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3, 2017

《一念無明》在說什麼?我的感想:

看了《一念無明》,好感動,為香港有這樣寫實,真情和充滿對情緒病人的無限關愛的電影人而感動!
金燕玲、曾志偉和余文樂,小孩子等,每個人都演的非常入神!真實!感動無數的觀眾!我一直忍不住流淚! Mixed feelings.......

電影中每一位都是受害者,悲哀,無奈,一場場噩夢,就如此活生生的發生!
最後是開心的淚水,看到阿東和爸爸的擁抱,真情對話,情緒病人和家人面對自己,理解對方,就可以走出深淵!拯救自己!令整個故事帶來曙光!給社會的黑暗面帶來希望!

電影一直在說:真的不要歧視精神病人,而且,情绪病人其实很渴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電影給我們很多啟示:
1
多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從別人的動機,理解別人,自然對別人都一份理解、包容,少一分衝動和脾氣!凸顯表達的重要性;《愛在家庭流動》的重要性!
2
對待情緒病人,必須有極大的耐心,愛心和包容。
3
最大的威脅和恐怖,不是病人,而是對情緒病人的一年不明,歧視和冷漠!

世俗人不認識精神病,故此余文樂的鄰居老婦的反應,竟然是對曾志偉說:「我認識一位慈雲山的茅山師傅,你帶兒子去吧!」她的一句精采對白,足以把世人的歧視眼光和愚笨的見識渲畫出來。

4
很多人以為情緒問題不是病,只是不懂處理壓力和焦慮,於是逃避或壓抑自己;其實,情緒病和任何疾病一樣,要尋求醫治,心理上的醫治!越早越好! Just Askfor help Most People will not reject a help if we dare to face own issues!
5
情緒病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導致!家人不能將責任都推給病人和醫生, out sourcing 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家人的關愛最重要!
電影中,阿東的爸爸(曾志偉)很有意思那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念著,令人難忘::「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

《一念無明》電影中,阿東的爸爸(曾志偉)一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回荡,令人難忘:
「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 暗示交给精神病院或吃药搞定)

電影中每個主角,都在刻意逃避。最後是噩夢連連。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角色,彷彿總是不願認清自身的狀况,因而也無法真實承擔別人的生命,以及承認自己的局限(可能劏房小孩是例外)。像是總在困難前逃避的父親(曾志偉飾),
以「無知」做藉口(不懂做人父親、丈夫)逃避責任,以至整日怨天尤人來面對家庭夢碎的母親(金燕玲飾)促使她看不見眼前的大兒子,甚或錯手鑄成大錯的主角阿東(余文樂飾)時常通過毁滅性的憤怒來回應自身的挫折等等。凡此種種,都使他們跟那些本來是至關重要的人分離或敵對起來,而且無法在面對充滿裂痕的他人和現實中勇敢地走下去。

於是故事的終局,當阿東在天台上面對劏房街坊的質疑,他卻沒有以暴怒作為回應,並在最後一幕,跟父親去城門水塘「補償」失落的種種。或許,這走下去的可能方式,即既回不去了又面對滿佈傷痕的現實,其實已經不錯。
"生命不是外判",外判,这里隐喻着逃避的意思;交给别人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要自己面对。這句好的含義很深,說是道出這個電影最終的呼喚......

“於是故事的終局,當阿東在天台上面對劏房街坊的質疑,他卻沒有以暴怒作為回應,並在最後一幕,跟父親去城門水塘「補償」失落的種種。或許,這走下去的可能方式,即既回不去了又面對滿佈傷痕的現實,其實已經不錯。”

6
電影中教會分享一幕令人震撼: 原來分享不適當,反而導致更大的傷害,將康復中的病人打回原形!這說明,對於某些情緒病人,有些康復中病人,和情緒容易波動的人,這個電影並不適合他们去看!要小心!

7
生命唯一出路就是面對,願意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就有出路!
8
情緒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認為沒有選擇!
9
生命,就是選擇!当人看到生命充滿選擇,就不会走向绝路!

「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

孩子,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他講的夢境故事,
激勵阿東面對自己,找到自己,脆弱的背後,就是堅強

生命真的沒有選擇?

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一代影響一代
病人家属的互相支持是何等重要

不想這樣,可以怎樣?
2021 10 16

再次觀看《一念無明》 劇中大部分人都認爲只有青山醫院可以搞定精神病人,其實,必須從源頭開始,互助體諒包容,自我反思,創傷療愈,加上醫療一起來。 電影中,阿東的爸爸(曾志偉)很有意思那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念著,令人難忘::「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 暗示交给精神病院或吃药搞定,他反思: 大半生都在刻意逃避。最後是一個個噩夢連連。逃無可逃,鑄成大事。 唯一的出路 - 就是面對! 精神病康復的道路,是多麽艱難、需要極大的社區支持、左右鄰居的體諒和包容。 精神病人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的悲劇,整個家庭,尤其是父母都需肩負起的責任:照顧和自我修行,爲自己的情緒負責任,才能積極去預防。 是別人搞成我這樣的,最後是我沒有用,我是垃圾,這些信念,受害者的心態,導致情緒一次次的失控和受傷。 阿東主動提出和父親回到童年最想去的地方,還他童年的失去的愛,暗示:修補童年創傷,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療! 再次深深認識到:愛自己,是多麽的重要!父母懂得愛自己,才能懂得愛孩子;大大減少孩子的創傷! 所以我製作愛自己的冥想,渴望更多人明白:當我們每個人都學習愛自己,這個世界會多好多笑容和溫暖,少很多精神病和任何身體疾病。 《 當我開始愛自己 》廣東話 、普通話:

Posted  16 10 2021


Reference: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70408/s00022/1491616404328
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8%97%9D%EF%BC%8E%E6%96%87%E5%8C%96/82744/-%E4%B8%80%E5%BF%B5%E7%84%A1%E6%98%8E-%E5%BD%B1%E8%A9%95-%E6%88%91%E7%9D%87%E5%92%97%E4%B8%89%E6%AC%A1-%E9%A6%99%E6%B8%AF%E6%94%BF%E5%BA%9C%E5%87%BA%E8%B3%87-%E9%A6%99%E6%B8%AF%E4%BA%BA%E5%87%BA%E5%BF%83


文:崔永豪醫生
(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
亦是新生精神康復會小組委員會委員。)

電影《一念無明》中,雖然很多衝突場面,但沒有一個是反派、奸角。電影中的每個角色,其實都很弱勢,他們都很 脆弱。其實不只電影中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很脆弱,這種 脆弱,會令我們很痛、 很害怕,不敢去面對,結果選擇逃避、委屈自己,或者表現出對自己以及別人很憤怒和敵對。

究竟怎樣才能得到力量, 化 脆弱為堅強?觀眾或能從這套電影之中,得到啟發。

人人都惡形惡相,但彼此都 脆弱。
《一念無明》有四個主要角色:
患有狂燥抑鬱症的阿東(余文樂飾演)、
阿東的父親(曾志偉飾演)、
阿東的母親(金燕玲飾演)、
阿東前女友Jenny (方皓玟飾演),
再加上阿東的幾個劏房鄰居。
他們時常衝突、互相攻擊和欺負。
但其實故事裏沒有一個人是大奸大惡,所有人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內心都很 脆弱。

不少都認為「家庭是人最後的堡壘」,但為什麼那麼多人與家人相處時,都感到很受傷, 內心變得 脆弱呢?

每一個人都有去愛人、被人愛的需要,這種需要,猶如呼吸及飲水,是很基本的。這種需要在嬰孩時尤其明顯,但當我們長大成人,直至老死的一刻,我們仍然有這種需要。   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自己重視的人相親相愛,彼此建立心靈聯繫,這樣,人才能有安全感,並能夠充份肯定自我價值,建立自尊感,並對別人有恰當的信任。父母、家人及伴侶,自然是自己最重視的人。若這種需要不得滿足,人就會感到 脆弱:有很不安的情緒(驚惶、悲傷),以及自傷自憐的想法(自卑自責、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無力感)。但很多人不能夠向自己或別人坦承這種脆弱。結果選擇逃避、委屈自己,或表現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很憤怒、很有敵意。

電影中阿東的父親,曾經逃避,
而阿東的弟弟,則正在逃避。
阿東父親早年用工作來逃避與家人相處,和家人關係疏離, 到今日很內疚。
阿東的弟弟身在美國,避開家中種種麻煩事,表面看來自私冷血,但也是因為恐懼,害怕與父母及哥哥困獸鬥。

阿東對於患病的母親,近乎愚孝,不斷委屈自己。他被母親拳打腳踢,不斷話自己是「仆街仔」,令自己受盡委屈,這源於自己最深層次的恐懼 ── 「在媽媽眼中,我真係一個不值得被愛的衰仔」。

阿東父親即使筋疲力竭,但仍堅持獨力承擔照顧阿東的責任,認為尋求協助就等如將責任外判,是不負責任的。他內心的脆弱,是出於「事實證明我真係一個不濟的父親」這種想法,這令他驚惶、傷痛,比委屈自己更加痛。

Jenny向阿東建議將他母親送入安老院,阿東聽後即掌摑她。暴力背後是恐懼。阿東害怕這就印證了最痛的想法──「我真係一個無能嘅衰仔,永遠只有弟弟是媽媽的好孩子」。

父親咬牙切齒地對阿東說: 「你可唔可以正常啲啊」,
阿東聽在耳中,不但認為這是指摘,更是一種羞辱。但觀眾很容易看得出,父親是在發出求救訊號,表示自己已經接近崩潰,但又不願放手,十分痛苦。

當阿東發現父親在枕頭下,收藏了一把鐵鎚作自衛時,就勃然大怒,痛罵父親一頓,觀眾都怕他會用鐵鎚殺死父親。但凶神惡煞的背後,其實是阿東極為脆弱的心靈 ──「所有人都排擠我,但我一直相信父親會愛自己、信任自己,但原來這都是自己一廂情願。連父親都不愛自己、不信任自己,我還有什麼價值?」。

家人之外,其他房客對阿東的歧視,其實也顯示他們都很脆弱。一個單親媽媽,經歷了心靈創傷,她目睹阿東情緒失控,這畫面令她很驚惶,她對阿東的排擠,都是源於母親最原始的防衛機制。其他的鄰居,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人。 身處弱勢者,取笑以至欺負更弱勢的人,能夠安撫一下自己脆弱心靈,猶如食了一粒心理止痛藥。不過這粒止痛藥是有毒的,會令人上癮,令自己永遠被脆弱操控。

面對內心的脆弱,要怎樣做?
明白、體恤自己和別人的脆弱。
人在失去了很多的時候,自然變得脆弱。阿東病發期間,當眾失儀、做出各種魯莽行為,搗毀了自己的面子、事業和婚姻,變得一無所有。阿東求職的時候,僱主很容易就察覺他有一年時間沒有工作;朋友知道他有精神病,就嘲笑他;他唯一的身份,就是一個剛剛由青山出來的人。但這些委屈羞辱,阿東都能夠吞下。

令到阿東崩潰的,是自己傷害了深愛自己的女人。阿東令Jenny建立幸福家庭的理想幻滅,還要她承擔債務。聽到了Jenny在教會的剖白,阿東想起之前自己的所作所為,那種羞愧自責,令他痛得發瘋,要不停將朱古力塞入口中止痛。阿東心中有這種痛,因為他有良心,若然沒有良心,他不會痛。

了解別人的脆弱,便懂得怎樣避免觸碰別人的痛處。父親對阿東說一句:「你有病,需要幫助』,其實出於關心,但阿東卻感到受辱。英文中 「病人(patient)」一詞,來自拉丁文patiens,意思是 正在受苦的人,並不帶有歧視性,反而提醒醫生勿忘初衷,幫助受苦的人。但「你有病」這三個中文字,的確已被太多人濫用去侮辱別人,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所以父親與其對阿東說『你有病』,父親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 「阿東,你受了很多苦」, 然後聆聽阿東內心的困苦。幫助別人時,要避免無意之間損害對方的尊嚴。

阿東內心的脆弱,源於 「與人建立心靈聯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精神科藥物絕對不能滿足這份需要。很多精神病的起始,以及復發,就是因為不能與人建立這種聯繫,所以自慚形穢,負面思想情緒不斷攻擊自己,造成精神不安,最終壓力爆煲 。所以 接納、反歧視、共融 的觀念,都是幫助精神受困擾的人所必須的,這有醫學根據,並非單單為「政治正確」而叫喊的口號。

與精神受困擾的人,建立內心的連繫,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份慈心,以及智慧。因為內心不安時,就好像一個快溺斃的人,大聲叫喊,手腳亂舞,這些言行舉止,很容易嚇怕其他人,結果更難和其他人建立聯繫。到心力交碎時,就會自我封閉,拒人於千里外。 要幫助他們,就需要耐心及時間,只要從對方的角度想,你便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面對、承認及表達自己的脆弱 *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當中最困難的地方,是不能夠確保對方怎樣回應自己的脆弱。 因為展現脆弱,的確是將自己放進一個很容易被傷害的位置。但 *若你不放下手中的武器,又怎能夠令對方也放下武器呢?當大家都手持武器,又怎能使雙方建立親密的聯繫呢?阿東冷漠地對父親說:「你唔認識我,我唔認識你」,表現出是一種諷刺,提醒對方注意保持距離,但其實阿東是渴望父子之間互相了解,可是他沒有勇氣直接表達出來。很多家庭都充斥着很多的反話、負氣說話,結果明明大家希望互相接近,但最終都是彼此推開。最後,阿東 有勇氣面對、承認和表達自己那份脆弱,張開手臂,走向父親,坦率地表達對父愛的渴求,父子從困境之中走出來。

電影結束時,我心中有一份喜悅。這套電影,令我們明白 脆弱,並從中得到力量,幫助自己以及其他人,變得更強。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416/s00005/1492278510300

不是每個病者家屬 都有機會像曾志偉


Midnight 23 4 2017

《一念無明》電影中,阿東的爸爸(曾志偉)一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回荡,令人難忘::「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
電影中每個主角,都在刻意逃避。最後是噩夢連連。
"生命不是外判",外判,这里隐喻着逃避的意思;交给别人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要自己面对。這句好的含義很深,道出這個電影最終的呼喚......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04/blog-post_23.html


Updated 23 4 20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