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17

一位六歲孩子帶来的反思

31 7 2017
小Andrew 和爸爸媽媽回港探親。家裡好不熱鬧。彷彿每個人都變得孩童起來。
Andrew 和公公下棋,打撲克,自己出算數題給公公做。嫣然成為公公的治療師 - 快樂的治療師。
Andrew喜歡別出心裁,有自己的想法和ideas,喜歡自創遊戲。一個永遠不會悶的人,既是一個人,也可以玩的開心。

Andrew的問的問題常常要人思考一番才能答,而且需要不斷查資料,例如他感覺到香港東西比美國貴好多。為什麼?一個六歲的孩子提出自己的感覺,好驚喜!

原來他對數字很敏感。我們要從貨幣的不同價值去解釋他的問題,而他又問為什麼會有不同?一系列的經濟常識,我們大人都要想一想,甚至查資料,才能回答。

一個六歲的孩子,在美國硅谷,preschool,几乎没有功課,放学后,大部分時間都在運動場上玩,跑,跳,或參加夏令營,露營,玩棋類 ( tabletop game),話劇, 到同学家sleep over,參觀博物館,科學館,偶而也玩下电子游戏,但很有纪律。

他喜欢在手機上學自己喜歡的科目, online learning,還沒有上學,已經很快學完了一些上學的課程。

這種自發性,跟著自己的興趣走,有趣又有啟發性。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了自己的主人,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每學習一個新東西,都是為了去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為了自己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学,不是為了任何人的期望,更不是為了贏!沒有比較的心態,沒有任何壓力 的學習環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潛能,就不知不覺的發揮到淋漓盡致!

每次看到Andrew的成長,
很多美國小孩快樂童年的缩影,
心想,是否一定要跟著傳統教育制度走?
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科学馆,挤满了一家大小,如同嘉年华。科学馆,不僅是小孩子的學習動手,感受科學無處不在的課室,而且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學習,互動的天堂。

讀下以下的訪問:“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 心想:曾經也是這樣的家長。
做家長的,要自己輕鬆愉快,孩子才可以快樂成長。
做家長的,是否可以不做羊群, 還孩子快樂的童年,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老師。

“功課困獸鬥不如桌游斗個夠”(2017 7 31)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 - 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的反思:
做家長的,是否可以還孩子快樂的童年,
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老師。

一位六歲孩子帶來的反思:自發性地學習,帶著興趣學習,孩子做了自己學習的主人,每學習一個新東西,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沒有比較的壓力,輕鬆 的學習環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潛能,不知不覺發揮到淋漓盡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