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7, 2016

原生家庭,继承什么?修正什么?

敘事治療 (親職卡帶領人)工作坊有感 ( part 4)


原生家庭,我學到什麼?要繼承什麼?修正什麼?




當你讀我的這篇文章時,你可以聽著這歌,帶來心靈上的牽動,你的思緒會帶你進入時光隧道,再次感受父母,原生家庭的情景......

在黃錦敦老師的敘事治療的課程中,我明白到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原生家庭大探索。回到家里,我继续完成了这个旅程!



我的眼前是爸爸媽媽帶我和弟弟爬油田的井架,帶我們去旅行,由我們自己去探索世界,到處遊逛,只有四歲的我,已經帶著弟弟,探索剛到的大學的校園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6/01/part-4-djvoicetraining.html




  我回忆起我的童年,和我的一生,我看到自己是怎样受父母影响,我的性格和我的inspiration 是从哪里来,我要修正什么.


爸爸是一個慈父,小時候睡前都會講伊索寓言的故事给我们听,激活我們的想像力。我的夢中都是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自己自編的探險電影!我看到他对我创意这方面的影响力。

他有極高的情緒管理能力:從沒有在我們身上發過脾氣,就算是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文革年代被排斥,被打壓。更沒有打罵過我們,循循善導,放手讓我們自己從生活中,從失敗中學習,鍛煉!

一有機會,就會帶我們去油田參觀,去旅遊,去江河裡游泳,從小讓我們和大自然連接!從不給我們壓力!

父母放手的氣量讓我無法想像:小學高班,就让我和弟弟兩個去北京,記得我們當時太累,沒有臥舖,就鋪張報紙,在火車的凳子下面睡覺。媽媽在北京火車站接我們。整個暑假,大部分時間是我們兩個小子自己自由行! Thinking back, I just can't believe it!

在爸爸事業的高峰,他毅然放棄教授的工作,喜愛的教學事業,為了我們三個孩子的學業,全家移民香港。從10元港幣開始,從零開始,慢慢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意!重操自己的石油工業的本行!現在,我和弟弟妹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生活的非常幸福,對父母的無條件的愛和付出感恩不盡!

爸爸,還是一個不折不扣跟著夢想走的人。在80歲的壽筵上,他向眾親戚朋友講出自己的夢想-要再出書,一本關於石油工業技術的書。還在我和孩子的DREAM POSSIBLE 課程分享會上很有信心地告訴大家這個心願。

當時,我們都很擔心你的身體,他的背脊剛剛做了大手術,不適宜常坐。大量書寫書對你是一個很大挑戰。但他真的跟著夢走!每天都在克服困難,包括身體和記憶力的退化。抓緊每分每秒的看書和寫作。這位老教授,當年的出版的技術著作,對中國石油工業和教育界做出顯著貢獻。現在,他又帶領行業裡頂尖的技術人才,共同合作,一本將展現石油開採技術基礎和新發展的書就快出世。

媽媽, 你作為一位石油大學的講師,來到香港,工作是技術總編輯。這次當擔了重要的拍檔,也是最佳拍檔。他們兩位七、八十後,在花甲年紀,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能,在出書的最後階段,日夜奮戰,埋首校對、整理、編輯,不分假日週末。雖然他們身體都有毛病,但那種為夢想豁出去的精神,為我們後代做了最好的身教榜樣。

看著我們的父母活在當下,熱愛事業,熱愛生命,我深感驕傲和幸福。
我心中的媽媽:我媽媽是我的慈母,老師和朋友: 我最喜歡她就是,她從不會嘮嘮叨叨,對我也不會有任何壓力,但在我的人生最關鍵時刻,如找對象,生孩子,學跳舞,新的事業上,都會支持和提點我,我受她的感染很大。是我的生命教練。


在我的事業上,親自參與,給予极大的支持。

在上次網上課堂,我提到我媽媽的夢:解夢工作坊,是我們關係的深化。我發現她的生命轉化很大,噩夢曾經是她的睡眠上的障礙。現在,她可以和我像朋友般的分享自己的夢境,噩夢也好,有趣的夢也好,講出來就是內在找資源解決自己問題的時候!她還在工作坊分享她的夢境!我真的為她走出自己心理恐懼,放下包袱而高興!她以前長期要用安眠藥,打從學了解夢和催眠,加上運動,現在已經不用了。
所以,自己的夢,就是自己內在開給自己的良方,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解夢的身心療愈,可見一斑。

她的故事告訴我:雖然人老了,但仍然需要成長。




                               從他們身上,我找到這些寶貴的價值和特質:


爸爸媽媽毅然放棄大學教授的職位,放棄自己喜愛的工作,為了孩子,我們,來到香港。剛到香港,每人身上只有10HKD,大家是怎麼走過來的?
我在他們身上學到夢想的力量!樂觀積極,從不輕易放棄的精神!

爸爸80以上了,媽媽也快80了,但他們還在為寫書操勞,身體都不是太好,爸爸的心願,媽媽的幫助,就是為了夢想!
我很珍惜這個家,
是一個暢所欲言的地方,充分分享經歷和自己的想法,不同意見,從中我學到尊重和living with difference的意義
大家都很重視家庭的關係,爸爸的榮譽博士典禮日,弟弟妹妹全家都從美國來香港參加!

這四個特質在爸爸身上體現的很強。他的温和的脾氣令人羨慕。
爸爸的作息制度也是非常強,我的典範!
這些都是我要繼承的特質

從爸爸的樂觀精神,也看到他有時過於樂觀的弊端,這也是我的問題!我的行為模式很像他,想的很簡單,有時沒有好好準備,也導致不少mistakes。

媽媽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對自己要求很高,早年對我們道德上的要求也很高。動機是好的,但效果未必一定好。給我一點壓力。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要留意這點,溝通不是我說了什麼,而是別人收到什麼。雙方達到最大的理解和互相配合最重要!


我最想承傳給我的孩子的是:






我很喜欢自己的以下姿态,这使我和家人,孩子都感到幸福:



我还要继续努力的姿态和行动: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6/04/blog-post_43.html

我心中的三個幸福的圖像, 給我的一個深刻的反思:


當老師提出這個題目時,浮現我眼前的第一圖像是一個擁抱。
我很感觸。於是我舉手分享我的答案:我渴望和孩子有一個擁抱: 老師問我:什麼時候擁抱:我說,早上和晚上睡前。他問我原因,我說,那可能是人最脆弱的時候。




擁抱時有什麼感受,我說,有愛的流動,有力量,互相都給對方力量!
老師要我們找一張卡表達我的感受,擁抱背後,我想說什麼。
我選了:”倍伴”
還有很多朋友送給我的卡:”有溫柔,有愛,還有連接”。

我很感動!每張卡都是一份愛的心意。

老師問我倍伴的意思:我說,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緒。不論怎樣,我想去倍伴他,不論他的情緒怎樣,我渴望他明白我對他的尊重,渴望聆聽他的心聲,可以和我分享。任何時候,我都在他身邊,默默支持。這就是我指的“陪伴”。

第二個圖像是渴望收到他給我的信,因為我常常分享我寫的東西給他,還有早期的信。但我覺得這是很奢侈的。於是壓抑自己這個念頭。很高興在這裡可以說出來。

第三是渴望收到他給的禮物。記得4年前,在行李中,看到他買的一支筆,上面有我的名字 - Donna,很感動。但他沒有直接給我,不知是否怕尷尬。

以往,不會去想自己的這些願望,因為認為是期望。對別人的期望。但仔細想想背後的情感,是很美麗的。不是嗎?連自己分享時都感動的熱淚盈眶。

回到家裡,我回味當天的分享過程,感受自己的感受,我發現這個幸福遐想的背後,還帶有一絲情緒,那就是擔心。擔心什麼?擔心孩子不懂表達情感?擔心他壓抑自己?

我聯想到孩子是怎樣表達他的愛:其實對我的愛早已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表達:

例如:來我的工作坊,分享夢境和感受!給我feedback和提議,教我如何用網絡推廣,鼓勵我Do what I dream. inspiration叫我活出夢想。他還在自己很疲累的時候幫解決電腦和手機問題...

那支筆的故事,正是黃錦敦老師說的:“離開家,才真正回到家!” 這句話敲醒我:原來孩子心中有家!但我現在才更有感覺。

他還經常傳給我一些心靈治療的媒體,如他最喜歡的心靈指導的網上節目,對他心理情緒健康有幫助,對我的工作有直接的幫助。

他還有他經常去教會上課,分享。他說:教會是與人連接,抒發情感的好地方。當我和夥伴分享到這時,我說:是呀,我還擔心什麼?

我的partner耐心的聆聽我的分享,問我問題,讚美我的孩子,我突然才發覺:這些幸福的畫面本身已經不重要。而是這份感覺,原來我早已擁有,我的孩子已經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有他们的性格,也許,我更要多些表達我自己對他的愛意,和讚美,還有對他的尊重和理解。

我突然覺得,我也沒有主動去擁抱孩子呀!當我對別人有任何期望,問下自己,你自己做到了嗎?也許,孩子也在期待我給他的擁抱呢!

這個練習,我還發現,期望沒有什麼對與錯,探索期望背後的自己,尊重自己的情感,探索情感和情緒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這兩天我親身體驗到敘事治療的威力,敘事治療就像是一個愛的溫泉。沐浴在放鬆和充滿愛的環境中,讓人暢所欲言生命故事,感到被聽見,被理解。找回潛能,價值和力量探索各種可能性!

心中的三個幸福的圖像,得到與否不再重要,因為家人和孩子的愛早在我的身邊,擁抱著我,我已經擁有!故事療愈,提醒我要珍惜,要學習感恩和讚美,深深的,具體的讚美,讚美家人背後的那份真愛!



當我們家長自己活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會活出他們自己!


   
活出渴望!
                                       
總結:

敘事治療,治療師不是中心,但具有影響力!

在這個生命探索之旅中,我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思考哪些要好好繼承,哪些需要修正;從如何陪伴孩子,解決面對的困難時,學習如何提升自己,遇見一個美好的自己!

老師對敘事治療給了一個美妙的比喻:

“對我來說,敘事治療猶如我自己的一處溫泉,能在我需要療愈身心,靠近自己的時候,有一池的溫暖空間讓我置身其中,來回復元氣,幫我預備繼續往前的力量!”

Reference 

Narrative therapy is a form of psychotherapy that seeks to help people identify their values and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hey have to live these values, so they can effectively confront whatever problems they face. The therapist seeks to help the person co-author a new narrative about themselves 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of those qualities. Narrative therapy claims to be a social justice approach to therapeutic conversations, seeking to challenge dominant discourses that it claims shape people's lives in destructive ways. Th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largely by Australian social worker Michael Whiteand David Epston of New Zealand.[1]
While narrative work is typically located within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many authors and practitioners report using these ideas and practices in community work, schools and higher education.[2][3][4][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