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失败 -
https://youtu.be/7PTikX4TO3k
第二章
故事一:學會站立
我們在意識層面上曾學會許多事物;爾後卻忘了所學的內容,只是單純享用箇中技巧而已。你們瞧,與別人相較,我占盡了優勢。我曾罹患小兒麻痺,一度全身癱瘓:由於當時發炎的情況很嚴重,有段時間連身體都失去了知覺,唯一不受病毒侵擾的是我的視線與聽覺。病發之際,我孤獨地躺在床上,除了眼球可轉動之外,毫無行動力可言。拜這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所賜,我必須與七個姊妹、一位兄弟、父母,以及一位老練的護士,在一個被隔離的農莊中接受觀護。我能如何娛樂自己呢?我開始觀察四周人群與所處環境。我立即察覺到我的姊妹在口中說「是」的同時,意思卻可能是否定的。她們往往伸手給對方一個蘋果,卻又同時扣住蘋果不放。我隨即展開有關非口語訊息與身體蠶言方面的研究。 當時我的小妹妹正值學步年齡,我自己也恰巧必須重新學習站立與行走。你應不難想像我眼中所見給與我的震撼。你絶不會知道你當初是如何學會站立的,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如何學會行走。你可能始終認為自己可以直線走過六條街口——只要沒有喧嚷行人或車輛的干擾,你卻並不知道自己其實無法以穩健不變的步伐循直線行走。
你完全不明白你在行走之際,自身的運作過程。你想不通自己當初如何學會了站立,不記得自己曾伸直手臂將身體立了起來。當時,你曾將壓力置於雙手,你意外的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將全身重量放在雙腳上。此舉說來容易,過程卻複雜無比,因為你的雙膝可能不聽使喚——而當你的雙膝能保持挺立時,你的臀部卻又可能扯你後腿。此外,你也可能將雙腳交叉而無法施力,這時,你的雙膝與臀部又會同時下跌而站不起來。你的雙腳交叉——但你立刻學會了將它們分開,藉以支撐身軀。你終於將自己拉了起來,卻必須懂得如何保持雙膝挺直——
一旦逐步學會此招後,接著該注意保持臀部挺直。隨後,你發現你還必
須在留意保持臀部、雙膝挺直的同時,設法將雙腳加以分開。最後你終於可以藉著雙手的扶助將雙腳分開著站立。
接下來的工作可分為三個階段。你先試著將全身重量分佈在一隻手與兩條腿上,另隻手不再對你有所協助。這確實是樁困難的工作——你得挺直站著,臀部打直、雙膝打直、兩腳張開,而利用一隻手努力支撐。順著此一站姿,你開始學習如何改變身體的平衡姿勢。你藉著轉頭、轉身以轉移身體的平衡支點。當你試著移動手部、頭部、肩膀與身軀時,必須學會協調軀體的各種平衡狀態——待熟練一隻手的協調動作後,即換手進行另一番適應。緊接著則是難如登天的一步,你得學著鬆開兩隻手,讓雙手自由活動,僅僅仰仗穩健的雙腳支撐全身重量。此時,你必須保持臀部挺直——膝部也得維持挺直,同時注意維持雙膝、臀部、左臂、右臂、頭部與身軀之間的平衡。最後,當你技巧純熟時,將會開始嘗試以單腳保持平衡。這可是件驚天動地的費事舉動。
你如何能夠撐住自己的全身重量而又同時保持臀部挺直、雙膝挺直,以及警覺到手部、頭部與身軀的一舉一動呢?接著你大膽嘗試將一腳向前跨並隨之轉移身體的重心。未料,你的雙膝一彎——整個人竟又跌坐在地。你立即起身重新出發,一試再試後,你終於學會了如何向前跨步——這跨出的感覺真好。於是你重複相同舉動——感覺真是好極了。隨後,你開始跨出第三步——還是抬起同一隻腳,結果摔了個四腳朝天。你著實費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懂得輪流左右、左右、左右跨步向前,現在的你大可以搖晃雙臂、轉動頭部、左顧右盼,以及行走自如,完全不必費神注意雙膝與臀部是否始終維持挺直。
艾瑞克森指出,「殘障」也許能提供當事人某種利益,令他與別人相較「占盡優勢」。他同時暗示大家,「學習」應是最佳的娛樂方式。當他全身癱瘓時,曾自問:「我能如何娛樂自己? 」他隨即描寫自己如何藉機發展敏鋭的觀察能力,並且進一步表達在深入學習後的喜悅——獲知原屬於潛意識領域的訊息著實令人快慰無比,但也以行走為例,詳述了儲存於潛意識範圍內的行動步驟。
當他談及學習站立的具體過程時,曾刻意強調肌肉運動知覺。聽者很可能將注意力轉向個人體內肌肉運動知覺。至於文中所描述的站立過程中種種笨拙舉動(雙腳交叉以及其他失措狀況),與所有的人在嘗試學習新事物過程中體驗的笨拙應如出一轍。
藉著描述嬰兒時期學習站立與行走之際可能遭遇的逼真經歷,艾瑞克森漸次引導聆聽者退化至嬰兒階段。事實證明,幾乎每位聆聽此故事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置身催眠幻境、體驗退化成嬰兒的反應。這故事強調的重點在於,學習基本技巧的過程——先在意識層面努
力,接著轉向潛意識層面的運作。當這故事用作催眠的誘導語句時,它將有助於誘發求診個案的退化歷程以及自動現象。有趣的是,艾瑞克森一律選用英文過去式的文法句型,表達文中的負面陳述(例「結果摔了個四腳朝天」)。當傳達正面暗示時(「你藉著轉頭、轉身以轉移身體的平衡支點」),他則刻意使用現在式文法句型。
這篇有關「早期學習歷程」的故事,在心理治療初期相當管用,因為它會將求診個案帶回精神症狀產生之前的歲月,從而瓦解對方僵化的心智結構。也有助於提醒個案學習雖非易事,但他終將克服困難——只要他堅持不懈。無論如何,他確知自己如今已能不費吹灰之力地行走自如。
艾瑞克森同時指出我們早已隨著成長經驗奠定了人生基礎,而我們終將帶著此一基礎邁向未來。身為農家子弟的艾瑞克森曾經努力播種,期待有朝一日得享豐收。在這篇文章中,艾瑞克森則替心理治療鋪設了基石——他談論眾人的基本學習歷程,並將此歷程描述得饒富興味而不帶任何威脅性。他也連帶觸及本書其他故事一再涉及的重點:他觀察事物一向鉅細靡遺。他藉著觀察他人而有所學習,暗示眾人「你是來學習的」,並且試圖激發「學習功能」——開放的學習心態。生理方面的癱瘓是殘障,而備受心理困擾的求診個案同樣具有某種殘障,艾瑞克森卻樂於將自身殘障轉變成有利的工具。孤獨的他只能仰賴自己,進而選擇以觀察週遭人事自娛。
當他說到他的姊妹可以伸手拿給另位姊妹一個蘋果卻又扣住蘋果不放時,他是否同時暗示他其實可以貢獻一個蘋果(學習歷程》卻又有所保留?或者身為聽眾的你雖可以有所貢獻卻也始終不放手?此處,艾瑞克森提供的並非只是一、兩項單純的訊息,而是多重層次的訊息。文中的蘋果難免令我們聯想到伊甸園——世界的最初、一切的源起。
「你不難想像我自眼中所得的震撼。」他在此句中特別強調「想像」兩字。當然,這正是他進行催眠工作的主要途徑——利用想像以及各種意象引導對方進入恍惚狀態。他隨即乘著聽者的想像之翼展開誘導,並且設法集中聽者的注意力。
傑夫。西格對這故事的評語是:「艾瑞克森相當懂得如何與你的注意力以及他自己的注意力玩耍。描述所有故事過程中,他均笑得很開心。他自己玩得愉快並急於邀請你與他共同嬉戲。如果你毫無玩耍的興緻,那將是你個人的問題。他依舊會提出邀請,卻不至於因你的拒絶而惱火。只可惜,我們不論如何用心,常只能略懂這些故事的表面含意。我個人以為我已頗瞭解艾瑞克森的作風,但若有機會與他坐下討論其間用意,我們將發現自己不過觸及皮毛而已。他的心思往往至少深入表象以下的兩三層意義。當他提出蘋果此一象徵語
詞時,他同時賦加兩三層含意。例如:「小孩子會如何看待一個蘋果?」或是:「身為稚齡孩童的你,將如何處置一個蘋果? 」你很可能會將蘋果帶給老師,而此舉意味著渴望取悅他人。艾瑞克森對眾人的潛意識狀態知之甚詳,一旦你表現出某類語句或象徵時,他往往對你即將產生的相關聯想瞭若指掌。事實上,當你仔細觀察某人時,你確實不難獲知對方心中的各式聯想,你因而可以針對這些聯想追根究柢。這類內在訊息的深度,卻很難令當事人具體加以掌握。因此,你無法確知自己當初如何學會站立,雖然你擁有一切相關資訊。」
這正是艾瑞克森一項重大治療原則! 眾人在屬於個人的生命歷程申,早已擁有解決困境的豐富資源。在前文故事中,他即提醒眾人正視他們不曾意識的重要內在訊息。
當他運用「你將壓力置於雙手!而意外的,你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將全身重量放在雙腳上」這類語句時,他傳達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使用「設定式意外」的觀念。你不妨將求診個案置於注定有所發現的情境中——只要對方能夠用心加以體會,必定收穫豐富。
30 8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