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Posted on 2019 年 09 月 18 日
在家庭中,每個人也是一個有其獨特性的自由個體,但假若人不懂得運用自由,那就好易成了不同程度的任性展現。在家長身上最常見的,是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也是最好,因為了孩子甚至是讓整個家庭活得更美好;而在孩子身上最常表達的,是為何大人有得選而我們就無得選,感到十分不公平。問題的核心在於不是去討論誰應持有這份自由權,而是我們如何妥善地運用這份寶貴的自由去選擇當行的路。因此,當我向家長們提供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的方案作參考前,必定會指出首要的條件,即你是否願意放下堅執,大膽地批評自己以往一直可能錯信的謬誤,例如有些家長認為「不批評子女會使子女自高自大」。但是,我卻讓家長反省如果子女先得到能力上的肯定,自然就不需要自大,因為當子女收到負面評語時,會不知不覺地形成「二進制想法」,即負上加負的想法,例如:這代表我不聽話、我懶、我反叛、我不專心、我不會成材。因此,家長應做的是減少講令子女洩氣的話:「你要在⋯進步。」因這句話假設了對方是低表現,而可改說為:「你未用好的是⋯」,這説法是假設每個人都擁有具高潛質的資產,只是未被發揮出來。
前天,我與一位媽媽和她的母親(外祖母)有一段值得令我們反省的對話:「不明白女兒常責罵我寵壞孫兒,每當她一放工回家,看到我在超市稍為多買日用品,便在孩子面前破口大罵我,我雖是難過,但卻明白她教書真的好大壓力。」「我知道罵媽媽是不好,但我成個人都好煩,我懷疑自己有家族性遺傳情緒病,註定一遇到不順眼,脾氣就發作,這也導致自己無精力教孩子,見到他們已感好煩,所以我承認推了教養孩童的責任給媽媽。」「聽完你們各自表達的心聲後,我很想問,你們當中誰是真正的案主?即誰應來接受輔導?」過了一陣子也沒有人發聲,我接著對那媽媽說:「我知道你心中早已有答案,對嗎?只是你一直不敢去面對問題,明知工作的重擔過於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仍要繼續下去,你其實不夠勇氣去回應內心的需要,即對選擇及割捨存在著恐懼,是嗎?」她流著眼淚點點頭說﹕「我好像已習慣了這種忙亂狀態,我已把自己忘記了很久。」
當人面對問題是一次很好的成長機會,是值得你花時間停下來去澄清及梳理當中的,對自己的真意。我與人同行的原則是同理心要適量,但不能過大,即可想像對方的感受和遭遇,但不等於要認同對方的看法。我提醒自己在助人自助的歷程中需建立感性的同情(給予對方舒緩的空間)的同時,也應與理性批判(喚起對方反思及反建議)之間作適當的平衡。
「我這個人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感謝 神,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24-25上〉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EQ訓練研究主任
24 9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