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7, 2019

从别人的话中听出核心问题

感受搭錯線

 【明報文章】在台灣上孫頌賢博士的課。

 孫老師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的教授,也是著名諮商心理師。

 諮商的重點,首先是聆聽。老師特別提到一點,很有趣:「大部分人所描述的『事情』,其實都是『感受』。而他們口中的『感受』,又不是真正的『深層情緒』。」

 例如,有人說自己天天加班,他像是在描述事情(工作量),但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情緒(如:辛苦、勞累)。

 然後,他說,上班上得很累。累,是感受,但他真正想表達的,是更深層的情緒,例如未能完成工作的挫敗感、自覺無能的焦慮感。

 這時候,如果聆聽的一方,只是片面地聽取了那個「累」字,然後輕鬆回一句:「那趕快泡個澡然後睡覺喔!」這就是徹底搭錯線!因為洗澡與睡覺是不能治療挫敗與焦慮的。

 老師的例子逗得我們都笑了。而我在想,類似的狀況真的俯拾皆是。累,其實是挫敗(衝個涼吧)。痛,其實是害怕(看醫生吧)。悶,其實是孤單(一個人逛逛街吧)。睏,其實是憂慮(小睡一會吧)……看我們的回應都搭錯線到哪裏!

 老師說,作為諮商師(或任何與人有關的專業),要建立看穿「深層情緒」的能力,去了解/體會對方的感受。然而,為什麼這一點這麼難?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問,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不能直接連結自己的深層情緒,並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下回續談。

 [黃明樂 wong_minglok@yahoo.com.hk]

27 5 2019

說不出口的深層情緒

 【明報文章】上回提及,台灣著名諮商心理師孫頌賢博士說,我們要懂得看穿求助者的「深層情緒」。

 但我更好奇的是,反過來,為什麼大部分人都不能直接連結自己的深層情緒,並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做得到的話,所有治療不都事半功倍?

 老師說,每個人小時候其實都是把情緒依心直說的。細路仔不都是傷心就哭,開心便笑,七情六慾全寫在臉上?

 但長大後,社教化令我們覺得,展現真我,即是滋擾別人。所以,用輕巧的感受去掩飾深層情緒,是社交慣技。

 更何況,真我,不易面對,當中或許包括很多恐懼、悔疚、自我懷疑……看得太清楚,先別說別人,自己都受不了,不如不看。時日一久,連自己也以為化了妝的才是「真我」。

 例如有很多受了傷的人,都不懂展現脆弱與傷心,只展現憤怒,更處處攻擊別人,愈發被誤作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

 心理斷症比生理斷症難得多。因為心理不像身體,做個掃描或化驗,狀況就一目了然。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是「1+1=2」的直接運算,光要找出那個糾結的點,已很不容易。

 但也只有肯去找的人,才能與之對話,最終活得自在。自在的人才能跟他人暢順交往,才有機會讓對方回應自己最深層也真實的需要。

 笑話一則:記得很多男性朋友說過,為什麼女朋友傷心時,都不會哭,只會發瘋?前者令他明白要給予擁抱,後者只會令他想逃跑(繼而被視為自私男,好無辜啊)!

29 5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