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以下資料前,可以瞭解下:除了以下西醫的方法,還有自然療法,排毒和提升免疫力的方法,改變身體的酸性體質,令身體自身的變異細胞自動枯死和排走!
預防和治療結合的自然療法:
有興趣瞭解的朋友,可以聯係我:
子宮肌瘤是什麽?
子宮肌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幾乎 30% 以上的婦女在一生中會患有子宮肌瘤。它是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婦科腫瘤,好發年齡 35~45 歲之間。以解剖位置可分為三種:
- 子宮漿膜下肌瘤:可向子宮外的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因空間較大,故可長得比較大。
- 子宮肌層間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
- 子宮黏膜下肌瘤:由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故也是最容易造成月經期的大量出血的一種肌瘤。
子宮肌瘤的導因
- 子宮肌瘤的產生原因尚不甚清楚,推測與荷爾蒙有關;如:懷孕時肌瘤變大,而停經後肌瘤逐漸萎縮變小。
子宮肌瘤的主要症狀
- 經痛或慢性骨盆腔疼痛。
- 月經過多:經血量多、有血塊,經血過長甚至造成貧血。
- 壓迫症狀:如壓迫膀胱會造成膀胱功能障礙(排尿次數增加、壓力性尿失禁)、如壓迫直腸則會造排便困難。
- 有時成為腹部腫瘤,大到如懷孕 4 ~ 5 個月而不自覺。
- 懷孕合併症:懷孕時,肌瘤往往會快速長大,造成疼痛或其他合併症,如:胎位不正、難產或產後出血。
子宮肌瘤的診斷
- 婦科內診
- 腹部或陰道式超音波
- 子宮鏡檢查
傳統治療方法
- 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一般只要觀察即可。藥物雖有時亦可收一時之效,但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
需要手術治療的情況
- 臨床上有經痛、經血過多且已造成貧血時。
- 肌瘤長大到發生膀胱大腸之壓迫症狀。
- 肌瘤大小超過懷孕 12 週時的大小。
- 肌瘤本身生長太快太大。
- 有根蒂或漿膜下層肌瘤有扭轉的可能。
- 間質或黏膜下層肌瘤壓迫輸卵管的近端,導致阻塞而不孕者。
可考慮追蹤的情況
- 肌瘤不大、症狀不嚴重。
- 懷孕中的婦女。
- 更年期或已停經的婦女可以定期追蹤。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
- 肌瘤切除術:生育年齡且想保留生育能力的婦女可行肌瘤切除術,此手術僅將子宮壁上肌瘤切除,但仍需定期追蹤肌瘤是否有復發。
- 全子宮切除術:不想再生育的婦女,為防止肌瘤復發,切除子宮是治療上的好方法。可分為腹式、陰道式、腹腔鏡式全子宮切除。
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5358
uterine myoma,uterine leiomyoma,uterine fibroid
- 海芙治療。
參考資料
- Jonathan S. Berek. (2020). Berck & Novak's Gynecology (16th ed). Wolters Kluwe
子宮肌瘤 Uterine myoma | |
---|---|
同義詞 | Uterine leiomyoma, uterine fibroid, myoma, fibromyoma, fibroleiomyoma |
在腹腔內視鏡手術過程中觀察到的子宮肌瘤 | |
症狀 | 經痛或月經出血量大[1] |
併發症 | 不孕[1] |
常見始發於 | 可生育期的中段以後[1] |
肇因 | 未知[1] |
風險因子 | 家庭病史、肥胖症、攝取紅肉[1] |
診斷方法 | 骨盆檢查、醫學影像[1] |
相似疾病或共病 | 平滑肌肉瘤、妊娠、卵巢囊腫、卵巢癌[2] |
治療 | 藥物、手術、子宮動脈栓塞[1] |
藥物 | 布洛芬, 對乙醯氨基酚 (acetaminophen)、鐵元素補充、 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1] |
預後 | 更年期後可改善[1] |
盛行率 | ~50% 的50歲前女性[1]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婦科學 |
ICD-9-CM | 218、218.9 |
OMIM | 150699 |
DiseasesDB | 4806 |
MedlinePlus | 000914 |
eMedicine | 405676 |
Patient UK | 子宮肌瘤 Uterine myoma |
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uterine leiomyoma,uterine fibroid)是發生於子宮的平滑肌瘤。若腫瘤生長在肌壁內稱肌壁間肌瘤,向子宮腔內生長稱黏膜下肌瘤,向子宮漿膜表面生長稱漿膜下肌瘤。大多數得到此疾病的婦女沒有症狀,少數婦女會有經痛或經血過多的情形。如果子宮肌瘤壓迫到膀胱,則有可能會發生頻尿症;其他症狀還包括性交疼痛或下背痛,且病患可能會出現一至多種症狀。有時子宮肌瘤可能會導致不易懷孕,但這不常見[1]。
子宮肌瘤的確實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然而若家族中有子宮肌瘤病史,罹患機率也比較高,部份原因可能和荷爾蒙比例有關。 子宮肌瘤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症與攝食太多紅肉。檢查可以透過骨盆檢查或醫學影像來進行[1]。
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一般是不需治療的。若有輕微症狀,可以用布洛芬或乙醯胺酚治療,若月經過多需補充鐵質。性腺激素釋放素抑制劑之類的藥物可能可以使肌瘤縮小,但價格昂貴且有副作用。若有較明顯的症狀,手術切除肌瘤甚至切除子宮會有幫助,可用傳統剖腹術式或腹腔鏡微創術式;也可以用子宮動脈栓塞術[1]、經皮微波射頻消融治療,或是高強度聚焦技術(也稱海扶刀消融治療,HIFU)[3]進行治療。子宮平滑肌肉瘤是子宮肌瘤的癌症版本,但是非常少見,它們不像是由良性的子宮肌瘤轉變而來[1]。
約20%至80%的女性在50歲以前得過子宮肌瘤[1]。在2013年估計有1.71億的女性得到子宮肌瘤[4]。一般會在生育年齡的中期或末期出現,在停經後其尺寸會縮小[1]。在美國,子宮肌瘤是子宮切除術的常見原因之一[5]。
刮宮是什麽?
https://kknews.cc/zh-tw/health/p4gnnv2.html
http://cht.a-hospital.com/w/%E5%88%AE%E5%AE%AB
刮宮(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of uterine,D&C),刮取子宮內膜或宮腔內容物的手術,是婦產科常用的小手術,也是人工流產方式之一,操作簡單,一般不需麻醉。分兩類:診斷性刮宮和治療性刮宮。前者簡稱診刮,指刮取子宮內膜或宮腔內容物送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後者是將子宮內膜或宮腔內容物全部刮淨,達到止血或其他治療的目的。但有時診刮也兼有治療的意義,如功能性子宮出血時,作刮宮既可明確診斷又可止血,兼有治療的目的。
診斷性刮宮又有一般性診刮和分段診刮之別。僅刮取宮腔內組織送病理檢查是一般性診刮。適用於:①月經失調,如功能性子宮出血或閉經,需了解子宮內膜的變化及其對性激素的反應等。②了解不孕患者有無排卵功能。③疑有子宮內膜結核者。分段診刮指操作時先刮頸管再刮宮腔,將颳得的組織分別裝瓶送病理檢查。適用於證實或排除子宮內膜癌、頸管癌或其他子宮惡性病變,並了解癌灶的範圍時。
治療性刮宮有吸刮及鉗刮之分。吸刮是用負壓吸管吸出宮腔內容物,鉗刮是用卵圓鉗鉗取宮腔內容物。但無論是行吸刮或鉗刮,最後均需用宮腔刮匙再順序刮宮腔1~2圈,以保證內容物的除淨。治療性刮宮的適應症如下:①妊娠3個月以內要求終止者或因慢性疾病不宜繼續妊娠者可作吸刮宮,妊娠3個月以上要求終止者宜作鉗刮宮,引產後需要時可作鉗刮術以清除宮腔內容物。②不完全流產、難免流產、過期流產、胎盤滯留、葡萄胎等需排空宮腔者。禁忌症為急性生殖道炎和盆腔炎、滴蟲性或黴菌性陰道炎等或合併嚴重內科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刮宮時需注意下列各點:①為判斷有無排卵應在月經前數天或來潮12小時內作診刮,為除外惡變則任何時期均可進行。②治療性刮宮時既要刮淨宮腔內容物,但又不宜颳得過度以免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導致閉經或宮腔粘連等。③刮宮時手術者動作須輕巧,不宜用暴力,也應順著子宮的方向,否則會引起子宮穿孔等嚴重併發症。④負壓吸宮時,負壓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子宮異常收縮,導致吸宮不全。⑤吸引管進出宮腔時不應帶負壓,否則會損傷宮頸管及子宮內膜以致造成宮頸宮腔粘連。⑥人
https://health.wenewstw.com/articles/47de54a8a8ba4c6595a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