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4, 2023

水與蛋白質





震驚世界的醫學發現: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

本文作者:F•巴特曼 博士

巴特曼博士是亞力山大・佛萊明-盤尼西林發現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他將畢生精力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

只需要兩杯水,就可以解除因胃潰瘍引起的劇烈腹痛。

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癒了3000多名患者。

本書總結了作者幾十年的研究成果。

一、 他發現水可以治療:

1. 心臟病和中風:因為水能稀釋血液,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阻塞。

2. 骨質疏鬆症:因為水能使成長過程中的骨骼變得更加堅固。

3. 白血病和淋巴瘤:因為水能夠將氧輸送進細胞,而癌細胞具有厭氧的特徵。

4. 高血壓:因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劑。

5. 糖尿病:因為水能夠增加身體內色氨酸的含量。

6. 失眠: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

7. 抑鬱症:因為水能使身體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應。


二、 介紹喝水的方法:

1. 喝水,不是喝茶、一天喝2~ 3 升的水、分多次喝、不是等到口渴時喝水。

(1) 儘量喝白開水,而不是碳酸飲料和咖啡。

(2) 現代人,包括大多數的醫生不明白;「水」在人體中的作用,有多麼重要。

(3) 藥物可以緩解病情,卻治不好人體的衰老性疾病。

(4) 我們就會恍然大悟,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5) 身體缺水造成了水代謝功能紊亂,生理紊亂最終又導致了諸多疾病的產生。


2. 水是生命之源:人之所以能在陸地上成長,也是因為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

(1) 這個系統在人體內儲備了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75%。

(2) 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暫時的缺水。

(3) 同時,人體內還有一個乾旱管理機制: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並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

(4) 水的分配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

(5) 大腦占人體重量的1╱50,卻接收了全部血液回圈的18%-20%,水的比例也與之相同。

(6) 身體缺水時,乾旱管理機制首先要保證重要器官,於是,別的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

(7) 這時,它們就會發出報警信號,表明某個局部缺水。

3. 作者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急需補充水;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複雜。


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总体水(体液总量)可因年龄、性别和体型的胖瘦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 新生儿总体水最多,约占体重的80%;
  • 婴幼儿次之,约占体重的70%;
  •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水逐新减少,10~16岁以后,减至成人水平;
  • 成年男子总体水约为体人重的60%,女子为50%~55%;
  • 40岁以后随肌内组织含量的减少,总体水也逐渐减少,一般60岁以上男性为体重的51.5%,女性为45.5%。
  • 总体水还随机体脂肪含量的增多而减少,因为脂肪组织含水量较少,仅为10%~30%,而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多,可达75%~80%。

水在体内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细胞内液约占总体水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各组织器官的含水量相差很大,以血液中最多,脂肪组织中较少,女性体内脂防较多,故水含量不如男性高。各组织器官的含水量见下表:

蛋白的重要性,明白爲什麽小分子肽可以降低血糖:排毒后胰島素抗阻的問題也改善了,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的付出好的方法。
“蛋白質和脂肪能提供飽肚感之餘,亦會令血糖水平較為穩定,從而減少因低血糖而帶來的饑餓感覺。這樣便會隨之減少進食份量,令總熱量吸收減少而達至減重效果。另外,當碳水化合物吸收減少時,血液中胰島素的含量亦會降低,身體囤積脂肪的速度亦會減慢。”

蛋白質的重要性

BMI介乎18.5至22.9之間,以每公斤體重需要0.8至1克蛋白質去推算每日所需,譬如一位女士有50公斤(約110磅),每日需要40至50克蛋白質,若講求高蛋白質飲食,每日需攝取65至75克蛋白質,以每公斤體重需要1.3至1.5克蛋白質來計算。

原文網址: 【蛋白質】每天要吃幾多這樣計!50種常吃食物蛋白質含量一文看清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50758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蛋白質作為人體的三大產能營養素之一,在人體內不斷合成與分解,是構成、更新、修補組織和細胞的重要成分,它是由20多種氨基酸組成,根據氨基酸的數量和排列順序不同,人體中蛋白質數量達到10萬種以上,它們的結構和功能各異,形成了生命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b53nvj9.html

https://kknews.cc/health/b53nvj9.html


2023 4 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