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8, 2019

Enlightenment from Movie “The Bucket List”

It was a kind of movie therapy to myself, a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via watching, experiencing such a wonderful , profound movie. 我覺得:看一個好電影,猶如讀一本好書,讀懂別人的生命故事,其實是帶著自己進入角色,體驗角色的情感和成長,也是在讀懂自己。

每次搞電影工作坊,對我來說都是嘗試深度探索人性,探索自我,和電影的主人翁一起成長的過程。


The Bucket List,我昨天第四次觀看,1.37分鐘的電影,我用了4個多鐘頭,一句一句的去聽,去觀察每個表情,語氣,去感受電影主人翁的感受,每句話背後真正的含義,或有多少層的意思,我發現:每句話都有它的內在意義,表達了個性,特質和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式,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獨一無二的個性,造就了角色不同的生命故事,生命的轉化,也造就了普世認同的一些正向心理學,幸福價值觀和成功的秘密。

作為一位電影治療師 - 電影治療師(我給自己的職業使命,正如夢想治療師,也希望真的活出我的渴望)

這個月的21號,我會搞第三次感悟生命的工作坊,也是第二次通過以生死為主題電影,探索生命的價值,死亡的意義,地點是DP自在社。

感悟生命的工作坊的理念: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生死的課題。經歷了爸爸和數位親人的離去,和家人一起面對生老病死,幫助家人,朋友們和個案面對哀傷導致的憂鬱和困擾,我深深感到,生死教育,越早認識,越早學習,面對恐懼,處理恐懼的力量就越大。人就越平靜,越能活出喜歡的自己,潛能發揮就越事半功倍。

相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將死亡當成一件避忌的事情,從孩子和年輕一代就避而不談,壓抑恐懼和哀傷,不能讓人好好抒發情感和悲痛,反而造成更大的創傷和更多的悲劇。

最近陪伴一位年輕的親友,走過她人生最後一程,再看回BUCKET LIST這部電影,又有一番感慨。

這位表妹面對癌症,和電影裡的兩位主角一樣,接納疾病,接納生命,積極樂觀。

我看到他們的家人也是充滿愛,細心照顧,接納可能發生的結果。其中一個行動就是患病的太太最後接受做基督徒。先生的願望,將來大家都在一起,快樂的活在天堂。雖然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對於可以化解哀傷的正面的積極方法,令活著的人可以move forward, 過好正常生活,好好的,快樂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我都是非常贊同和支持的。

這個電影,我身邊的家人的經歷,都提醒我們,怎樣走過生死路,將極大的影響後人可否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路。雖然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The Bucket List is a 2007 American buddy comedy-drama film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Rob Reiner, written by Justin Zackham, and starring Jack Nicholson and Morgan Freeman.[2] The main plot follows two terminally ill men on their road trip with a wish list of things to do before they "kick the bucket".
The film premiered on December 15, 2007 in Hollywood and opened in limited rel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December 25, 2007, by Warner Bros. The film then had a wide release on January 11, 2008. Despite receiving mixed reviews from critics, the film was chosen by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s one of the top ten films of 2007 and was a box office success, grossing $175 million worldwi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Bucket_List

電影裡講述兩個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對癌為他們帶來的「死刑」,如何在他們餘下的日子裡度過豐盛和歡樂的人生。

 這部電影,被譽為2008,12年前top ten movies in the world 兩位元老巨星, Morgan Freeman ,曾經是Oscar最佳男配角和Jack Nicholson , 兩屆Oscar 最佳男主角,在電影裡渾身解數,以精湛的演技,幽默反斗的手法,充滿哲理的對白,豐富的人生履歷故事和精彩的最後日子,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一系列人生必然遇到問題,包括生死的課題。

如何活到最後,跳出身軀的框框,活的更加精彩,不枉此生?

如果內心還有鬱結,如何可以放下,解開,來到生命最後一刻,可以不留遺憾?

天堂,地獄,為什麼是一念之差?

我這一生喜悅嗎?我給別人帶來快樂嗎?

如果生命只有這麼多日子,我現在還有什麼心願沒有完成...

不知為什麼,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能量,資源,注入我的內心世界,注入我的意識,然後慢慢到溶解到我的潛意識和我的行動上。

1如何面對差異,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1)第一次相遇 - 同理心的力量

兩位主角第一次見面,就出現侮辱性場面。EDWARD以一位醫療界的大亨自居,不明白為什麼會和一位“black”,藍色藍領人,看上去在“等死的傢伙”住在一間房。大鬧秘書一番,嚷著要還私家病房。

CARTER,一位知識淵博的業餘“歷史學家”,雖然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最後在車房工作了四十多年,一位汽車維修機械師,對這樣一位脾氣火爆的大老闆如何看待和相處呢?

卡特人的脾氣特別好,相信和他個性,讀大量的書籍,不斷充實和修煉自己有關。

EDWARD除了秘書,幾乎沒有一位家人來看他,他看到卡特有家人探訪,尖酸刻薄地說:

作為一個公共健康的專家,我認為,大部分病人死於探訪者,而不是疾病本身。

兩個人都患肺癌,同病相憐,大家都在面對癌症的痛苦,生命的倒數的壓力。

CARTER具有很強的同理心,不怪責EDWARD的粗言爛語,反而看到EDWARD情緒背後的需要,他的滄桑,愛的匱乏和渴望。用自己的感染力,給與對方溫暖和大愛。

如何處理衝突,如何不被激怒,不被牽動 :
嘗試從負面情緒看到正面的動機和渴望

如何面對別人的火爆情緒:嘗試看到一個人深處的渴望,而不和他們的情緒對著幹,don't take it personally, 看到情緒背後感情和需要,可能是愛的匱乏,需要安全感,是過去的創傷的投射,從 desperate need,inner voice 入手


面對語言暴力,侮辱和過於偏激的人,卡特給我們樹立一個榜樣,讓我想起這些話:





CARTER要做到這樣的闊達,真的需要很大的包容和慈悲,氣量!

在情緒輔導中,我常常想到曾經寫的這句話:看到情緒背後的意義,價值,是潛意識開的一個天窗,要我們去看到它,理解它,轉化它。



2)每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生命的天使

Edward如何說服Carter  - 聆聽心底的聲音

 看看他們的兩個的遺願清單:


Carter知道自己只有一年的命,他的心充滿無奈和焦慮,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了“嗯,現在沒有意義”。就把写开的Bucket List搓成一團!

Edward 無意中發現,就將他的Bucket List 變成奇天大夢,SKYDIVING,SEE The PYRAMID,開跑車...對CARTER有畏高恐懼,連坐飛機都怕的人,簡直是天荒夜談,覺得是在取笑他!把他作為別人的笑柄!

但Edward 說的非常中肯和有力量:

我們每個人現在都有大量的事情要去做,但想深一層,哪些是你心中最想做的事情?

不要把理想看成是隱喻思考,一廂情願,只是哭泣,從不採取行動!

我相信,你內心深處,並不是只是等著別人來看你最後一面,或去安慰別人。你心中最想做的事情,不要只是寫出來,要做!

這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有啟發的對話,真的說的CARTER心裡去了!很快,他就決定和EDWARD去環遊世界!做一些自己長期渴望做的事情!還心願!

現在是我們的機會,千載難逢的機會!Edward把死亡的來臨看成是做一些特別的事情的機會,現在這是最好的機會!

他的樂觀和正面看待人生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起史蒂夫喬布斯的話:






追夢,永遠都不遲,只要聆聽內心的話,找到自己最想最想完成的心願,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這也是死亡給人帶來的正面意義,人生有限,要好好把握,活出想要的自己吧!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to be a child again.





通過互相聆聽對方的聲音,互相體諒和幫助,他們都成為對方的天使,也是對方的生命教練,這令我感到:

最好的生命教練除了自己,就可能是你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甚至你心中的圖標。

當你自己謙卑地去聆聽自己和別人的聲音,你就會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天使。

2 如何面對生老病死 - 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也能找到令你高興的東西

電影裡提到兩個心理現象

1)

Carter 發現自己的潛意識世界深處的感覺和他平時所想的不一樣,明白到自己的脆弱:

當被問及是否想知道他的死亡時間時,96%的人說不。我以為知道剩下多少時間才能成為4%。我總是傾向於向前傾斜另外4%,當知道你還有多少時間與之合作時,這將是一種解放。但是我錯了。我發現我別無選擇!他認為此時此刻,他沒有選擇了。感到很無奈,感到原來自己也很脆弱。

所以,真正的考驗是情況來了,自己的情緒是怎樣?這是最關鍵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才能接納自己的脆弱。

2)

電影里提到一個心理現象
當人遇到生死的課題,有5個階段
denial, 否定,不肯承認事實
resentment, 惱怒,發脾氣,暴躁,不安
depression, 憂鬱,焦慮,
bargain, 討價還價
acceptance, 接納生命的進程,規律

我看到不少朋友, 人生遇到癌症或重病,感覺很複雜::先是震驚, 抗拒,憤怒,埋怨,退縮,之後恐懼,擔憂,失望,憂鬱, 也有的是接受,然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電影裡的兩位老人家,面對死亡的期限,他們都沒有想過自殺。那是depression的選擇!

EDWARD 說: 他處於“denial”,很有意思的解釋,就是豁出去了!

其實,他們兩個很快就接受了死亡,正是如此,才可以豁出去!而不是在denial!

如果真的處於Denial, 就會發展到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反而會加快死亡!

在電影裡,我們看待兩位老友記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denial, Edward 的脾氣暴躁,有惱怒,Carter

 也有一點憂鬱,但他們很快就過去了,Edward 被Carter 寫的bucket list ,丟掉地下那張黃色的list所啟

發,靈機一動,為什麼要睡著等死.

這裡,有一個關鍵的地方,也是我做coaching最喜歡的一個approach,listening to your inner voice, 

what is the deepest desire, that you want to do at the limited life time.

可能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營營役役,忙忙碌碌,或者為家人生活奔波,這個時候,每個人,想

像如果你是Edward, 你是Carter, 你會做些什麼?

Edward 把死期看成機會。 See death coming as an opportunity to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by listening to their inner voice.

他們在病房娛樂自己,打牌,看書,看電視,然後走出病房,飛向世界最想去地方:趁著自己還可以走動一下。


唯有接受自己身體狀態,才可以好好的規劃和利用餘下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且好好的娛樂自己:想起Milton Erickson的起死回生的故事,從中他領悟到延長生命,需要會娛樂自己,從好方面想:活著就幸運了,而且把眼觀放在不久將來一個具體事情,目標上!

如何看待疾病?

癌症,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疾病,相信幾乎大部分家族都有癌症個案發生,有的國家,每10個就有一個,有的可能5個就有一個,

有位醫生朋友告訴我,不少癌症病人不是因癌症而死,而是因為憂鬱焦慮和恐懼。所以,電影讓我們反思,如何有智慧的,平靜的面對疾病,醫病先要醫心,病,需要身心安頓,才有一個好的心理環境去和病痛做好朋友,告訴病痛,你知道了,你明白了,你會學習愛自己了,病痛是身體,心理不平衡,不安頓,不舒服的表現。

所以,今天的工作坊,在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上,我們培養自己成為自己的天使,也成為家人的天使,造福家人。

艾瑞克森指出,「殘障」也許能提供當事人某種利益,令他與別人相較「佔盡優勢」。他同時暗示大家,「學習」應是最佳的娛樂方式。當他全身癱瘓時,曾自問:「我能如何娛樂自己? 」他隨即描寫自己如何藉機發展敏鋭的觀察能力,並且進一步表達在深入學習後的喜悅 - 獲知原屬於潛意識領域的訊息著實令人快慰無比,但也以行走為例,詳述了儲存於潛意識範圍內的行動步驟。

脊髓灰質炎的後遺症跟隨了埃里克森一輩子,他有過數次嚴重的復發,因為不斷萎縮的肌肉,他本來可憐的視力和聽力也不斷在減損。儘管他傳奇般地站了起來,但他右半邊身體的肌肉幾乎徹底失去了力量,他只能靠著少許的肋間肌和橫膈膜呼吸。此外,他還患有痛風和輕微的肺氣腫。

當他70多歲時,早晨是身體最疼痛的時候,通常他要花數小時來進行疼痛管理,要做很大的努力才能穿好衣服和刮鬍子,但即便如此,他也保持著坦然的樂觀。1974年的一天,他對薩德說:“今天凌晨4點,我覺得我可能會死掉,中午的時候,我很高興我還活著,我從中午一直高興到現在。”

埃里克森1980年年過世,他的太太總結說:“他活到78歲,比他自己預期的久得多,直到過世前一周,他還是過著積極不懈的生活。”

相比起埃里克森來,一般人擁有的命運的饋贈要多很多,然而,或許是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反而喜歡抱怨,為什麼我擁有的還不夠多呢?為什麼命運對我如此不公呢?

埃里克森恰恰相反,他對他所擁有的一切總是心存感激,他永遠是在享受已擁有的資源,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欠缺上。

這部電影一給我一個深深的啟示,不抱怨!才有幸福!

3如何處理長期的心結 - 感受自己真正的感受,放下自我,融冰之旅

EDWARD和女兒關係破裂,很久沒有見面了。

Carter離開人世給Edward一份信,充分體現了道歉,道愛,道謝,道別的心情和過程。

 暗示和鼓勵Edward問問自己:你心底想不想和女兒和解,想不想她可以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卡特在臨時時寫了一封信給愛德華,信中,卡特說:
每個人都是每個人,每個人在潛意識世界都是一樣的,需要愛,需要愛,然後一個人屬於,完整和安全。

你不是每個人,但在內心深處,你仍然只是一個人。

每個人都渴望有愛,渴望付出愛,你也不例外!

Carter總是看到一個人最深處的渴望,而不會和他們的情緒對著幹,從不抵抗一個人的情緒,don't take it personally, 看到情緒背後的感情和需要,可能是缺乏愛,愛的匱乏,可能是需要安全感,可能是過去的創傷的投射,需要安撫和理解,從inner voice, desperate need 入手

如果內心還有鬱結,如何可以放下,解開,來到生命最後一刻,可以不留遺憾?

從很不友好的開始,到關係破裂為結局的旅程,Carter並沒有放棄對好朋友的感恩和讚美,對好朋友的關心。他要幫助Edward把心頭大石放下,做為家人最有價值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死無遺憾,真的可以進入天堂。

 Edward放下EGO和包袱,接受好朋友的建議

                             臨別前和女兒和解


兩個陌生人,三個月後,成為對方的生命天使,為對方帶來快樂!




                                                                      Two questions

                                             He saved my life https://youtu.be/uiy-sT9JgRo

電影給我很深的啟發:

做對自己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聆聽自己的聲音,身體的說話,真正愛好自己,會直接影響別人的生命,給別人帶來生命價值,是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和精神財富。

4 GRIEF MANAGEMENT

態度:

要跨越死亡,要從日常生活開始,每天我們可能都會失去什麼,如工作,地位,財富, 健康,身體的功能、能力...這些都是一個rehearsal of death

Grief Management 不是死亡來到才做處理,而是之前就要有心理上的rehearsal,to die before die so that we don't feel fearful when death arrives. 帶著平常心看待生命的進程,大自然的規律。

行動:

這幾年致力搞一些電影工作坊。第一次是2017年冬天,我再次經歷生離死別,電影“me before you"幫我做了哀傷處理的rehearsal, 道愛,道歉,道謝、道別,令我很快走出哀傷,在DP自在社做了第一次公眾電影工作坊, 就是Me Before You. 深刻的生死教育。感悟生命的力量,死亡的意義!

“The Bucket List”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兩位老人家是怎樣把這四道一一表達,呈現出來,產生巨大的能量,感動世界的觀眾,從而令自己和家人都釋懷,化解心結,用愛溶解情緒冰山的隔膜,溶解ego和小我,成就了大愛,慈悲的傳遞,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家人和全世界的觀眾!

道愛,道歉,道謝、道別,極為重要 - 表達要表達的,感謝要感謝的,道歉要道歉的,好好的說出心底話,不留遺憾


rehearsal of death – The ART of Loss -接納,面對,處理!

什麼是尊嚴?

龚老師說:尊嚴是受重視的感覺及狀態。非常認同

而有意義,有尊嚴為什麼有那麼強烈的關聯?而最終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就是活出一個尊嚴的生命。有意義的生命即使有尊嚴的生命,而人要不要有尊嚴也是由自己決定的。

電影展現如何死的有尊嚴,令死亡變得有生命力,有價值,有意義!

6 死亡也有意義?

是的

自從爸爸2017年離開前後的日子,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的同時,是否死亡也需要賦予一些意義❓

我發覺,好多家庭,因為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過程,帶來傷痛,好多遺憾和哀傷,導致身心症狀

和情緒病,是否可以避免,預防呢?

然後我自己經歷了,而且學到一些寶貴的經驗,其中一點:一旦我明白死亡不會白白來,白白的發

生,好好的總結一個人來去的一生,經驗教訓,對後人由莫大的支持,幫助,特別是讓人走出哀傷

的過程,可以大大縮短。也是令後人得以活出自己,活出潛能,活出精彩由極大的幫助。所以,一

個人的價值,即使離開了,但仍然在發光發熱!這需要後人不斷的提醒,去緬懷和去 to be 

remembered. 也令我感到: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值得緬懷的追思會。

最後一段,是總結,也是對死亡意義的彰顯:

Edward 在Carter的追思會上的分享,令我感到正面看待死亡,原來可以有如此大的力量,讓人學懂謙卑,學懂從別人的角度看事物,學懂尊重,學懂放下ego,學懂感受別人的感受,學懂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好好的珍惜眼前人,好好的說每一句話,好好的溝通。

我再次感受到當我們賦予死亡的意義,人生可以過的很不一樣: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 

死亡:代表生命有限,思考如何活得更有價值

死亡:學習接納生老病死,生命的常態

死亡,學習面對悲痛,轉化哀傷為正能量

死亡:思考如何活出親人的精神, 吸收經驗教訓, 活得要更好

死亡,不一定是生命的終結,也許是新的開始。

讓我們賦予死亡新的生命力!

7

珍惜眼前人

Carter的太太Virginia對先生放棄治療,去環遊世界感到困擾,認為他是放棄了家人,放棄了生命。但當先生回家,她和家人都釋懷,滿心歡喜,一起為先生祈禱。

之後,這一對夫妻,很想回到當年戀愛的時光,好好親熱一番。太太去穿上一套性感的睡衣,回頭不見了先生,原來他倒在地上,全身發抖,掙扎......

不久,先生腦部開刀,死在手術台上。

這一段非常震撼,弗吉尼亞覺得好遺憾。

這一段令我感到,珍惜眼前人,不要以為天天見面,不需要珍惜,特別是親密關係的維持。提醒我要和老公好好在一起,珍惜每一天!


8

電影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



如何衡量一個人的生活總和?如何評價你的一生?

有些人說,這是通過愛,信仰,留下的人來衡量的,

主角Carter說:你的價值是由你自己去衡量 - 你為別人的生命帶來何種意義。

這個理念,貫穿整個電影:這也是電影其中一位主角卡特的價值感,生命的意義所在。

幫助一個完全陌生人做好事:他的鬥爭列表中的目標之一,

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雖然我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路,但也走過一段漫長的路,我們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也可以問下自己:

我的人生快樂嗎?

我有為身邊的家人朋友做過什麼,令他們的人生有所不同,因為你的存在,令他們更加快樂些?

電影裡面,我們看到兩位老人家都成為了對方的天使,為對方帶來生命價值,快樂。令對方人生有了好多突破。他們來自不同背景,一個是車房的技師,一個是醫療界的大亨,億萬身家,兩個人的價值觀,性格南轅北轍,他們是如何面對衝突,面對差異,走在一起?

正是他們可以找到大家的共同點,用自己感染力,感動對方,也接納個自脾氣,個性,價值觀差異,他們才能完成了他們心底的心願,甚至發夢都不敢想的渴望。電影帶來一個重要的提問,或反思,如何才可以快樂些?我這一生快樂嗎?

或者我們可以每天起床,問下自己,今天我可以做些什麼,令我快樂,健康?


我有什麼還需要提升,令我的生活質素提升,令我身邊的家人朋友快樂些?

我想起有句話,生活質量是溝通的質量,我們的內在溝通,有什麼可以提升,外在溝通,有什麼可以提升,令我們更加快樂,令身邊的人更加快樂。

我們相信,沒有好的溝通,就沒有好的生活。

9  我的遺願清單?


到加拿大或北歐看極光

俄羅斯,九寨溝

寫書:

1)DREAM THERAPY

2)MOVIE THERAPY 

3)......

好好聽自己身體的話,搞好身體

好好和先生走到老,學到老,修行到老

見到孩子結婚,見到孫孫的誕生

陪伴媽媽,照顧媽媽到終老

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力量:

第五次看這部電影,我感覺內在多了一份力量,那就是不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激怒,

不容易被別人的情感所吸引,這對電影中的卡特精神來說是獨一無二的。

這對於親密關係有極大益處。

另一點是:更加容易表達一些難以表達的東西,用直接或間接的方法,兩位老人家給我的例

子如何面對對抗有時也害怕衝突,但當自己的心情平靜,不帶情緒,

用I-消息的方式表達出來,家人反而容易理解和接受,看到他們做出調整和改變,

令大家關係和諧一些。這是這部電影,反复觀看,領悟的結果。

同時,我開始想到,我可以和任何人做朋友啊!

與完全陌生人交朋友是可能的。

一部好的電影,就像一本好書,也像是一個意義深長的夢境,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折現不同的光芒,產生授權

一部好電影,可以濃縮人生,透視人生,啟迪人生。

The Bucket List,我又看了一次,每句話都去讀,嘗試理解背後的真正意義,或多層次含義。

如何化解衝突,

如何看待情緒,

如何將死期變成機會,

如何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如何融解心結,

不帶遺憾的離去

如何給自己快樂

也帶個別人快樂


我們也許不能控制生命的長短

但我們可以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生命就是選擇🧡

 如果生命只有這麼多...我可以有什麼選擇?我可以做些什麼?我還可以活出精彩嗎?

電影教我們如何走出自己的框框。


如何活到最後,想做得的事都一一喜悅地,享受地去完成,活的更加精彩,不枉此生?




一部好的電影,引領人們經歷自己從沒有經歷過的人生,
或體驗將要面對的人生,很好的故事療愈,集體療愈,心靈滋潤,就像上了一個深刻的成長課程。從别人的故事中反思、成長。

Reference

感悟生命電影工作坊 At DP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8/at-dp.html

My voice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from Movie The Bucket List PART 2

https://soundcloud.com/donna-wong-318733078/enlightenment-from-the-bucket-list-part-2-on-life-and-death

My voice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from Movie The Bucket List PART 1
https://soundcloud.com/donna-wong-318733078/mylearning-enlightenment-from-bucket-list-part-1

FULL MOVIE
 https://gimy.tv/vod-play-id-99094-src-1-num-1.html

感悟生命工作坊(II) - 《玩轉身前事》電影觀賞及分享會理念和准备工作


如果生命只有這麼多日子...


The Bucket List Movie | Behind The Scenes | Jack Nicholson Talks about the film


https://gimy.tv/vod-play-id-99094-src-1-num-1.html Full movie

https://www6.123movies.st/watch/the-bucket-list.jrw3/moz87z
You can watch online he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aZfQbRxkU

Morgan Freeman Explains The Bucket List to Jack Nicholas


Morgan Freeman Explains The Bucket List to Jack Nicholas


Book Review: Did YOU Cry at the Bucket List Movie, the Bucket List Cast, & the Emotive the Bucket List Summary?!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11/blog-post_29.html

永遠的陪伴 - My speech on the memorial ceremony of my dad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1/blog-post_8.html

笑看生死,拥抱生命 《感悟生命》工作坊总结与反思 ( 2019 1 6,7,8)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the+bucket+list+movie+clips 
clips  
Clips 
No subtle

rent 

Beginning 

He saved my life in the funeral speech

The letter

WHOLE MOVIE sent BY CK
The letter get in touch with your family 
在香港,這齣電影的名稱是《玩轉身前事》(英語:The Bucket List,中國大陸譯《遺願清單》,台灣譯《一路玩到掛》)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電影裏講述兩個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對癌為他們帶來的「死刑」,和如何在他們餘下的日子裏度過豐盛和歡樂的人生。
 https://gimy.tv/vod-play-id-99094-src-1-num-1.html

9月21號晚上,感悟生命電影工作坊,看完電影 《The Bucket List,玩轉生前事》,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分享感動和收穫。一次集體療愈,心靈的滋潤。




6 9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