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 2020 【明報專訊】
未來的安老院模式

未來的安老院模式
丹麥安老「烏托邦」 實現社區共融


其實丹麥人口老化情况和香港很相近,現時丹麥總人口超過560萬,65歲以上的佔近五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加上護理人員不足,丹麥活躍於開發創新的安老模式,這正正就是Fremtidens Plejehjem成立目的。丹麥護老院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到社區聯繫能使不同年齡的人共同生活,建立一種緊密連結,從而產生幸福感,即丹麥人所指的Hygge。
香港長者置身「隔離」世界
試想一想,香港雖然人口密集,但長者生活在護老院中,有些人可能孤身搬入護老院居住,沒有朋友及家人;有些人偶爾有家人或朋友來探望,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是無聊及孤獨。也聽過有些情况是街坊不滿當區附近建立護理安老院舍,投訴會有「白車」出入,不方便又不衛生。我們現時身處在一個將長者隔離的世界中,與北歐的社區共融有一大段距離。
跨代共居改善長者健康
事實上,跨代共居的住屋及社區已存在了30多年,首個跨代共居項目始於1976年,當時日本學者島田雅治將江戶川區的託兒所及養老院合併,發現老幼共處帶來的益處甚多。無論是以開放護老院的方式,讓幼童及長者一同活動,還是學生與長者共居,研究顯示社區共融有助改善長者整體健康,並延長其預期壽命。
是次的北歐之旅大大拓闊了我作為護老新人的眼界,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融入社區,建立一體化的生活圈子。更關鍵的是,讓大眾認識到包容及社會連結的重要,讓他們感到被社會接納,可安全舒適地安老。這不但為長者、照顧者及身邊的人帶來福祉,更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