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升求助多因家事 ... 據死因庭報告,2016年有954宗自殺死亡個案,男性佔638宗,女性佔316宗。 Jun 24, 2017 ( 摘自明報)
看见青少年自殺問題急劇上升,好痛心。自殺原因很多,歸根揭底,和原生家庭有直接的關係,如父母不和,經常吵架,婚姻的衝突,離婚,親友離世,性侵犯,家庭遺傳性情緒病.......
學業壓力和工作壓力,反而是其次。如果孩子在一個有愛的流動,有情感抒發和交流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就有能力調節壓力。
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愛的環境?
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自己以身作則。這是家長的責任,
如孩子有壓力,情緒,家長不視為問題,而視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既是孩子說有自殺的念頭,也不必驚慌失措,反而欣慰地讚賞孩子勇於講出內心世界,讓家長分擔,渴望得到家長明白他們的困境。
家長要做的,就是認真的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當他們感受到家人的同理和關心,有愛的流動,有安全感,不是孤軍作戰,他們的自殺念頭會消失!
夫妻關係,家長的人生態度,決定孩子成長的環境。如果家長常常抱怨,一有不如意,就找最親近的人發洩,孩子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留下創傷和負面的記憶,同時也可能直接影響他們如何面對沖突的態度,人的潛意識保護機制通常是逃避,閃開,一走了之;或不再發聲,用沉默,壓抑自己來表達不滿。
這些方式如果變成一種行為模式,就會導致情緒失調,心理健康受損,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或身體疾病。
如果家長可以用坦誠,直接表達,開放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態度,不針對人,而是事情本身,聆聽和探討的方式處理衝突,學習用理智的,謙卑的態度,compromising way, win-win way, 就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好榜樣。
Hate the sins, love the sinners. 這需要極大的包容度和慈悲。
如何建立包容和慈悲,那就是學習感恩,凡是都有感恩的地方,或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以偏概全。
我爸爸已經有智障了,但有時也會很清醒,清醒的時候,有一次,他說:心肺問題有給他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是導致智障,令他有時糊里糊塗,沒有了短期記憶力,很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課題去探討自己的身體,了解病理,人生的過程。他的語氣是那么的平靜而又溫柔,我當時非常感動,震撼!
不論他有沒有這種能力去理解和探索,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活在當下,沒有抱怨,接納自己的態度,都是給我們後代最好的禮物。
爸爸的話,啟發我理智的理解自己,就會平靜,就會對自己有包容和慈悲,然後就會對別人有同理心,有包容和慈悲。
我的生命故事和身邊個案朋友成長的經歷告诉我:任何事情都感恩,少抱怨,是提升對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一位好朋友,我们DreamTeam的member Fiona 的人生經歷和成長就是一個好例子: 她年幼就失去了父母的照顧,母親早年離世,長期寄人籬下,生活可以說是顛沛流離。
當問到她是如何面對這些逆境而仍然可以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她說:其實比自己還可憐的人太多,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孩子因戰爭,飢餓而死亡,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好幸福。
比較,是人之常情,但Fiona的人生比較,原來可以是這樣正面,有力量!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也是他們的生命教練。
一言一行,都會留下記憶,要孩子建立正向的自尊,人生觀,价值观,健全的性格,我們做家長的,首先要學習寬容,慈悲,接納自己,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也有缺点和脆弱,就是學習愛自己。
家長愛自己,孩子也會跟著做!
讀余德淳博士的 - 《教曉孩子快樂的人生》,我們可以體會到讓愛在家庭流動是怎麼回事。和孩子的關係,可以是那麼自然,舒服,輕鬆。給予他們安全感,從學習如何面對沖突,困難和挫敗開始!
早前我們DreamTeam的兩次《讓愛在家庭流動》工作坊,很多參加者第一次開放,自由和放鬆的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如何面對逆境,學習和家人溝通,我們都很感動,正如很多朋友都深切感到,社會很需要有這樣的平台,讓心底的聲音被聽到,被理解,讓情感得以抒發,壓力得以疏解,面对困境,有人支持和聆聽,讓人們表達埋藏心中的愛,特別是從沒有勇氣表達過的情感。
《打死不離三父女》,其中一個啟示: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夢想,
發揮最大的潛能,
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孩子最渴望父母擁有的心態是什麼?
对孩子有信心!
如何不會產生有童年陰影?
追求夢想的路上,如何衝破重重障礙,
感人,刺激,不得不看!
共勉,願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http://epaper1.mingpao.com/cfm3/Content2.cfm?Date=20170823&File=A09
Ref.:
情緒這東西
.....!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07/blog-post_23.html
24 8 2017
看见青少年自殺問題急劇上升,好痛心。自殺原因很多,歸根揭底,和原生家庭有直接的關係,如父母不和,經常吵架,婚姻的衝突,離婚,親友離世,性侵犯,家庭遺傳性情緒病.......
學業壓力和工作壓力,反而是其次。如果孩子在一個有愛的流動,有情感抒發和交流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就有能力調節壓力。
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愛的環境?
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自己以身作則。這是家長的責任,
如孩子有壓力,情緒,家長不視為問題,而視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既是孩子說有自殺的念頭,也不必驚慌失措,反而欣慰地讚賞孩子勇於講出內心世界,讓家長分擔,渴望得到家長明白他們的困境。
家長要做的,就是認真的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當他們感受到家人的同理和關心,有愛的流動,有安全感,不是孤軍作戰,他們的自殺念頭會消失!
夫妻關係,家長的人生態度,決定孩子成長的環境。如果家長常常抱怨,一有不如意,就找最親近的人發洩,孩子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留下創傷和負面的記憶,同時也可能直接影響他們如何面對沖突的態度,人的潛意識保護機制通常是逃避,閃開,一走了之;或不再發聲,用沉默,壓抑自己來表達不滿。
這些方式如果變成一種行為模式,就會導致情緒失調,心理健康受損,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或身體疾病。
如果家長可以用坦誠,直接表達,開放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態度,不針對人,而是事情本身,聆聽和探討的方式處理衝突,學習用理智的,謙卑的態度,compromising way, win-win way, 就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好榜樣。
Hate the sins, love the sinners. 這需要極大的包容度和慈悲。
如何建立包容和慈悲,那就是學習感恩,凡是都有感恩的地方,或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以偏概全。
我爸爸已經有智障了,但有時也會很清醒,清醒的時候,有一次,他說:心肺問題有給他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是導致智障,令他有時糊里糊塗,沒有了短期記憶力,很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課題去探討自己的身體,了解病理,人生的過程。他的語氣是那么的平靜而又溫柔,我當時非常感動,震撼!
不論他有沒有這種能力去理解和探索,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活在當下,沒有抱怨,接納自己的態度,都是給我們後代最好的禮物。
爸爸的話,啟發我理智的理解自己,就會平靜,就會對自己有包容和慈悲,然後就會對別人有同理心,有包容和慈悲。
我的生命故事和身邊個案朋友成長的經歷告诉我:任何事情都感恩,少抱怨,是提升對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一位好朋友,我们DreamTeam的member Fiona 的人生經歷和成長就是一個好例子: 她年幼就失去了父母的照顧,母親早年離世,長期寄人籬下,生活可以說是顛沛流離。
當問到她是如何面對這些逆境而仍然可以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她說:其實比自己還可憐的人太多,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孩子因戰爭,飢餓而死亡,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好幸福。
比較,是人之常情,但Fiona的人生比較,原來可以是這樣正面,有力量!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也是他們的生命教練。
一言一行,都會留下記憶,要孩子建立正向的自尊,人生觀,价值观,健全的性格,我們做家長的,首先要學習寬容,慈悲,接納自己,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也有缺点和脆弱,就是學習愛自己。
家長愛自己,孩子也會跟著做!
讀余德淳博士的 - 《教曉孩子快樂的人生》,我們可以體會到讓愛在家庭流動是怎麼回事。和孩子的關係,可以是那麼自然,舒服,輕鬆。給予他們安全感,從學習如何面對沖突,困難和挫敗開始!
早前我們DreamTeam的兩次《讓愛在家庭流動》工作坊,很多參加者第一次開放,自由和放鬆的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如何面對逆境,學習和家人溝通,我們都很感動,正如很多朋友都深切感到,社會很需要有這樣的平台,讓心底的聲音被聽到,被理解,讓情感得以抒發,壓力得以疏解,面对困境,有人支持和聆聽,讓人們表達埋藏心中的愛,特別是從沒有勇氣表達過的情感。
《打死不離三父女》,其中一個啟示: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夢想,
發揮最大的潛能,
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孩子最渴望父母擁有的心態是什麼?
对孩子有信心!
如何不會產生有童年陰影?
追求夢想的路上,如何衝破重重障礙,
感人,刺激,不得不看!
共勉,願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http://epaper1.mingpao.com/cfm3/Content2.cfm?Date=20170823&File=A09
Ref.:
8個方法讓你...受傷也能有正能量!
情緒這東西
.....!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07/blog-post_23.html
感恩的力量,爱的源泉!
故事療癒的力量
感恩生命中的人和事
故事的力量 - 《讓愛在家庭流動》工作坊分享 ( 3)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03/4.html
感人肺腑的故事工作坊 - 《讓愛在家庭流動 工作坊》分享 (4)
《讓愛在家庭流動 工作坊》的分享和反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