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4, 2019

不溺愛不嚴厲,還孩子一顆自由的心吧

文/黃琰霓老師
在親子關係上,最傷透腦筋的,是如何讓孩子在一個中庸的環境中長大。縱觀我們四周,多數的父母,要不就過度溺愛,讓孩子陷入放縱與驕縱里,要不就過度嚴厲,也許孩子會較為聽話,但卻總活在惶恐害怕中,失去了小孩該有的自由奔放,失去了創意與生命力。
有趣的是,父母兩方,假如有一方是嚴厲型的,往往另一方就會變成那個溺愛或放縱著,因為關係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平衡。 也即是說,一方失衡即是雙方皆失衡,責怪對方是沒有幫助的,只要其中一方搞懂,雙方都能走向平衡。
溺愛不是愛。 溺愛是一種放縱, 雖然在表面,很多時候多數人都無法辨明兩者的不同。
溺愛與愛的差異是,愛,是以愛為出發點,但溺愛,是包裝為愛的一種補償行為,很多時候,出發點不是愛而是罪惡感或是需要,但往往被壓抑在潛意識而不自覺。
以罪惡感來說,假如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或因為過去傷害過孩子或做錯了一些什麽而有罪惡感的話, 爲了補償內在的罪惡,就會在行為上不斷地補償孩子。
因為是一種補償行為,做的事也許是對的事,例如送禮物給孩子,陪伴孩子,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也許在物質上得到了,但在能量上得到的卻不是愛,他無法感到滿足或被滋養。 結果,無論得到多少,都會欲求不滿,結果就越要越多,但是空虛感反而越來越大。
孩子這個時候會混亂,爲什麽我要的都得到了,爲什麽我還是不快樂? 結果脾氣越來越壞,也越來越不耐煩,有些甚至會攻擊父母。而父母因為心虛,而無法有效地指正孩子的錯誤,反而補償得更多,結果兩方都越走越偏。
有些父母,自己在小時候,因為他們的父母的過度嚴厲或是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在自己成為父母后,千方百計地要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 但是由於這些良好的行為底下暗藏著對自己父母的批判與不滿,結果也變成了補償性行為。
在我的年代,小時候,假如在學校被老師責打,我們的父母多數是偏幫學校的。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在心裡怨恨父母沒有適當地保護或偏向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后,也許就會偏激地過度偏袒自己的小孩。現在的社會里,動輒就跑到學校責駡老師,不分青紅皂白的父母太多了。
小時候,物質上得不到滿足,成為父母后就過度地滿足孩子,讓孩子有物質上的享受絕對不是問題,但倘若出發點是補償,但孩子也會間接得到那個攻擊的能量的。
溺愛是補償,但過度嚴厲也是一種補償。
很多時候,過度嚴厲來自我們潛意識里童年未療愈的心碎。
我們在小時候受了傷,后被深埋在潛意識里,雖然忘了,但是意識上我們會為自己跟身邊的人設定很多規則,任何人誤闖禁區等於進來地雷陣。
比方說,小時候因為不聽話而被打,結果在深層意識,不聽話就等同于一個不可逾越的戒律。有了孩子后,任何時候孩子不聽話,裏面的傷口就會被勾到,而爲了防衛這個傷口,就不得不對孩子嚴加控制,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 說真的,很多的“我是為你好”的底層,住著一堆尚未療愈的受傷的小孩。
假如要解剖父母們的“我是為你好”, 很多時候,真正的連父母本身都沒有察覺的話語是,“我是為你好,我小時候就是因為做了這些事,而受了傷,所以我是在保護你”。
殊不知,透過這些控制,透過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時的懲罰,父母其實是從受害者變成了施害者,把童年未療愈的傷口加諸在孩子身上。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而天下也沒有壞的父母,但有很多受傷的父母。
若是對自己深層意識毫無覺知的話,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把傷痛一代傳一代。
如果你是那個溺愛孩子的父母,請願意看到你的罪惡感或是需要,請你願意寬恕自己寬恕你的父母,讓自己能夠有力量地去愛自己的孩子,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與指導者。
如果你是那個過度嚴厲的父母,請你也願意看到自己嚴厲背後真正的潛在的原因, 療愈你的心碎,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好教練,而不是那個讓孩子懼怕的管工或監獄官。
讓自己自由,讓孩子自由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