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5, 2016

一個不想完結的課程 (洪朝豐老師DJ Voice training course part 7)

情感表達于詩詞中,融於畫和文字中


今天的這個練習,對我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練習廣東話和如何表達思念、哀愁和慘痛欲絕的情感,這是我的第一次,從沒有這樣認真读詩詞。很有趣,老師要我們想像自己就是詩人李清照,李後主。感受是詞裡畫面,讀出詩詞裡的層次感,韻味和感情。

洪老師:實在不想這麼快就要say goodbye. 我知道自己的問題了,我會用心修正,我會記住,用自我催眠,冥想,幫助放鬆,進入狀態,專注聲音發出時,每個字,每個音調,音量和方向。確保別人收到和喜歡聽我的聲音!

每堂,我都有提升和收穫,今天的練習,我的問題仍有待解決,相信自信心和廣東話熟練程度是其中關鍵!

再次感恩你視我們為你的好朋友,(我們都是你的忠實聽眾),你為我們建立手機群組,和我們分享內心世界,同時聆聽我們的分享,上您的課,如沐浴愛和關懷的世界......一個真不想完結的課程啊!

下一堂,我們會學做話劇,又是我的一個夢想,話劇是怎麼一回事,如何帶入角色,表達出感情?真好玩,又有挑戰性!


下一堂,就是最後一次聚會。一個不想完結的課程......老師和同學們都有一個共同願望:課程完畢後仍然好朋友,繼續分享內心世界!





同學們,讓我們繼續發DJ夢吧!

望很快有我自己的網上節目!推廣冥想,自我催眠,自我解夢,分享學習催眠、解夢的心理路程,在學習中所得到的樂趣,轉變,體驗催眠、解夢的自我療癒,對健康和心靈的滋潤,學習做自己的生命導師!

Reference:


http://163.20.173.1/~t88fh163/poem%20%20word/127.htm


    淘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不耐五更寒。夢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注釋】
1 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2 潺潺:形容雨聲。
3 闌珊:衰殘作“將闌”。 
4 羅(音親):綢被子。   不耐:受不了。作“不暖”。
5 身是客:指被汴京,形同囚徒。 
6 一晌(音賞):一會兒,片刻。 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浪淘沙》一向與《虞美人》被認為是李詞的代表作。通過寫景抒寫離愁。突出的藝術表現在“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將抽象的離愁別恨具體化,形象化,創造出淒清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真實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慘痛欲絕的國破家亡的感情通過傷別和惜春表現出來。
片寫夢中及夢醒,抒發了作者當時的感受;
下片寫憑欄遠眺以抒發感慨。“夢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以寫夢境反襯現實,反映出詞人期求擺脫精神痛苦,反面更增加痛苦的心理狀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不知身之所處,不知是生是死,把形象極度的悲愁痛苦用高度的藝術語言表露出來,真可謂語沉重,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品評】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淒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徵性,也更有典型性。

片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兩種讀法。 作“莫憑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人世。“天上人間”句,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並非天上與人間並列。李煜用在這,似指自已的最後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淨,含蓄深。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

同時,李煜又善於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亦複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極深,沒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聲 聲 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尋尋覓覓:感到空虛,苦有所失,彷徨不安的樣子。
這是寫心理,不是寫行動,不能理解為東翻西找。
戚戚:憂愁悲傷。
乍暖還寒時候:天氣正是由暖變冷的季節。
乍:恰,正。  將息:調養休息。   將:養。
舊時相識:有兩個意思:一是雁來自淪陷區家鄉;二是雁為詞人夫婦寄信,李清照《一剪梅》詞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句子。 
黃花:菊花。
損:副詞,很,極。  憔悴損:憔悴得很。
誰堪摘有什麼值得摘取呢?   誰:何。
怎生得黑:怎樣才能熬到天黑。怎生:怎樣。「生」是語助詞。
損:副詞,很,極。  憔悴損:憔悴得很。
次第:光景,情況。   
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呢?  
了得:了結,包括。
作者
李清照,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其父親李格是一位能文的官吏,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堪稱詩書世家。李清照生活在一個學術氣息非常濃厚的家庭中,而且非常認真的從事於研究和創作。在她十八歲的時候,嫁於學生趙明誠。丈夫具備做詞素養,除了詩詞唱和之外,便是收集古代的金石古物,將生活全都建築在學術文學的基礎之上。
但是不久,國內便起了重大的變亂,金人的笳鼓摧毀了她原先美滿的生活。南渡之後,丈夫又病死,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大不如從前。當敵軍侵擾浙東的時候,她也正在顛沛流離中,因流浪之故,使得珍藏已久的金石書畫,一一喪失殆盡。若干年後,也在旅居的寂寞與愁苦中去逝。
她的作品散失非常的多,今傳漱玉詞一卷。其作品富於性情和生命的表現,生活境遇中的轉變,在她的作品當中反映出明顯的情懷。從早年的歡樂,中年的黯淡生活,以及晚年的楚,都是她生活史上的情景,更是作品的界線。
我們可以將其作品分為新婚的幸福,別離的輕愁,和寡居流浪的悲苦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的作品是熱情浪漫,活潑天真的表現;第二階段則是纏綿婉轉,失於前期的豔麗,反轉入傷感,多抒寫離愁,而不作沉痛之語。第三期充滿嚴肅與苦,流入深層的憂鬱,作品偏向淒慘悲痛之情、今昔無常的感慨。
李清照在創作上,遵守守舊的傳統,以詩言志,以詞抒情,擁有不少的詞多在於渲染愁情上。在技巧上,她卻能依傍古人,自出機杼,以白描的清新手法,淺俗灑逸的語句,描繪出鮮明動人的形象,可說是比李後主而毫無遜色。她的漱玉詞,每一首都是冰瑩玉潤,令人愛不釋手。


意境:
這一首詞反映了作者晚年寡居生活的苦,詞中以秋日的景物作為旁襯,隱喻心中的孤單和痛苦。第一句意味著作者內心的空虛,因為個人百般無聊的時候會一直不停的尋覓,若有所思。盼望能找出一些東西來彌補心中的空虛感受,李清照晚年的時候成為寡婦,當她見到秋日的蒼茫情境的時候,引發心中空洞的部份,回想起當時和丈夫的舊時相識。全詞以舖敘的方式,將晚年的淒慘情形和心情,用景物襯托,筆法自然不做,令人頗為之動情。
這是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所寫不外一個「愁」字,寫得內涵深厚豐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藝術上又多有創造,使人不得不佩服她筆力勁健,詞家少有。
首先,結構上打破了詞分片的界限,上片不作總結語,全詞一氣貫注,酣暢淋漓。全詞分三部分。前三句總敘心情:若有所失,想找一點精神安慰,因而坐立不安,六神無主。尋找的結果一無所獲,使她愈加感到環境的冷情、心情悽慘。第四句至「到黃昏點點滴滴」是第二部分,寫這種心情產生的原因,層層鋪敘。氣候變化使她難耐;風急讓她生愁雁過使她傷心:雁秋天南飛,正是從淪陷的故鄉飛來,親人已逝,相識惟雁,家國之恨寄寓其中;見菊花而自傷憔悴,愁上加愁;黃昏時又下起細雨,雨滴梧桐,聲聲使人心碎。
末二句是第三部分,總結上文:「這次第」一字千鈞,一筆收住;末句又推進一步,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大有九曲迴腸後,猶有餘味的藝術效果。
第二,本調一般用平聲韻,易安卻用入聲韻,短促嗚咽。
第三,疊字的運用大受稱讚:一開頭連下十四疊字,「點點滴滴」又用疊字,舌聲字齒聲字交錯,短促跳蕩,纏綿淒切,有助於表現忐忑而哀怨的心情。梁啟超說它是「一字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被譽為「卓絕千古」的力作。


p.s.

老師這幾天的畫和文字都帶有些傷感!看他的画,配上文字,让我们读懂他的心!

老師,期待你的新書,畫與故事。你用畫畫和寫作自我修行,自我療愈,放下過去,越來越自在,從心發出的自由和大爱。感動自己,感染別人!


《自畫像》

我聼從兒子的說話,將憂傷寫在畫中。這幅大畫,20吋x16吋,沒想這自畫像,一寫13小時,是迄今最費時間的一幅。
寫的時候,滿眶涙水,心在哭泣了。憂傷,無處依傍。前塵往事,不堪回首。是劫,終還要應,早就注在我的生命之書。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有還無,惡毒,慈悲,我們都是命運的棋子,歸向同一歸宿的過客,半點不由人。
已經搞不清。腦袋飛了,沒有思考,只有一縷情,欲要湧出來,如斯真實。我費了功力寫眼神,用的青靛色,這京劇青衣的正色,如許脆弱,茫然,溫柔。卻難掩天生死命的熟情,便寫紅色的頭髮,紅色的衣裳。綠色的領帶是隠現的生氣,也許清冷,卻是依然整齊有度。自小母親教導,做人要拿出骨氣,堂堂正正。母親大人出身寒微,是個目不識丁的貧窮農家女兒,她的囑咐,一生未敢忘懷。黑色的背景是乾淨,與大紅色是天生的絶配,如此神秘,如許乾浄,分明。生命本該如此,不是麽?模模糊糊,渾渾沌沌,不是我的風格。
寫完了,真的鬆了一點。我將憂傷留予畫中人,似幻似真。看着它的眼睛,藏了我的情與哀。如今,它已屬於自己,不再屬於我了。


自畫像《九陰真經之黃裳》

1992年,被導演李仁港發掘,首度演古裝,就是《九陰真經》。一般人覺得我面部輪廓深,不宜演古裝,誰知導演偏偏選中我,一試造形,一股英氣迫人而來,許多人更説我俊氣,彷彿天生就是演九陰真經宗帥黃裳。我慶幸有這機會,將我的年青時的風流定格下來。從此,我永遠不會長大了。
老師,期待你的新書,畫與故事。你用畫畫和寫作自我修行,自我療愈,放下過去,越來越自在,從心發出的自由和大爱。感動自己,感染別人!


自畫像《散花》

前一幅,我將憂傷藏在主角的眼睛與雙唇,這一幅,同樣的角度,將自在與快樂藏在同樣地方。髮型由短改長了,空中,天女散花,一朵一朵,散落真正開心自在的人身上,即如流水般滑落,不留痕跡。若然散落自説証道但其實執迷,不快樂的人,這花兒則緊緊黏住這個人,看他怎樣還能偽裝下去。這就是佛典《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的始源。說維摩詰居士生病,佛陀差遣諸天菩薩神佛去探病,誰知其中許多神佛,其實一點沒有遠離貪嗔痴。天女一散花,個個無所遁形。悟道並非隨你瞎説一通。自己不快樂,還走去教人快樂。唉。其實他們自己也很惨。
這兩幅畫,各有生趣,一哀一樂,連成一體,不能分割。先看憂傷1幅,再看散花那幅,妙不可言,實在太相似,又太不相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