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6, 2019

情緒管理 - 在這艱難的時間

我明白,有時候,你會讓自己一直暴露在那個情緒和信息之下,因為你感覺自己有責任去關注事情的發展,哪怕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能做。但你真的要保證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健康,才能夠繼續面對接下來生活和社會的一切,因為這會是一個很長期的狀態了。所以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給它喘息的空間,休息好了,你才能想怎麼辦。 
 
沒有什麼能讓你失眠!回家好好地睡一覺!

如果真的難以入睡,可以聽聽:


https://soundcloud.com/donna-wong-318733078/ustgmuqdrcbg



https://youtu.be/NQJ_p_Hd2N0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8/blog-post_13.html

今天看到李嘉誠的廣告,很有內含, 說出我的心裡話:

「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 有愛不等於有建設性的行為,愛的深,也可以恨之切,恨,憤怒,導致每個人都是輸家,都是受害者,最受害的是最底層的市民。 最重要是要愛自己,才有能力愛香港。 《逃犯條例》反修訂風波引發政經局勢動盪,香港首富李嘉誠首度發聲,今日(16日)在多份報章刊登頭版廣告,指出「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強調「以愛之義,止息怒憤」。 廣告中間寫上反「暴力」大字,上方為「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左右兩旁分邊是「愛自由、愛包容、愛法治」、「愛中國、愛香港、愛自己」;下方寫上「以愛之義,止息怒憤」;下款為「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including 張武孝, people smiling, suit and text


世紀.不歡而談:給自己喘息空間



 【明報文章】幾年前,我和一個朋友隔著幾千里,在網絡上藉著虛擬電波遙相舉杯共勉。
 他是一個出生在1989年6月4日的內地青年,早年因為在網上言論過於勇敢,被當地有關部門特別關照,收了他的護照和通行證,不能出境。他自然是無緣香港了,我也不常去,於是我們只能常常在社交網絡上聊天,想要喝酒了,就相約著各自倒一杯,遠程碰杯。
 那些年如同現在一樣,世界也不曾太明亮,不公義行走於人間,青年心頭當然有許多憤懣與不滿,看未來一片茫茫。當然,倘若與現在相比,那時顯得還更有希望一些。只是那時我們時常相對感嘆,多多憂心。而在那些浮萍一般的夜晚,他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至今。
 他說,沒有一屆政府能使我放棄睡眠。
 這句話在幾年內給我很深的影響。那時覺得,人生這麼漫長而事情那麼多,可能會為魂牽夢繞卻求而不得的、不遂心的感情失眠,也可能為了個人際遇的沉浮失眠,總歸是要有些貼身的事情才有資格在我枕邊,那個遙遠的龐大的陰影,它配嗎?

 哪怕是那個被禁足的朋友,都是這樣想,為了過好自己的人生,終究不能讓它影響到你的生活,否則就是輸了。當時我是這麼覺得的,也常常以此自我安慰。咬緊牙關,生活下去呀。我們都是這樣對自己說。
 大概在3年前,我在香港認識了另外一個朋友,她是一個曾經在內地搞女權運動的廣州人。不知怎麼就聊起這些人的大氛圍,和自己的感受。我說,大概是從2015年左右開始,我逐漸活成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狀態,已經愈來愈關心不了現世,很多事情,知道了又會不開心,不開心也做不了什麼,於是更不想知道。哪怕讀書,也常常避開一些社會政治討論的內容,只能讀歷史和文學,乃至幻想,那些和身邊事物抽離的故事。我寧願去重讀哈利波特。
 朋友問,這是不是佔中的創傷後遺症?我心想,那段時間我的人幾乎都不在香港,談得上創傷嗎?然後朋友說起,她根本也沒來香港參與過佔中,但她的一些內地朋友,在佔中期間被無辜牽連,然後被逮捕,於是她也染上了佔中的創傷後遺症。

 後來我再仔細想想,大概理解了,人在巨大的社會事件中遭受創傷,是不需要在地,甚至不需要參與的。信息和情緒就會帶來創傷。同情和同理心就會帶來創傷。現在回想起來,那幾年就是自己在有意識地躲開,躲開這個時代某些讓我覺得難受的東西。這到底是一種情緒健康的自我保護,還是自己逐漸犬儒化?我沒有答案。

 大概有人說,糟糕的時代才更需要努力的人,總有人在前方堅持。可是總有像我這樣玩物喪志、自己情緒總長年在懸崖邊上的人,保住個人生活中的精神健康,保住自己情感的一畝三分地不崩塌,就已經花光所有力氣。

 這樣的人注定了不是一個鬥士,但很難不為這個時代難過啊。

 直到這兩個月以來,「沒有一屆政府能使我放棄睡眠」這句話徹底崩塌了。整座城市的人陷入到一種集體癔症中。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不好,一睜眼就打開手機看最新的資訊。

 你的情緒可能一直處在很緊繃的憤怒和悲哀之中,睡不好,一直在接受信息。如果你覺得難受,但又一時不知道能做什麼,那還是要請你強迫自己休息抽離一下,想點別的事情。或者清空自己,或者看點無關的東西,甚至引發你傻笑的東西,或者做點享受的事情,做個spa、吃頓好的,讓自己的情緒休息一下。
 如果覺得做不到,就找朋友聊聊天,或者自己寫寫整理一下心情,或者哭一哭也好,宣洩完了,就該給自己一個應得的喘息空間。
 我明白,有時候,你會讓自己一直暴露在那個情緒和信息之下,因為你感覺自己有責任去關注事情的發展,哪怕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能做。但你真的要保證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健康,才能夠繼續面對接下來生活和社會的一切,因為這會是一個很長期的狀態了。所以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給它喘息的空間,休息好了,你才能想怎麼辦。

 儘管有一些政府能讓你失眠,但沒有一屆政府能讓你「放棄」睡眠。這是這幾年之後,我依然相信的事情。

 作者簡介:居港傳媒人。歷史、文學、民俗、人類學愛好者;地下音樂、科幻、動漫愛好者。 「我會對世界和你都抱有永恆的好奇心」。
16 8 2019

世紀.五無閒話:如何與怪物搏鬥 自己不成為怪物 黃國鉅《酒神的抗爭》的預言和啟示 按圖片放大 黃國鉅在《酒神的抗爭:絕望香港的哲學出路》,借用了尼采的名言,以哲學智慧和藝術情感反思、探索、回應香港社運不可迴避的核心問題。 (Brasil2@iStockphoto) 【明報文章】黃國鉅於今年五月出版的新書《酒神的抗爭:絕望香港的哲學出路》,借用了尼采的名言,對香港社運提出了兩個尖銳和充滿挑戰的問題:(一)如何與怪物搏鬥,自己卻不要成為怪物? (二)如何從絕望的深淵中,認識自己,在悲觀中得到出路?  作為一個鑽研尼采哲學的學者和資深劇作家,黃國鉅在書中藉著尼采的啓示,以哲學智慧和藝術情感去反思、探索、回應這兩個不可迴避的核心問題。文筆真摯、坦誠、充滿熱情;思維深邃,理路縱橫,遊走於現實與想像,跨越時間空間,尋求如何轉化憤怒,關懷人性,勿忘初心,創造正面公義理性的實在價值,建設社會。  如何面對可怕的現實:藝術關懷  黃國鉅認為藝術不應是對現世的逃避,而是幫助我們直視現實,面對可怕的現實。任何的想像都不能沒有現實世界作為基本材料。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創作泉源,是來自對現世的關懷,特別是對人民苦難的關懷。否則,縱使有再多的技巧,也僅是一件純粹唯美的作品。 因此,能觸動觀眾心靈的藝術作品,雖然明明是製造幻象,如夢境一般,表面上跟現實距離很遠,但觀眾透過心靈及感情的注入和參與,會成為夢境一部分,同時也讓他們跟真正現實維繫著一種微妙的關係,可以在無限想像力和現實世界之間來回游走,千迴百轉地回​​問自己:「這些創作幻象跟現實世界有什麼關係?如何重新思考現實,進而探索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思考不是純粹智性活動,更需要情感的動力,藝術創作可以牽動參與者這種動力,能為平日沒有動力去思考,甚至​​覺得已經想透、僵化、再也想不到答案的問題,提供在冷靜狀態無法提供的動力和意志,重燃關懷熱情。 黃國鉅認為藝術創作和參與群眾運動,都可比喻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共夢」活動,都可以帶動我們面對一個可怕而又必須關懷的現實,牽動我們不安和關懷,探索改變現實的可能和行動,從而把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信任重新燃點起來,正如香港電影《十年》、韓國的《1987:逆權公民》、黃國鉅的話劇《漁港夢百年》等等藝術創作,都具創造性的「共夢」活動。 關懷和信任,是推動個人行動意志和決心的感情力量,就如社會的超能強力膠,把個別主體的關懷情感和想像能力,凝聚成一個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共同體,進行創造行動,就如藝術創作。藝術創作價值在於真、善、美;因此,在行動中,我們必須保留一雙赤子的眼睛,認清前路,勿忘初心。  黃國鉅認為信任和憤怒情緒都是行為動力的源頭。羅馬斯多亞學派(Stoicism)的戲劇家和哲學家辛內亞(Seneca the Younger, c. 4 BC-AD 65)卻否定憤怒情緒,認為憤怒基本上是一種短暫的瘋狂(short madness),害了瘋狂病的人,不能控制憤怒,反過來被憤怒控制,因此,他主張人必須以理性取代憤怒。  黃國鉅相信理性與情緒並不一定處於互相排斥的關係,兩者甚至可以有多層次的互動,甚至可以互相提升。遇到不公義,我們需要憤怒的批判,當然這不是維園阿伯那種憤世亂罵,而是對不公義的揭露,有理有節地表達出來,這種憤怒會幫助增強抗爭不公義的意志。  應否以憤怒對抗不義:哲學理性  他更指出,針對公義那種對事而非對人的憤怒,兩者在性質上有重要分別:前者純粹是受傷害的本能反應,後者則牽涉理性思考:希望做出公正的決定。公義本身就是一個原則問題。這種情緒是主動的、創造性的、在不斷流變的世界中創造意義,在不斷流動的浮沙之上創造價值,也是哲學思考可以發揮的地方。  但我們不能長期憤怒,否則情緒的能量會消退、麻木,甚至扭曲變成沮喪。一個共同體除了需要感情能力的凝聚和推動,更要有理性思考的批判能力,才能創造思想上、精神上的價值。否則感情衝動就失去方向及意義,只有躁動不安,更會轉過來被躁動不安情緒操控,不能向目標邁進。 因此,我們必須把情緒脫離個人,不讓理性被憤怒情緒吞噬,目的不是壓抑甚至洗淨情緒,而是要把憤怒情緒轉化,從一個距離觀察自己的憤怒,不讓自己失去自由,被憤怒牽著鼻子走。故此憤怒不再是「立刻行動」,而我們也可以把情緒從被動轉為主動,將憤怒變成公義之愛,作為創造價值的根據。就如辛內亞所說:「憤怒是匆匆忙忙的,理性則希望做出公正的決定。」 書中更闡述了在古希臘文化中,憤怒之神(Fury)厄里厄斯(Erinyes)如何演變為和善女神歐墨尼得斯(Eumenides)的過程,更描述女神雅典娜(Athena)如何透過法庭以法律理性,屈服復仇女神。仇殺於是變成正義和有建設性的善,也標誌著希臘文化從循環不息的恩怨憤怒、以牙還牙的報仇,進入法律公義理性的時代。 面對眼前充滿仇恨紛爭的環境,我們必須鍛煉出超人的意志,保持個人自由、獨立思考,把情緒脫離個人,不讓憤怒淹沒理性,不讓仇恨摧毀掉社會的寬容和人性,在絕望中尋回赤子初心。  如何不成為怪物:赤子之心  獨立思考不但是認知上、思想上的問題,更涉及個人意志的問題。如何堅持下去,絕對需要堅強的意志,這種意志不止守住自己堅持的那一套想法,更要迎來四方八面否定你的聲音。尼采的視覺主義(Perspectivism)告訴我們,這種活​​動是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知識、理性、法律和辯論、理性思考:(一)釐清基本概念,認清事實;(二)縱向和橫向地檢視歴史,比較其他國家情況;(三)分清楚大是非、小議題,不被言論牽著鼻子走。  我們更要以善的信念力量支撐,才能抵禦悲情和迷茫,超出自己,進入尼采酒神的「忘我」境界。 「忘我」所指的,不是喝醉失控的狀態,而是把情緒隔離個人、把情緒昇華。因為這個距離,被動於是轉成主動,我們可以觀察、控制,發動情緒,但又不用直接感受它而立即化為行動。 酒神狀態,表面瘋狂,內心清醒,進入情緒但又不被情緒牽動,正如藝術對一般人都有情緒提升的元素,能夠和自己的情緒保持距離而又能夠直視自己的情緒,不跌進情緒的深淵,被情緒吞噬。 酒神的「忘我」,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把情緒完全脫離個人,讓人得以穿越時間、穿越空間,自我跳出原來的自己跟太一融合,不忘初心,本著赤子之善,繼續做應該做的事,創造正面公義理性的實在價值,就如孟子所說:「惟義所在,與義而行。」(《離婁章句下》)以赤子之心,直視所有得失、成敗,消融在宇宙歷史之中。  黃國鉅的《酒神的抗爭》,為香港從六月開始的連場社會抗爭,帶來先知般的預言和啓示。  作者簡介:陶黎寶華(前香港城市大學哲學教授)、徐俊傑(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  [文.陶黎寶華、徐俊傑/編輯.彭月/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面對眼前充滿仇恨紛爭的環境,我們必須鍛煉出超人的意志,保持個人自由、獨立思考,把情緒脫離個人,不讓憤怒淹沒理性,不讓仇恨摧毀掉社會的寬容和人性...憤怒是匆匆忙忙的,理性則希望做出公正的決定。 ( 黃國鉅《酒神的抗爭》的啟示 - 明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