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9, 2019

亂世中守護孩子 從聆聽開始

29 7 2019

 【明報專訊】孩子年幼時,父母師長教導他們要判別是非、以禮相待、遵守紀律、和諧共處、誠實禮貌……但他們長大後卻發現現實未必如是。現實社會中,很多核心價值因不同原因和利益變得模糊,甚至被顛倒,這是個十分殘忍的事實。

 很多成年人會問,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執筆之際,正值6、7月的香港。寫了一段,又因不同的突發事件要擱筆。再提起筆時,社會又起了另一波。這段時期,求助個案大多是年輕人,也難預計每節的時間,因為他們都有訴說不盡的困惑無助、傷心難過、憤怒激動。他們一臉餘悸地說著「劫後餘生」的經歷;感受他們失聲大哭的強烈情緒……當中有親歷現場的人,也有是被社會變化而觸動的學生。跟他們一起經歷困惑、失望、恐懼、沮喪,我也心痛了。

 再次執筆之時,腦海裏不斷重複這個專欄的名稱——「誰明學子心」,誰能真正明白我們這代年輕人的心?怎樣才可以令他們感到將來仍是有希望呢?

 小時學道德 長大學妥協?

孩子在年幼時,父母師長已開始教導他們一些道德倫理觀念,例如尊師重道、是非對錯、以禮相待、彼此尊重、遵守紀律、和諧共處、誠實禮貌等;但是,他們長大後卻漸漸發現現實未必如是。在現實社會中,很多核心價值原來會因為不同原因和利益變得模糊,甚至被顛倒。有個讀高小的女孩這樣對她媽媽說:「你教我待人要真誠,但是別人卻出賣我。」面對現實的無奈,媽媽無言。我們可以締造一個怎樣的社會,讓孩子可以活出崇高的核心價值?抑或繼續「教導」孩子默默地妥協,直到有天,再接受不了,就爆發出來?

 「在運動中找到自我價值」

最近讀了沈旭暉一篇關於「後物質少年時代」的文章(註),對於年輕人和年長人士在不同成長環境下培養出的不同價值觀多了些理解,也令我更明白現今年輕人的掙扎和困惑,以及在不同年代成長的人的「盲點」。我近來經常思考,面對當前的社會矛盾,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會否較有能力先去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呢?

有個中學男生這樣對我說:「我在社會運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我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被聆聽的正面感覺,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團結、關愛、無私、尊重和信任。」這反映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於這些價值的渴求不被滿足。沈教授所說的「後物質少年」,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已超越了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心靈上和個人價值上的富足。

又有一個女生對我說:「一直以為父母對社會運動漠不關心,但這次當我說要去參與遊行,父母卻肯耐心聆聽我的想法和感受,爸爸還主動提出陪我去,跟我分享他年輕時心中的那團火。我感覺到我們一家人又再次連繫起來。」

 被接納才有力量接納他人

 很多成年人會問,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我認為給他們最深度、最真摯的聆聽就是給他們最重要的支持。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不帶任何批判,不帶任何教訓,只是無條件地接納他們當下的情緒和想法(這不等於同意)。只有這樣,年輕人的情緒才能得到盛載,待他們的情緒平靜之後,才有能力在父母師長的帶領下作出更清晰的判斷和分析。其實這種被聆聽的經驗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只有被接納才能有力量接納他人。

這次社會運動,相信激發起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對自身、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層反省,也可能是一個契機,讓我們確切真實地面對長久以來存在的社會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長期被扭曲的核心價值,以及正視年輕人的無力感和對前景的無奈。有危才有機,希望今次會是一個真正的機會,讓我們所愛的香港,再次變得美麗和安穩。

 註: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後物質少年時代:他們激進嗎?」bit.ly/2xZb6wz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