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 對很多人來說,也許不知是什麼,這故事:
年關,與自己和解 - 原來是一個走出原生家庭深淵的自我療愈
感人!震撼!
愛和包容,寬恕原諒,原來是來解救自己!找到自己内在的家!找到身边的爱!家庭的爱!亲人的爱!
Her story will be inspiring me to continue forgiveness in my life and my therapeutic work
Gratitude and forgiveness, ultimately to free ourselves and others
This writer caught my attention for a while, she gets very profound ideas, from country issues to self, and she found, all problems are related to own , even country pollution...
【明報文章】最近見面打招呼,遇到非京籍人士,總是會在聊天中多問一句,「您回家過年嗎,幾時回?」多數情况之下,都會得到一個帶有溫度的歸期。不論在大城市度過了幾年光景,也不管生命中承擔了多少身分,在這個社會裏扮演怎樣的角色,回到家鄉,都會變回記憶中在父母、親戚面前那個小小的自己。
家附近的傳統小吃店,有我鍾愛的味道,如今身在北京,更是分外想念。有時會在裏面碰到一對鄰居老夫妻,看見他們點一碗濃油赤醬的豬肝麵,湯頭豐厚。我每次都會點上一大碗咖喱牛肉粉絲湯,一屜小籠。老先生總是會推推眼鏡,用寧波口音的上海話和我說:「小妹妹,胃口不小哦。」吃完後,我通常還會打包一両油煎菜肉餛飩回去,作第二天的早飯。打包的老阿姨認得我,總是熱情地要多給我一兩個餛飩,帶回家吃。
那一刻,因為熟悉的味道,因為舊人舊店……好像一切沒有改變。到家了,關上門,一些平時不得不去適應的規矩都可以暫時扔在腦後,而一些儀式感的內容會在那一刻放大。
回家,被放大的儀式感
華人是講求儀式感的民族,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年中人與自然之間二十四場莊重的儀式,除了是對時間節奏的一種尊重,也是在探討如何與規律相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聯。有的是勞作中的沉吟,比如「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有的則佈滿了熱鬧的煙火氣息,比如農曆年。而過年回家—— 正是讓這樣一種儀式感得到某種程度上的渲染。
一年的盡頭,只是想找個地方休息一陣子,跟自己或是跟知曉你過往卻不清楚你現狀的人聊聊天。他們不會問你下一個項目需要多少時間完成、預算幾錢,他們中的多數只會用一種試圖理解的眼神,望着你。那一瞬間,你彷彿被包容。並不是因為眼前人,而是漸漸接納一件事:你的努力並沒能讓自己戰勝一切,你依然是渺小的、孤獨的,你內心藏着的隱秘自我會被召喚出來。
小時候我對很多事情無法理解,對一些家庭裏的人際關係都會抗拒處理。長大後,當我真正置身於其間,卻覺得這一切都沒有記憶中的那麽糟糕。完美的關係從不存在,存在的是 ——在不完美中,懂得欣賞、懂得原諒、懂得同自我和解。
2012年父親抑鬱症自殺離世。我穿著孝服,在姑姑為我撐起的黑傘下,捧着骨灰盒一路走向靈堂。那條路很長很長,長過我生命中任何一條走過的路,因此我走了很久很久。之後的好幾個月裏,我身處在人流中,卻感到自己被麻木地裹挾着,望不見前路。我記得,那年春節的一個深夜,我從外面和親戚吃完團圓飯回到家,在被窩裏哭了幾個小時。想到父親的臉是如此熟悉而陌生,因為童年家庭的變故,我和父親之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疏離的狀態。
與父親的最後一餐
我想起18歲時和父親吃過的一頓午餐,也是我們之間最後的一頓飯。席間,父親端來一小碗白果,他拿白砂糖拌過的白果、剛從鍋裏盛起的白果,還帶着熱度,白砂糖迅速地被熱氣融化,很快不見了蹤影。我舀一顆送到嘴裏,綿綿的甜,但不能完全蓋住白果的苦味。父親住的地方,還是我們以前的家。家具仍然是10多年前的,只是油漆斑駁;地板仍是暗紅色,只是添了許多無法彌補的裂縫;昏黃的落地窗簾迎風飄着,只是已被香煙熏染得改變了本色。
回憶起來,就像是一部默片,沒有對白,只有影像,每一幀畫面都放慢了節奏,是無限被拉長的一頓午餐。身在其中的我,卻真想一輩子逗留在那些長鏡頭裏,被隱秘的親情,包裹成金黃的白果,拌着糖,嚼起來富有歲月的韌勁和甜味。我猜測,父親走的時候應是寂寞又決絕的。我當然替自己難過,可是又真心替他感到解脫,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能夠比在這裏過得自由、快樂。父親與我,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在一切無力改變的時候,作為與他有血脈連結的女兒,能夠給他一份最後的尊重和理解。我想,這也是他所期許的。那個春節,在那個深夜的被窩裏,我把和父親之間從小到大的記憶都掏出來仔仔細細想了一遍。有過不去的時刻,但大部分都是鑲着金邊的快樂光陰。我在心底,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春節是什麼?是鞭炮、壓歲錢、張燈結綵、團圓飯,是無與倫比的熱鬧。從形式上而言,大城市的年味都在愈來愈淡,我問身邊北京的朋友,過年有什麼特別之處?他們自嘲着對我說,你知道的,二十四節氣裏有一大半,
差序格局的連結
但歸到內在,當年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的「差序格局」依然適用。中國鄉土社會遵循的道德體系是儒家孔子的「推己及人」,這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道德體系,社會範圍變成了一根根的私人聯繫,每個人與自己的關係決定着不同的道德對待,這一道德體系和西方是有差別的,缺乏團體道德。換句話說就是道德標準缺乏普遍性,所以謂之差序格局。
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把中國稱作是一個人情社會,從每一個家庭的內部而言,是一個個愛恨糾葛、濃得無法消解的親情故事。更是給與、接納、重建的生命歷程,通過錯綜的家庭關係,我們像洋葱般一層層地扒開來觀察個人社會關係的起點。
現代人都是候鳥的生活。年少離家另闢出自己的生活世界,然後在每一年的盡頭返家歸巢。好處是可以跳開一些束縛和繁冗,來探究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甚至能站在一種類旁觀者的角度,盡力給予最大的寬容和接納。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年關)
作者簡介:曾於嚴肅媒體、外資銀行任職,現定居北京。相信節制是一種美。
[文.簡漾/編輯.袁兆昌、彭月/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