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6, 2018

小偷家族 - 偷偷偷走了我們的心



一個最不像家的家,沒有一個人有血緣關係,卻凝聚成一個溫馨,關愛,又有"親情"的家。 "家人,不能選擇,但親情可以" ,老婆婆沒有兒女,但她選擇去外面找兒女,孫子,孫女。 富家女,有家不住,選擇和這個窮婆婆一起住; 生孩子,卻選擇不做個真正好媽媽; 家暴的幼兒,選擇不回家,要留下和這個小偷家族; 虐待兒童的,逍遙法外,視收留的孩子為自己骨肉的,卻坐牢; 法律上是拐帶; 但卻是為了拯救; 婆婆明知收留的是小偷,為了不會孤獨終老,也要冒著犯法的危險,大家擠在一起……知道他們還有愛,有善良的心; 媽媽,一個人承擔所以罪名,為的是愛這個家裡每一個人。感人肺腑。 電影提醒我們用逆向思維,多空間的思維去看事物的本質,看一個人,一個家,多些同理心,多些深度和厚度,更客觀的了解一個人和社會,不是只有黑與白,是多方面的,真的不是看表面和用法律可以斷定的。 電影不煽情,非常敘事,卻看的揪心。深感黑暗中也有希望,有愛,有溫暖。 人心的醜惡和美麗都集於一體,即使天使,也可以是魔鬼,非常立體的刻畫出真實的社會和充滿矛盾的人性。
《小偷家族》曝主题剧照 诠释爱与羁绊_娱乐头条_大众网 














大量的隱喻、畫面,溫柔的故事,諷刺社會的不公平,控訴、揭露社會的黑暗面。 越來越喜歡日本電影的深度,幫助我們了解不僅是日本人的文化,氣質 ,社會,而且香港社會,幫我們深度的讀懂一個人。 想起香港最近的虐待兒童事件,香港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特別是老人孤獨生活問題,香港也不是如此,繁華後面,貧窮下人們的日子...



有愛就是家 -《小偷家族》的啓示

《小偷家族》曝主题剧照,诠释爱与羁绊


老婆婆選擇這樣有人情味的外人做自己的女兒,因爲
"家人,不能選擇,但親情可以" 
《小偷家族》曝主题剧照,诠释爱与羁绊
同受到家暴,她待小女孩如親女兒

和媽媽看完電影,我說,電影裏有句話很有深度,"家人,不能選擇,但親情可以" 。媽媽想起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媽媽,我的外婆,對待五個孩子都如自己的骨肉,雖然只有我媽媽是她親生的。有兩個是別人養不起,送給他的,還有兩個是二房生的。但每一個孩子對她都非常孝敬,因爲她對每一個都是一樣的關心,愛護,從小到大,那個有困難,就第一時間去幫助,包括經濟上的支持。
我媽媽這四個弟弟妹妹都深情地說,“雖然媽媽不是親生的媽媽,但比親媽媽更親。”
電影如人生,我領悟到:對小孩子來説,只要有愛,就是家。 家的定義,遠超出血緣關係! 電影裏最後一個鏡頭,男孩終於叫了一聲爸爸,感受到離別的難捨和深深的愛,將會留在他的生命裏,雖然這個“爸爸”,只是這個孩子生命的一個過客,但將久久留在孩子心中,因爲這非一般情親!

《小偷家族》看完故事才懂海报的深刻 | 设计癖

感恩我和弟妹們都是由這樣一位有愛心,慈悲的婆婆帶大。從小看到婆婆做很多無私的奉獻工作,她早已把愛的種子撒在我們幼小的心中,從小就有這樣一個概念:
助人也是助自己,是幸福。婆婆,我們向你學習!

Reference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6/11/blog-post_25.html
婆婆的故事 HAPPINESS CAN BE VERY SIMPLE....

婆婆的故事之(家庭排列 REVIEW 5)





影評摘要:

https://goo.gl/hHrXio (HKO1)

【影評】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一次溫柔的革命   撰文:蕭少新



挑戰傳統家庭價值觀

是枝的電影有紀錄片的細膩觸覺,能精準捕捉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中導演彷彿缺席,鏡頭寫實、細膩、平淡,有着濃厚的紀實和人文主義色彩,藉此多次探討血緣、相處時間和原生家庭的羈絆(血統)的關係。然而,在悠長平穩,慢慢流逝的鏡頭下,卻隱含對日本傳統家庭價值及政府制度的挑戰和批判。
批評「令社會制度敗壞的人」
而最「過分」的,是電影中竟然沒有一個角色被塑造成壞人(甚至有點可愛)。爸爸受工傷沒有合理賠償,媽媽被裁後也沒有任何福利保障,與其說他們是寄生蟲,其實更像一班被社會遺棄/遺忘的人;當日本經濟急速發展,沒有技能的他們卻被時代遺留下來,除了偷呃拐騙,彷彿沒有其他存活方式。
諷刺的是,當外人看到「貧賤家庭百事哀」,在是枝溫婉的筆觸下,角色們對困境卻不以為然,日常生活中沒有半點仇恨世界的情緒,也沒有呼天搶地的悲哀,只有細水長流的相處 (沒血緣但看來還很溫馨)。正正是他們這種面對絕望的態度與現實的強烈反差,隱然勾起觀眾活在安逸的罪疚感,也對國家社會制度的弊漏發出深沉的控訴。這瞄準政權的幾近直線抽擊,都令日本政府十分尷尬。
漫不經心流露悲憫情懷
人有選擇,才算有真正的自由,資本社會是殘酷的,窮人生產力低,只會「享用」社會福利,因此往往被標籤為寄生蟲,失敗者陷入絕望,是因為生命中沒有選擇,一切所謂「自主」,都是為勢所迫。電影中稍為呈現自由意志的只有兒子,而他最後卻無奈「選擇」離開父親,寧住孤兒院,也要告別以前無意義像寄生蟲般的生活。
電影中有幾場戲看得令人心碎:一家人探頭到屋外,望着一片小小的天空「聽」煙花,成為他們即興的天倫之樂;不育的媽媽在拘留室內,被警察問「媽媽」的意義是什麼(安藤櫻令人肝腸寸斷的演出非常出色);電影尾段的一個鏡頭,小妹妹從陽台隙縫中看街景,在強行被收窄的視角中,她失去與小偷家族相處的自由和快樂。她雖然重返原來的家,卻從此失去神采,失去靈魂了,隨鏡頭慢慢拉遠,她再深陷孤寂的輪迴之中。
這些像漫不經心(實情很刻意),對弱勢充滿憐憫的每個畫面,都不禁令活在繁華的觀眾去想,誰是元兇?誰扼殺了他們的生存抉擇?而且,誰是幫兇?
獲日本媒體譽為「新小津」的是枝,在訪問中談到自己沒有刻意模仿小津安二郎雋永含蓄的風格,他的精神偶像只有台灣導演侯孝賢(話說有次侯孝賢在紙上寫下「天若有情」四個字,這四個字就一直激發着是枝找尋生命的美好和人情)。

最終獲得金棕櫚獎
“生命中總有些人,你以為只是過客,結果卻停留了很久。”
請看:



而《小偷家族》雖然還是述說東京一處灰暗角落的「家事」,這頭家「一老三大兩小」六口子,全都沒有血緣關係,各有沉痛經歷,各有一本難念的經,但過程並不盡是讓人黯然神傷,沉重得喘不過氣;緣分讓幾位邊緣人走在一起患難與共,連繫著他們的,是真情與堅強,作品微妙地滲入了溫情和生存意志。


電影裏有句話很有深度,電影裏的“媽媽”説:
"家人,不能選擇,但親情可以"
是的,有愛就是家。家的定義,遠超出血緣關係!
《小偷家族》的啓示

人心的醜惡和美麗都集於一體,即使天使,也可以是魔鬼,非常立體的刻畫出真實的社會和充滿矛盾的人性。
《小偷家族》的啓示
電影提醒我們用逆向思維,多維空間去看事物的本質,看一個人,一個家,多些同理心,多些深度和厚度,更客觀的了解一個人和社會,不是只有黑與白,是多方面的,真的不是看表面和用法律可以斷定的。《小偷家族》的啓示
16 7 2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