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4, 2024

陪伴憂鬱,走出憂鬱

最近輔導電網受騙案件的朋友走出低谷,看到劉仁州老師的教導,很有感覺、共鳴和啓迪:

陪伴憂鬱,走出憂鬱





講師:劉仁州:

訪談:黃正昌

文字:小V

昌哥:現在的社會愛滋病、癌症、憂鬱症似乎是三大死因了,而憂鬱症比例還是逐年攀升。

昌哥想問劉老師三個問題:

❤️Q1:憂鬱症是什麼造成的?


劉老師:

👉憂鬱症是一個不容易的課題,現在不管是精神、醫學、身心科,這方面的醫療都非常的進步,所以有許多有憂鬱症的人去看醫生、吃藥,只要是聽從醫生的囑咐,耐心的吃藥,憂鬱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憂鬱症的復發率也很高,有些人到了秋冬季節變換的時候,或天陰陰的,這樣憂鬱的心情又會重新來到..

👉有很多人探討「憂鬱症只是吃藥會好嗎?」劉老師認為憂鬱症除了吃藥,也應該做「心理的諮詢」或「心靈的探討」。

👉劉老師個人經歷接觸過許多憂鬱症患者,憂鬱症深層的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

👉「失去真實的自我」是我們現代人普遍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家庭、社會或者是學校很多時候都是教我們去「迎合別人的期望」。

👉所以小孩子從小就是聽父母的話、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學校也有學校的規矩、課業有老師訂定的標準 、社會有社會訂定的規範。

👉很少人是從小就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劉老師認為在生命陪伴裡頭特別是針對「青少年階段」、「十幾歲的孩子」特別重要,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是一個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一個轉折點。

🌱一個孩子到了十幾歲、應該父母不再是要求孩子聽話、順從。

🌱十幾歲的孩子開始要成長自我的觀念、自我價值觀(是非對錯的判斷),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是非對錯,父母可以有是非對錯,但不能強迫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標準。

🌱小學五六年級、青春期、國中、高中階段的孩子,父母應該主張的是「溝通」,而非聽話。

🌱所謂溝通:親子之間願意坐下來彼此了解、彼此表達、彼此傾聽、了解對方的感覺、對方的需求是什麼。

👉在了解與被了解之間達到溝通的目的。

🌱溝通並不是要去說服對方、並不是要強迫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去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

🌱懂的溝通與願意溝通的父母,會得到孩子更多的敬重,而父母的意見孩子採納的肯定性也會更高。


⚠️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的時候是孩子自願的放棄自己。

👉例如說父母的關係不好或者父母的生活壓力很大,而使孩子同情父母,所以孩子會覺得父母已經夠煩了、夠努力了,所以不想再成為父母的負擔 所以他就將自己的感覺和需求壓下去,將自己給奉獻了出去。

👉這樣的孩子會因為太在乎父母的感覺 而忽略掉自己的感覺。也許在成長過程中,在某一個階段,他也許會發展的很好、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成績,但是很可能在人生某一個階段、或遭受意外、重大的打擊,而使憂鬱症纏身。

🌱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就有「英雄」的感覺,但一旦掉到谷底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是,然後就變成一隻「狗熊」。


❤️Q2:我們如何陪伴憂鬱症的人?

👉憂鬱症患者需要聽從醫生的指示願意服藥,並把生理上的狀態可以控制住。在憂鬱的狀態比較平穩時再開始做心理諮商,並且「找回失去的童年」。

👉從這個人的童年經歷去開始去談。

👉很多憂鬱患者注意的別人,怎麼樣幫助這個人把眼光回到他自己身上、回到他自己小時候的處境、小時候的心情和感覺,並且去聆聽他、去尊重他、看見他生命的不容易。

2024 3 4

👉憂鬱症患者願意去面對自己的過去,甚至在我們學習裡面有很多內在小孩的功課,我們要學習去陪伴、處理、善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患有憂鬱症的人,你越想趕快走出來,你越走不出來,所以要耐心的對待自己。

🌱請不要刻意的想要快點走出來。

🌱有時候陪伴的人越期待對方走出來,反而是給憂鬱患者極大的壓力,他會在別人的期待和要求當中更否定自己。

🌱有一些憂鬱症患者很怕別人愛他、關心他。


❤️Q3:憂鬱症患者應該自己做一些什麼讓自己走出來?

👉憂鬱症患者很重要的就是要接納自己、要看見自己

👉重新回過頭看自己成長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憂鬱症患者要願意被幫助。有一些你們信任的人,你可以經常找他們去談你自己。

👉當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越來越找到自己的興趣還有能力所在,每天一小步,並且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慢慢的讓自己的心被每天一些小小的成就去吸引、鼓勵,那憂鬱的感覺會慢慢的被消除

參考:

輔導網上和電話詐騙案苦主的感悟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4/02/blog-post.html

如何走出綜合性情緒病 (憂鬱症、焦慮症、 驚恐症等)?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5/blog-post_26.html

2024 3 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