的成人跟你的內在小孩的關係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且隨時知道你的內在小孩是處於何種狀態,而你的成人看見了也願意、有能力可以來處理你的內在小孩。


所以當你的內在小孩維持一個成人的能量,你也可以支持到你的伴侶、支持你們家成長中的孩子,讓他們成人的部分越來越明顯,那這樣關係就會很自然很美好,祝福大家。


《我允許》—伯特  海寧格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因爲我知道,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評判我,如此的對待我

因爲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裏,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允許,每一個念頭的出現

任它存在,任它消失

因爲我知道

念頭本身本無意義,與我無關

它該來會來,該走會走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爲我知道

情緒只是身體上的覺受

本無好壞

越是抗拒,越是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

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爲我知道

外在是什麼樣子,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

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知道


我是爲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劉老師說」系列】 


生命的傳遞,有時候是隔代遺傳

 

有時候生命的傳遞會是隔代遺傳,這一代非常的強勢,下一代非常的弱,然後在下一代又非常的強,強…弱…強…弱…


很多時候子女會採取跟父母全然相反的生命的態度,譬如說:我爸爸是一個什麼事都忍氣吞聲,絕對不敢去得罪別人的,我覺得我爸爸這樣的態度是不對的,我們家會搞成這麼多的困難都是因為我爸爸,他軟弱、他沒有勇氣,所以我是他兒子,很自然的很多事情我就出頭,而且我覺得我這樣才是真正的能夠照顧到家裡的方式。但是因為我這樣的態度,可能會讓我的小孩變成很畏縮,他們有什麼話都不敢表達,很怕人家生氣,所以我的小孩就像到我的爸爸。


我們生命的姿態,是整個形勢塑造出來的。

父母創造的形勢,就在塑造我們的個性。

怎麼樣回到自己,然後去感受、去做你可以做的,但是不超越你的序位界線。


你在家裡,你跟誰對抗你就像誰。


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

每一個人都要學會替自己表達,

不要去替別人出頭。


#劉仁州老師

#生命的傳遞

#承擔責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