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9, 2015

Still Alice- inspiring to live in the moment

《永遠的愛麗絲》

 Movie Review  

 8-2-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XrZ5iiR0o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電影 “Still Alice”,  《永遠的愛麗絲〉》, 喚醒世界對身邊患有Alzheimer's disease,腦退化症朋友,家人的關注。 也展示了人性最真實,最美麗的一面,面對不可預測的困境!

主角Alice,  患有遺傳的早發性腦退化症,剛剛過了五十歲生日。事業正處于高峰,卻發現自己有時不知自己身處何方,上課不記得自己下句要講什麽,有時不記得最簡單的單字,慢慢,連自己的名字,生日也忘記了,最後自己是誰也忘掉…
電影裏, Julianne Moore has done a wonderful job. 一方面ALICE 內心世界很痛苦,但外表仍表現溫柔,和諧和堅毅。眼睛凝視一點,似是看見了什麼,但是乎什麼也看不見,看是在想著什麼,但卻想不起來。腦海空空的,看似沒有情感,其實欲哭無淚。

Julianne帶著觀衆,和主角Alice一起,一點一點,細膩的去經曆,去體驗這個身體退化過程,感受她內心的掙紮、焦慮、不安、無奈,感受給家人帶來的沖擊,變化,感受她因爲病情的反複無常,所帶來的的性情變化,有時脆弱,有時堅強,而最令人感動的是Alice家人無條件的愛,支持, 還有Alice那種面對疾病,保持心境和諧,溫柔,堅毅的態度- Gracefulness, toughness and warmth, softness...
The movie inspires people to learn to accept aging and diseases, to love ourselves, and family, old generation.

What I like it mostly is the family attitude, support and love towards Mama's awful deterioration , their caring, understanding, graceful , toughness manner, and Alice's touching speech.

看完“Still Alice”, 我對這個電影的中英文名字有了較爲清晰的理解。名字背後的真正意義:

A beautiful, smart Alice!  Whatever she becomes at last. 




人生是充滿矛盾的,而矛盾促進成長:

電影中的“爸爸”好像不斷在提醒我們,在家人心中,媽媽 Alice 不等於她的疾病,Alice仍然是我們美麗的ALICE。同樣,當我們或別人有情緒,提醒自己,我們,別人,都不等於情緒,目的是要看事物的本質,要看情緒背後的動機,看的更深,更廣,而不被情緒、表面上混亂的局面所控制,失控。

只有平靜才出智慧;大愛,就可以由心而發,不將自己打入受害者的地獄。要成爲情緒的主人。

電影和原著中一些感人的對話:

“You're so beautiful," said Alice. "I'm afraid of looking at you and not knowing who you are."

"I think that even if you don't know who I am someday, you'll still know that I love you."


"What if I see you, and I don't know that you're my daughter, and I don't know that you love me?"


"Then, I'll tell you that I do, and you'll believe me.” 


 
Lisa Genova, Still Alice

“... just because [butterflies'] lives were short didn't mean they were tragic... See, they have a beautiful life.” 

 
Lisa Genova, Still Alice


電影的高潮是ALICE 的演講: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and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Some tomorrow soon, I'll forget that I stood before you and gave this speech. But just because I'll forget it some tomorrow doesn't mean that I didn't live every second of it today. I will forget toda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today didn't matter.”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So, just live in the moment.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生命短暫,也可以很美麗,就像是蝴蝶,不是悲哀。


問題出現了,不逃避,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挑戰,接受生命中不可控制的事情, 總是要學會放下的,過去的光輝和幸福,仍然屬于自己,不因爲身體變化被抹殺;但抱著過去的光輝不放手,继而折磨今天的自己,影響今天的情绪和幸福。

“I used to know how the mind handled language, and I could communicate what I knew. I used to be someone who knew a lot. No one asks for my opinion or advice anymore. I miss that. I used to be curious and independent and confident. I miss being sure of things. There's no peace in being unsure of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I miss doing everything easily. I miss being a part of what's happening. I miss feeling wanted. I miss my life and my family. I loved my life and family.” 
― Lisa GenovaStill Alice

不論昨天擁有什麽,今天失去了什麽,都可以是一種Imagination。最重要是此刻  - 活在當下。

電影讓大眾對腦退化症有清晰的了解:

早期腦退化症, 從外表看,和正常人一樣,但它就像是白蟻侵食木屋,記憶,一片一片被吞噬,最後失去所有認知力,照顧自己的能力,令人傷感。

電影不僅喚醒我對這個病的理解,也提醒我们預防的重要性。早睡早起,給大腦足夠的休息,營養和心靈上的修養,平衡,放松和寄托。 

"在全球,每4秒便有1個新確診的認知障礙症患者1。在香港,每1070歲以上的長者,有1名患上認知障礙症,至於85歲以上的長者,每3名便有1名患上此症3。隨著人口持續老化,本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量將不斷飆升。2009年全港有103,433名患者,將倍增至2039年的332,688名。認知障礙症已成爲是21世紀的健康危機。"


Alice 面對的是所有人最終都要面對的,即使沒有早發性腦退化病,身體機能衰退,腦袋不靈光是遲早的事,只是下降坡度沒Alice的快,最後如果我們老而不死,也會像老人院裡那些連自己身處何方也不自知的老人一樣。
愛麗絲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靈魂離開我們的身體飄到臭氧層會得到修補,最後把一生都忘掉,剩下的只有愛。
https://thehousenewsbloggers.net/2015/03/18/%E5%81%9A%E4%B8%8D%E4%BA%86%E3%80%8A%E9%A3%9B%E9%B3%A5%E4%BF%A0%E3%80%8B%EF%BC%8C%E5%8F%AA%E8%83%BD%E5%AD%B8%E5%81%9A%E3%80%8A%E6%B0%B8%E9%81%A0%E7%9A%84%E6%84%9B%E9%BA%97%E7%B5%B2%E3%80%8B%EF%BC%8F/


腦退化症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

  • 心血管疾病
  • 不良生活習慣
  • 抑鬱症
  • 肥胖或過瘦

認知障礙症病


如何预防:



http://www.yimho.com/20

REFENECE:
Julianne Moore added another gong to her collection of prestigious awards last night have beat Felicity Jones, Amy Adams, Reese Witherspoon and Rosamund Pike to the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BAFTA.
The flame-haired starlet was applauded for her heart-wrenching portrayal of a woman with early-onset dementia in the film Still Alice.

The 54-year-old actress has already won 17 awards for her performance and has also been nominated for an Oscar.
Based on a book of the same title, Still Alice tells the story of Alice Howland, a professo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ho develops a rare form of 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 at the age of 50.

The film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sease which, in Alice’s case, has a genetic cause and carries the risk of being passed down to her children.

++++++++++++++++++++++++++++++++++++++++++++++++++++++++++++


Still Alice- inspiring to live in the moment


《永遠的愛麗絲》 8-2-2015


 Movie Review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5/02/still-alice-not-just-movie.html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02/still-alice.html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電影 “Still Alice”,  《永遠的愛麗絲〉》, 喚醒世界對身邊患有Alzheimer's disease,腦退化症朋友,家人的關注。 也展示了人性最真實,最美麗的一面,面對不可預測的困境!

主角Alice,  患有遺傳的早發性腦退化症,剛剛過了五十歲生日。事業正處于高峰,卻發現自己有時不知自己身處何方,上課不記得自己下句要講什麽,有時不記得最簡單的單字,慢慢,連自己的名字,生日也忘記了,最後自己是誰也忘掉…
電影裏, Julianne Moore has done a wonderful job. 一方面ALICE 內心世界很痛苦,但外表仍表現溫柔,和諧和堅毅。眼睛凝視一點,似是看見了什麼,但是乎什麼也看不見,看是在想著什麼,但卻想不起來。腦海空空的,看似沒有情感,其實欲哭無淚。

Julianne帶著觀衆,和主角Alice一起,一點一點,細膩的去經曆,去體驗這個身體退化過程,感受她內心的掙紮、焦慮、不安、無奈,感受給家人帶來的沖擊,變化,感受她因爲病情的反複無常,所帶來的的性情變化,有時脆弱,有時堅強,而最令人感動的是Alice家人無條件的愛,支持, 還有Alice那種面對疾病,保持心境和諧,溫柔,堅毅的態度- Gracefulness, toughness and warmth, softness...
The movie inspires people to learn to accept aging and diseases, to love ourselves, and family, old generation.

What I like it mostly is the family attitude, support and love towards Mama's awful deterioration , their caring, understanding, graceful , toughness manner, and Alice's touching speech.

看完“Still Alice”, 我對這個電影的中英文名字有了較爲清晰的理解。名字背後的真正意義:

A beautiful, smart Alice!  Whatever she becomes at last. 





人生是充滿矛盾的,而矛盾促進成長:

電影中的“爸爸”好像不斷在提醒我們,在家人心中,媽媽 Alice 不等於她的疾病,Alice仍然是我們美麗的ALICE。同樣,當我們或別人有情緒,提醒自己,我們,別人,都不等於情緒,目的是要看事物的本質,要看情緒背後的動機,看的更深,更廣,而不被情緒、表面上混亂的局面所控制,失控。

只有平靜才出智慧;大愛,就可以由心而發,不將自己打入受害者的地獄。要成爲情緒的主人。

電影和原著中一些感人的對話:

“You're so beautiful," said Alice. "I'm afraid of looking at you and not knowing who you are."

"I think that even if you don't know who I am someday, you'll still know that I love you."


"What if I see you, and I don't know that you're my daughter, and I don't know that you love me?"


"Then, I'll tell you that I do, and you'll believe me.” 


 
Lisa Genova, Still Alice

“... just because [butterflies'] lives were short didn't mean they were tragic... See, they have a beautiful life.” 

 
Lisa Genova, Still Alice


電影的高潮是ALICE 的演講: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and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Some tomorrow soon, I'll forget that I stood before you and gave this speech. But just because I'll forget it some tomorrow doesn't mean that I didn't live every second of it today. I will forget toda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today didn't matter.” 


“My yesterdays are disappearing, my tomorrows are uncertain, so what do I live for? I live for each day. I live in the moment.” 
So, just live in the moment.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生命短暫,也可以很美麗,就像是蝴蝶,不是悲哀。


問題出現了,不逃避,接受生命中的一切挑戰,接受生命中不可控制的事情, 總是要學會放下的,過去的光輝和幸福,仍然屬于自己,不因爲身體變化被抹殺;但抱著過去的光輝不放手,继而折磨今天的自己,影響今天的情绪和幸福。

“I used to know how the mind handled language, and I could communicate what I knew. I used to be someone who knew a lot. No one asks for my opinion or advice anymore. I miss that. I used to be curious and independent and confident. I miss being sure of things. There's no peace in being unsure of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I miss doing everything easily. I miss being a part of what's happening. I miss feeling wanted. I miss my life and my family. I loved my life and family.” 
― Lisa GenovaStill Alice


不論昨天擁有什麽,今天失去了什麽,都可以是一種Imagination。最重要是此刻  - 活在當下。

電影讓大眾對腦退化症有清晰的了解:
早期腦退化症從外表看,和正常人一樣,但它就像是白蟻侵食木屋,記憶,一片一片被吞噬,最後失去所有認知力,照顧自己的能力,令人傷感。

電影不僅喚醒我對這個病的理解,也提醒我们預防的重要性。早睡早起,給大腦足夠的休息,營養和心靈上的修養,平衡,放松和寄托。 

"在全球,每4秒便有1個新確診的認知障礙症患者1。在香港,每1070歲以上的長者,有1名患上認知障礙症,至於85歲以上的長者,每3名便有1名患上此症3。隨著人口持續老化,本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量將不斷飆升。2009年全港有103,433名患者,將倍增至2039年的332,688名。認知障礙症已成爲是21世紀的健康危機。"

Alice 面對的是所有人最終都要面對的,即使沒有早發性腦退化病,身體機能衰退,腦袋不靈光是遲早的事,只是下降坡度沒Alice的快,最後如果我們老而不死,也會像老人院裡那些連自己身處何方也不自知的老人一樣。

愛麗絲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靈魂離開我們的身體飄到臭氧層會得到修補,最後把一生都忘掉,剩下的只有愛。
https://thehousenewsbloggers.net/2015/03/18/%E5%81%9A%E4%B8%8D%E4%BA%86%E3%80%8A%E9%A3%9B%E9%B3%A5%E4%BF%A0%E3%80%8B%EF%BC%8C%E5%8F%AA%E8%83%BD%E5%AD%B8%E5%81%9A%E3%80%8A%E6%B0%B8%E9%81%A0%E7%9A%84%E6%84%9B%E9%BA%97%E7%B5%B2%E3%80%8B%EF%BC%8F/

Wednesday, February 4, 2015

TRANSFORMATION WORKSHOP REVIEW

今天在身心靈健康同行者成長平台的工作坊,自己珍貴的物品分享只有30多分钟,但已经将素未谋面的人,心心连在一起                                                   
感恩認識新的朋友,我們不約而同,對身心靈教育都很有感同身受,大家分享成長經歷和夢想,產生極大的共鳴 ,感覺是我們很有connection。雖然只認識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合作的 presentation, 相信很有感染力,just amazing! 
每個人生命中珍貴的物件,人物和故事,背后都包含著極為重要,可以牽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產生共鳴的東西,也許,那可能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大家都有的部分。

最后大家一致認為,一本從小學2年級開始一直到今天的日記,  象征著每個人成長的經歷和故事。每個人每天都在用行動寫自己的生命日記,當中,有苦有樂,有迷失,有跌倒,有進步,有難忘和令人振奮,激勵人心的故事......

還有我們睡眠中的思想 - 那就是我們的夢 - 一直不離不棄的陪伴我們, 那些創意無限,天馬行空,稀奇古怪,或浪漫天真的故事, 埋藏的深層的渴望和夢想. Our dreams are our best motivation and inspiration. That is the power of dreams. 

短短30幾分鐘,我們分享了如何和孩子相處,孩子成為我們成長的第二次契機.Kim 說的好,從孩子的反應,看到真正的自己.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如何學習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Cynthia回憶關於朋友Helen的故事 , 我們都為之驚訝。Helen 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理想,沖出世俗和傳統觀念,放棄讀醫科,作自己喜歡做的事 - 種田去。從中我們感受到现今讓孩子做他們的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興趣,夢想,主動學習的逼切性。真為Cynthia 的  coaching和Piano teaching   的結合感到高興。

Maggie 真的不簡單,走出DEPRESSION,走出家暴的陰影,蛻變成今天的事業女性,勇於分享自己的故事,以生命影響生命。Maggie, 你的笑容是那麼的美麗,根本看不出你有那麼沉重的過去!從你的故事,我們感到,愛自己,勇敢面對,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是多麼重要。為了下一代,我們要做的好榜樣。

Cynthia引用樊高的話,   可以代表大家的心聲:"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   當人有夢想,就有動力。發夢,利用夢境,產生visualization, 夢想就可以變成信念,成為行動。

          我也分享了我的日記 如何跟著我成長,其中不少是夢想和如何從解夢得到人生的啟發和轉化,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憂鬱;後來用Blog,更記錄不少成長課程和從中的學習,發現產生更大的分享價值和感染力。
感謝莫昭如老師和容曾莘薇 (GRACE)老師 - 再次感受到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以很touching. 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Grace的分享 (生命中的蛻變 - 向成長路上的典範致敬!分享生命中蛻變的故事),我深深感到做父母的責任。學習接受生命中的困境,戰勝逆境的能力,學習寬恕原諒,是從父母開始的。

Grace分享她生命中的蛻變,講如何包容,寬恕別人,從而放下包袱,MOVE 
FORWARD。 
我明白到,原來真正有self-esteemed的人,不是自大,而是謙卑,懂得檢討自己,修正錯誤的人,才是對自己的真正尊重,也才能有氣量包容,原諒別人,尊重別人。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有放手的能力,找回自己的童真,學習放手,活得更自在。
 In the workshop, a classmate asked how to forgive people,how to get rid of anger with people who may have hurt us, Grace mentioned Self Esteem management kits. 

I think, forgiveness is more about our own benefit, happiness, responsible for ourselves.…and move forw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SWGBtR3mc&feature=youtu.be

i am listening to the book , learning how to love self truly, a life long journey, not easy, but feeling more happy inside out.

   1-2-2015     







Reference:
2月1日活動當天, 参加了两个工作坊:
莫昭如先生帶領我们透過自己珍貴的物品分享自己的故事。 容曾莘薇女士分享自己的經歷,生命中的蛻變,向成長路上的典範致敬!

活動詳情:
[體驗課] 莫昭如先生 - 演/變工作坊
演/變Transformance 包含了 transformation(改變)與performance(演出),工作坊讓參加者透過一些珍貴的物件分享自己的真實故事,學習聆聽,並且體驗民主。

[分享課] 容曾莘薇 - 生命中的蛻變 - 向成長路上的典範致敬!分享生命中蛻變的故事。



香港身心靈健康同行者成長平台(身心靈平台)簡介                                                                                                                

理念:成立「身心靈平台」,目的是鼓勵香港的身心靈工作者,一起放下自我,匯聚力量,清淨無私貢獻社會。「身心靈平台」堅守謙卑貢獻、集體承擔的大愛精神;所以,我們沒有創辦人或主席,不標榜個人主義、不突出任何門派、絕無個人私利。我們一起貢獻、一起承擔,齊心推動「清淨貢獻、資源共享」的大愛精神,讓香港社會的身心靈文化更加健康,讓整個身心靈行業更加團結,攜手貢獻香港。「身心靈平台」的長遠目標,是凝聚清淨無私貢獻的身心靈工作者,踏實推動全港身心靈運動,讓社會每個人都受惠。

缘起:近年,不同類型的身心靈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大抵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衝擊,香港人愈来愈關心並追求身心靈健康。同時,香港數以百計不同背景的身心靈導師,質素参差,而且很多都自力奮鬥,未有充分發揮眾志成城的協同效益。因此,幾位香港身心靈工作者連結起來,成立身心靈平台目標是放下小我、發揮大愛、資源共享,讓更多生命受惠,攜手創造最大社會效益。透過這個開放平台,資深導師會分享自身的經驗,讓追求身心靈健康的朋友一起攜手成長,也可以進一步提升整個行業的專業質素。幾位發起人都是資深的身心靈工作者,多年來推廣身心靈工作,用心為社會作出建樹,廣結善缘。

目標:

  1. 資源共享、創造多贏:讓不同的身心靈中心分享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提升社會正向感染力。
  2. 薪火相傳、培育人才:資深導師分享經驗,讓大家一起學習,從而壯大香港身心靈社群力量。
  3. 攜手結盟、團結力量:凝聚不同門派的身心靈人才,讓更多生命受惠,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



顧問

陳麗雲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發起人:

莫昭如:資深社區劇場工作者,從事劇場教育和社運近40年,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創辦人。

周兆祥:大學教授,綠色力量」、「流動生命」、「綠田園有機農」及「綠野林」創辦人。

容曾莘薇:青草地全人發展中心創辦人,資深心理輔導導師和臨床督,精沙維雅臨床督導的學者。

黃茵:資深輔導員及企業培訓師,姻美輔導中心(ICC)創辦人。
周華山:前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講師,自在社慈善團體創辦人。



录音 An Event with Jack Ma -馬雲與青年有約:從夢想到成功創業

感恩同学传来马云演讲录音:

http://sosovideo.com/live/?id=83
2-2-2015

昨日(2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港币10亿元的「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今日马云就乘热打铁,在香港举办青年讲座 “马云与青年有约,从梦想到成功创业”。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关注的两个核心词:创业,青年。今晚,中精财富在现场进行直播,为您带来第一时间的讲座内容。 讲座以董建华先生的发言开始,董先生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有自己的孟县过,我最想见到的是,大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建和谐的社会,建立创新创业的社会,为年轻人带来创新创造创业的机会,给年青人成长的空间。 马云在讲座中主要表示以下观点。 观点一:现在的成功超出了我以前的想象。面对失败,我们要不断的去坚持思考,学习别人失败的经验,所以我们现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实我现在很害怕,以前在别人眼中我们什么都不行,其实我们比他们想的好,但现在别人都觉得我们很厉害,其实我们没那么厉害。所以,我们没有别人想的好,也没有别人想的差! 观点二:成功背后必然伴随身心的巨大创伤。创业过程中代价太大,如果重新来一遍,我宁愿不要现在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同事的矛盾,是资金的短缺,是无数的麻烦。成功都是短暂的,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错误是无数的。一般人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背后的付出。所有创业者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走到最后。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生理心理经历了巨大的创伤而过来的。 观点三:机会是均等的。我刚毕业时,被三十多家企业拒绝。别人眼中,李嘉诚,巴菲特,比尔盖茨都很厉害,我跟他们接触下来,其实都差不多。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不去跟最强的人比,而是和身边的人去比较。这几年,我很荣幸的认识那些名人,发现他们身上可贵的特质:1.他们很乐观,相信未来比今天好。2,检查自己,改变自己。真正成功的人必定时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别人。改变世界的事情,留给总统和总理去做;改变自己,留给自己去做。3,少抱怨。机会在哪里?机会在抱怨中。 成功很少抱怨,成功者在一定程度是为同伴去抱怨,而不是为自己抱怨。4.坚持。创业到现在,我们有一万次想过放弃。坚持就是碰到大麻烦的时候去睡一觉,脑袋是给自己思考的,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想多两分钟。 观点四:香港的机会和大陆的机会一样多,全世界的问题都一样多,机会一样多。前段时间说的,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风过去了,猪都摔死了。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麻烦,最终还是要自己解决。成功的诀窍书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理想变成现实,和你的队友一直站到最后,去解决问题,是去改变自己。如果你真的想创业,行动起来!太多年青人都是只想不做,而没有立刻行动起来。95%的创业死掉的你听都没听过,只有1%的是成功的,这些成功的企业必然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团队。

Tuesday, February 3, 2015

An Event with Jack Ma -馬雲與青年有約:從夢想到成功創業




I am so grateful for my Alibaba friend's sending her note to me so promptly. And another note from my friend's friend.

The talk is really "down to earth", inspiring. What I got from 馬雲 talk:

Never complaint, 
Be humble always,
Pursue dreams with endurance and persistence.
Think for people's benefits first and provide quality services,
Make your dream as everyone's dreams,
Build a platform to help others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Change self, the world changes with you.
Notes from friends:

馬雲先生的話 1.分清夢想,理想,幻想的區別 - 理想是一群人的事情 2.與其借鑒別人怎麼成功,不如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 3.調整心態很重要,別人說你好其實你沒那麼好,別人說你差其實你沒那麼差。 4.智慧情商高的人都是倒霉過吃過苦的人,要看到成功背後的艱苦 5.機會是均等的,不需要跟比爾蓋茨李嘉誠比,只要跟隔壁的老王小張比,總有新領域和屬於自己的成功 6.樂觀相信明天比今天好(就像人類社會的進步),檢查自己不抱怨別人,改變自己比改變别人更重要-別人的抱怨就是自己的機會。 7. 堅持,人的思想也許24小時就改變了,睡個覺也許想法就不同了 8. 吶喊沒有用,真正行動做事才靠譜。不要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9. 工業革命釋放了人的體能都用了兩百面,現在IT創新革命釋放人的腦能才剛開始,機會还多着呢! 10. 十年後最稀缺的不是石油,而是數據。IT時代轉去DT(Data)時代最大的差異不是技術,而是思維,從利己到利他主義。要以公益的心態做企業,而不是以商業的心態做慈善。 11. 未來的世界是C2B, 個性化越來越強 12. 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缺這缺那的,否則就不會有這個idea了 13. 做企業最重要的關係是與客戶的關係,不需要擔心太多與政府的關係 14. 香港政府3億青年發展基金和這次馬雲捐出的10億港幣只是symbol, 一個企業如果要靠政府基金支持下去也活不久 15. 用人要宜,宜人要用。其實中國最好的團隊是西遊記團隊,唐僧作為領袖無論何時都不言退,孫悟空能力強,豬八戒帶來歡樂,沙和尚腳踏實地每天工作8小時! 16. 我用望遠鏡找不到對手,但我為什麼要找對手,四周都是我的榜樣

馬雲與青年有約 幻想:不設實際,沒有行動,總是別人不對 理想:一群人在一起,用實際行動,一點一滴的把夢想一步一步的變成事實 多思想別人怎麼失敗,別專注人家怎麼成功 發現成功的商家朋友都是(Bill Gate, 巴菲特,李嘉誠 ……): 很樂觀的看未來 從來不抱怨,只檢視自己 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成功的人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 機會很公平的,只是你有沒有看到 如果你真的想創業,行動起來! 太多年輕人是"晚上思想千條路,早上起床走原路!" 要有和你有一樣想法的同伴,而這群人願意跟你一起把這想法實行出來 Data Technology DT 時代: 透明 負責任 立他性 - 幫助別人成功 95% 技術是只活在實驗室裡 過去是 B2C, 未來是 C2B B2C: 生意越做越大,但利潤越來越少 C2B: 個性化,難度,訂單會微小化,但有利潤 天生我材必有用 把自己的身量放下,融入到你創業的地方,到你的團隊,那片適合你的土壤 如果團隊都為一個人工作,麻煩大 如果為同一個目標工作,才有希望

Another summary from Whatsapp friend

馬雲大概總結如下: 1.夢想自己發夢,理想是一個團隊,向共同目標進發。 2.創業是要堅持,但堅持不是固頑 3.成功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方法,但錯誤和失敗是所有時代都類似的,創業者有90%是失敗得不見經傳,4%是被人看著死的過程,成功只有不足1% 4.成功企業最有價值不是業績,而是經歷過多少錯誤改正過來 5.成功者特質在於樂觀,遇到問題先檢視自己,改變自己,再改變環境





Monday, February 2, 2015

From a dream to movies

跟著夢走系列 - 從走進夢境到走進電影 

2-2-1015

前兩星期的夢一直沒寫出來, 放在腦海裏, 不能忘記。

夢中,我在做工作坊。最後的影像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高興的說,"我要分享",小孩子的世界和心態,成長中面對的挑戰,夢中可以顯露無遺。他們的夢是我最想解讀的。夢中,我也分享我的夢,也回到童年那種天馬行空,無畏無懼,電影般的探險。工作坊完畢,一位瘦小個子的男士走過來,有些失望的說,“我從外國專程趕來,你叫我來分享,但你不記得了。”噢,是嗎?I am sorry.

我相信,工作坊的夢還會不斷發,直到我開了一場自己理想的工作坊,帮我構思,夢想的工作坊是另一種心靈的探索,輕松,自在,更多互動,分享,啓發,體驗式,將解夢普及化,將夢的靈魂、啓迪,渴望帶到清醒的世界中,實踐出來。做到夢裏夢外,意識和潛意識融爲一體,身心靈真正合一。

但,這只是第一層,很直接、理性的層面。我的理想。不時用各種夢來表達,提醒我記住自己的渴望和passion.

直覺告訴我,這個夢的意義不止于此。醒來,心裏面不斷重複的說,“從外國來,你叫我來分享…”我感到奇怪…

直覺告訴我,夢又在敦促,一個unfinished business  urgency calling 或是要我去做自己一些一直想做,但都沒有做的事。

,原來我很想看的電影還沒看再不去看,就怕要落畫了. “外國來的”對!那兩個電影:
Boyhood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霍金:愛的方程式>>it is about my ICON 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

我馬上放下手上的一切,走進戲院……

不出我所料,不知不覺,一看就5個半小時。我完全沈浸在兩個電影裏,我被感染,感動,同哭同笑…不知爲什麽,走出戲院,心情舒畅, 如果生命只有一年,兩年,或不知那天就要走,你對所有的事物,人,放不下的东西,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你會有不一樣的行爲,人生。

走出戲院,我從心裏笑了出來,夢在叫我學習電影裏的主人。學習正面的SELF ESTEEM,看完Professor Hawking  走過來的艱難而又光輝的的路程,  我感到很慚愧。整個人也輕松不少。Professor Hawking  在他 精力最旺盛的20來歲,患上的運動性肌肉萎縮硬化症。慢慢完全癱瘓。醫生斷定他只能活兩年,但他不僅沒有放棄自己,他的樂觀,幽默,理想,令他活出精彩的人生, 今年已經73歲,他的“The history of time 和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都是在如此困難情況下寫成,成爲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和宇宙學家。



記得9年前,Professor Hawking 來到科大演講。

他的一句話,幫我解開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夢,關于生死的夢,背後是對死亡的恐懼:


Life is a process to learn acceptance to accept that things are the way they are and to make the best of it.  從此, 我開始學習面對死亡,學習人生不如意事,以平常心去看。Then I can Move Forwards!

Professor Hawking tried to link physical world with spiritual world, an equation to explain everything.電影談論到時間和宇宙的起源.令我感到:時間可以是無限,也可以非常有限。

But, Professor Hawking  說:

There should be no boundaries to human endeavor. We are all different. However bad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While there's life, there is hope.” (Professor Hawking)


親子筆陣.星級爸爸﹕串連永恆的愛

文章日期:2015年1月27日
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parenting3.cfm?File=20150127/newa/oma1.txt

【明報專訊】電影《霍金﹕愛的方程式》是有關物理學家霍金的故事,這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專門研究宇宙的起源、時間和空間,他窮一生研究希望證實黑洞存在,但也不惜「打倒昨日的我」,發表論文指所謂能吞噬一切的黑洞,根本不存在,震驚物理學界。他淡然接受一生心血或付諸流水的事實,微笑寫道﹕「我(對黑洞)的看法改變了。」這位科學巨人有愛因斯坦後人類最聰明的腦袋,但也有最脆弱的軀體,他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俗稱漸凍人,去年流行的冰桶淋頭活動就是為這類病人籌款。
一個可以游走於宇宙時空的腦袋,但他的身軀寸步難移,而且年年寸退,這本身就十分戲劇性,但最諷刺的是這位無神論者的太太卻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而且是她在得知霍金已經患上不治之症後才主動願意下嫁,與擁有最驕傲的頭顱最自卑的身軀的曠世奇才結婚,難度可想而知了。及後生了三個小朋友,要照顧三個小朋友和一名不能行動的丈夫,又是一名世界知名的無神論者,當然身心疲憊,還要給人閒言閒語,自己的奶奶就懷疑第三名小孩子不是霍金親生。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上帝差派信徒來到照顧世界最著名的無神論者,她沒有證明上帝存在的方程式,唯一的方程式就是愛,霍金可以享受家庭之樂,這位原本被醫生判定只有兩年命的奇才,竟然有人肯委身下嫁,生下三名活潑可愛的嬰兒,而且活到今天過了七十歲,這不是奇蹟是什麼,在基督徒來說沒有誰可以代替上帝譜寫這劇本。
傳神演繹展示人物真實一面
後來兩人分居,霍金太太珍王爾德嫁了教會的音樂人,霍金和看護再婚,有幾年與前妻孩子們完全失去聯絡,家人後來懷疑護士太太曾經虐打霍金,離婚後,這一家又再重聚,珍王爾德寫了一本婚姻傳記,把當中淒酸如實道來,後來再修飾重版改名﹕到永恆之旅(Travel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
兩人對永恆都有不同理解,但當中串連的材料就是愛而已。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這一齣電影,是科學與神學、愛情與怨歌的混合體,演員尤其演霍金的出神入化,由內而外,女主角的愛恨交織,失落迷茫,絲毫不輸男主角,英國人製作的傳記人物電影,幾乎沒有失敗的先例,由女王到戴卓爾,邱吉爾以至莎士比亞,都可以在不扭曲歷史的真相下展示這些時代人物真實又戲劇性的一面。
中國的史學傳承,仍然可以在皇上的刀閘下拚死湊出歷史真相,夾議夾叙,但在電影方面反而不能交出滿意的成績單。
這個周末放下書本,和小朋友到電影院看《霍金﹕愛的方程式》,再和他們討論,進院前和太太到維基百科看看資料,否則他們先你一步,然後會問你問到口啞啞。
作者簡介﹕一身兼數職,導演、專欄作家、演員等,最享受的還是在家擔任CEO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文﹕張堅庭
"Boyhood”-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故事追蹤一個從6歲到18歲的男孩MASON成長的真實記錄,心智發展,和姐姐、離婚父母,每個人的心曆路程。从男孩的世界,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我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令我對孩子有更多理解。更加感恩自己在充滿愛的世界中長大,沒有那麽曲折的人生。但電影中 “媽媽”的無奈和溝通的弊病带来的问题,我看到自己的影子。


18年的家庭變遷,孩子在大人的一次次的離婚中長大,面對一次次逆境,每個人都在學習,都在成長。命運輪回,直到我們學懂爲止!但家長如何將犯錯的機會將到最低,帶給孩子最少的童年陰影,大家都活得輕松自在,早日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的夢想?這是電影給我的反思!



是的,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她提醒我包容,寬恕和放手!不僅對別人,而且對自己!終生的學習!

再次感謝我的高人- 夢大師,我的潛意識,這個夢是叫我走進別人的世界,聽聽別人的分享。別人的成長故事,看到自己的部分,引以为戒,也幫我清洗自己的心靈,心就會越寬闊。夢在提醒我擴大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心胸…


我想,學懂愛自己,我的生命會更美好,也會感染更多的人。  

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義!終生的學習!

夢往往是這針對自己放不下的issue,問題,提出暗示,解決的方向或途徑。夢的啟示和夢帶來的情感變化,遠遠超出夢本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