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4, 2020

給老人家一個自己的家

4 5 2020 【明報專訊】


未來的安老院模式


丹麥安老「烏托邦」 實現社區共融


Image may contain: people sitting and food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有否想過,在未來,我們會如何老去?在丹麥奧爾堡(Aalborg)一間護老院,可能會找到答案。甫踏進護老院,便見牆上寫着「Fremtidens Plejehjem」,解作「未來的安老院模式」。在這裏,你會見到操得一身健美肌肉的長者,街坊們自由出入餐廳和圖書館,還帶着狗狗到來;傳來鯡魚的味道,便是住客歎下午茶的時候。這些simple pleasures,就是丹麥文化所指的「Hygge」。丹麥人相信,即使老了,一樣可以活出Hygge的人生。護老院餐廳 圖書館 健身室開放公眾在這裏居住的長者都可愉快地迎接新的一天。早上設有歌唱環節,讓長者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下午則能享用各種丹麥美食,如鯡魚、黑麥麵包及咖啡等。除了傳統設施,護老院還設有健身室、網吧、室內花園、公共廚房及餐廳。餐廳及圖書館朝7晚9開放予公眾,而健身室則向65歲以上長者免費開放,並歡迎附近的鄰里使用設施。公共空間的設計產生共融、包容的感覺,長者們有如置身於一個小社區,共同生活。「護老院開放予公眾,有着重大意義,當有人帶着狗狗或孩子來到時,同時帶來喜悅,讓這個地方變得更活躍、更具生氣。」其中一名住客告訴我說。護老院高級顧問兼開發經理Lars笑着補充,護老院大門為大家敞開,而鄰里亦非常愛護這裏的設施,這樣令護老院的長者更加有歸屬感。
其實丹麥人口老化情况和香港很相近,現時丹麥總人口超過560萬,65歲以上的佔近五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加上護理人員不足,丹麥活躍於開發創新的安老模式,這正正就是Fremtidens Plejehjem成立目的。丹麥護老院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到社區聯繫能使不同年齡的人共同生活,建立一種緊密連結,從而產生幸福感,即丹麥人所指的Hygge。

香港長者置身「隔離」世界

試想一想,香港雖然人口密集,但長者生活在護老院中,有些人可能孤身搬入護老院居住,沒有朋友及家人;有些人偶爾有家人或朋友來探望,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是無聊及孤獨。也聽過有些情况是街坊不滿當區附近建立護理安老院舍,投訴會有「白車」出入,不方便又不衛生。我們現時身處在一個將長者隔離的世界中,與北歐的社區共融有一大段距離。

跨代共居改善長者健康

事實上,跨代共居的住屋及社區已存在了30多年,首個跨代共居項目始於1976年,當時日本學者島田雅治將江戶川區的託兒所及養老院合併,發現老幼共處帶來的益處甚多。無論是以開放護老院的方式,讓幼童及長者一同活動,還是學生與長者共居,研究顯示社區共融有助改善長者整體健康,並延長其預期壽命。
是次的北歐之旅大大拓闊了我作為護老新人的眼界,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融入社區,建立一體化的生活圈子。更關鍵的是,讓大眾認識到包容及社會連結的重要,讓他們感到被社會接納,可安全舒適地安老。這不但為長者、照顧者及身邊的人帶來福祉,更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