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一次參加傳心讀書會的活動,收穫不小。
這本書的名字是:《悲傷練習》
(Grief works: stories of life, death and surviving / by Julie Samuel)
Jenny 給我們做靜心meditation,非常放松,舒服。
之後,我們一邊讀書的摘要,一邊討論,Alex和我們講解。
以下句子,也是我做哀傷治療的深切感受:
提醒我如何做好哀傷的心理工作,做家人的陪伴者和別人的陪伴者。
“愛一個人需要時間,悲傷也是;不要強迫別人盡快結束哀傷,給悲傷一點時間,讓傷痛有機會被撫平。
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支持和陪伴,然後等待 - 等待他們終於難關接納自己的感受,然後從傷痛中調適、復原,找到重新面對人生的力量。”
傾聽:
“見證朋友的苦,允許朋友難過、困擾、矛盾或不乏一語。每一次能再讲一遍自己的更是,或述說自己的故事,或講述亡者對她們有多重要,他們自行承擔痛苦的負荷就會少一點。
別走在我前方,我可能跟不上。
別走在我的後頭......我可能不會引路。
與我並肩向前......做我的朋友就好了。”
回想陪伴媽媽走過哀傷的這一年多,我有辛苦,有煩躁,有不安,也有難以形容的幸福感。開始階段,我對於媽媽的哀傷投射出來的憤怒和不滿,沒有那麼有耐心 ( 陪伴別人,我反而很有耐心),慢慢,我發現,她患了憂鬱症。我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同理心,還不夠慈悲。
我在改變,學習聆聽,聆聽她小時候和家族的故事,和媽媽解了一系列夢,夢中,她是那麼渴望有父親的愛,有家庭溫暖。
我讓她回到她的童年,再次和她的父母連結,明白她的父親多一些,她感受到父親是很愛她的,感受到母親一直是無條件的付出,她開始找回父母親的愛,找回以為一直失去的愛,以为沒有得到的家庭愛,也是给自己的内在的家,添多一些温暖。
媽媽開始學習把對先生和父母的愛送給家人,送給我們。送給大學,送給學生。一步步,她開始重新找回自己,繼續追夢。
我和媽媽一起成長,我和朋友們一起成長,因為:
The best way to find yourself is to lose yourself in the service of others.
今晚,我們還聽到朋友們分享走出哀傷的過程和經驗,發現,最重要是去感受自己的哀傷,不要逃避,去承認自己的痛苦,或再次經歷,釋放壓抑和不安,焦慮或內疚,或任何情緒,甚至憤怒和恐懼,人被聆聽,被明白,也是說給自己聽,就會平靜好多,從中看到自己有選擇。
我們寫信給上天的親人和朋友...我再次寫給爸爸
Dear Father
I am going to run a workshop on MOVIE called “The Bucket List” as a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process
這兩天,我一邊看,一邊準備工作坊,一邊回憶起陪伴您的最後日子:
電影中兩位老人家在最後半年,發了一系列的夢,做了一系列一直都渴望做的事情,但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或不敢面對的事情,兩個人都要勇敢的衝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環遊世界,最後和家人和解....
Death is inevitable,
Growth is optional,
找到生命的旅途,
最後,不是終止,而是向前。
電影令我想起陪伴您最後六個月,我和你一起 写毛筆字,幸福的詩詞,讀達拉喇嘛的書 - The Art of Happiness,你咳嗽的厲害,句句艱難,但還是一字一字的讀下去,你想用達拉喇嘛文字告訴我,人生來到盡頭,總是有痛苦的,你的接納病痛的態度,可以幫你減輕痛苦;你對死亡的理解,可以幫你從容度過。
我感覺好像和您從沒有過的連結,my best father, 我和你,心連心,直到現在,從沒有分開,你沒有離開過。
電影裡,兩位大膽的老人家,去到世界各地心意的景點,玩個痛快。我想起你最後的日子,還在報紙上圈出自己最想取得地方,你說,你想去伊朗,去西伯利亞,雖然你和媽媽已經去過80多個國家。你的童心未泯,直到最後的日子。
爸爸,你的童心也遺傳了給我。我也寫下自己的bucket list,其中心願是去伊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世界之大,人其實好渺小,探索世界,令自己謙卑,開放。
爸爸,我最想告訴你的是:
I am living well
You are always with me, by my side, in my heart. I miss you. I love you. Your positive spirit will become part of mine, flowing in my blood.
讀書會,Alex和Jenny Leung 帶的非常好,很有深度。
特別是分享和書寫部分,短短時間,已經給人疏解和療愈。
最後,我們收Alex 给我们的禮物 :
這首詩,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
它是我爸爸在天堂給我的信;是媽媽在遠方傳來的電郵.
也是我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提醒如何好好和自己在一起,愛自己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is to learn to love ourselves
傳心讀書會 ─ 7月聚
7月19日 (星期五) 1930-2200 @DP
💫主題: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
💫 介紹/參考書名:《悲傷練習》
(Grief works: stories of life, death and surviving / by Julie Samuel)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
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
英國心理治療師Julie Samuel陪伴15位個案面對自己或至親死亡和喪慟的過程,不僅載錄作者的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及其在面對個案時當下的情緒糾結及早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更坦然與讀者分享作為陪伴者的心情起伏與反思。
💫 藉著閱讀、書寫、小組活動和分享,我們一起體驗「悲傷練習」,學習陪伴自己,也學習陪伴他人面對喪慟
💫 內容重點:
- 面對伴侶、父母、子女、手足以至自己的死亡
- 如何平衡照顧喪慟情緒和繼續生活走出陰霾
- 陪伴和聆聽者的心理狀態
📌報名連結 :
https://forms.gle/7ohtqyGT2bzPAKAcA
(截止:7月16日)
備註 : 本次讀書會請來客席主持梁君逸(Alex Leung) ─ 第三屆華人行動學員,2018年全年跟隨台灣劉仁州老師學習,現為生命工作者(全職義工)
*📚 * 📚*
追思會的意義 And Beyond
笑看生死,拥抱生命
這本書的名字是:《悲傷練習》
(Grief works: stories of life, death and surviving / by Julie Samuel)
Jenny 給我們做靜心meditation,非常放松,舒服。
之後,我們一邊讀書的摘要,一邊討論,Alex和我們講解。
以下句子,也是我做哀傷治療的深切感受:
提醒我如何做好哀傷的心理工作,做家人的陪伴者和別人的陪伴者。
“愛一個人需要時間,悲傷也是;不要強迫別人盡快結束哀傷,給悲傷一點時間,讓傷痛有機會被撫平。
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支持和陪伴,然後等待 - 等待他們終於難關接納自己的感受,然後從傷痛中調適、復原,找到重新面對人生的力量。”
傾聽:
“見證朋友的苦,允許朋友難過、困擾、矛盾或不乏一語。每一次能再讲一遍自己的更是,或述說自己的故事,或講述亡者對她們有多重要,他們自行承擔痛苦的負荷就會少一點。
別走在我前方,我可能跟不上。
別走在我的後頭......我可能不會引路。
與我並肩向前......做我的朋友就好了。”
回想陪伴媽媽走過哀傷的這一年多,我有辛苦,有煩躁,有不安,也有難以形容的幸福感。開始階段,我對於媽媽的哀傷投射出來的憤怒和不滿,沒有那麼有耐心 ( 陪伴別人,我反而很有耐心),慢慢,我發現,她患了憂鬱症。我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同理心,還不夠慈悲。
我在改變,學習聆聽,聆聽她小時候和家族的故事,和媽媽解了一系列夢,夢中,她是那麼渴望有父親的愛,有家庭溫暖。
我讓她回到她的童年,再次和她的父母連結,明白她的父親多一些,她感受到父親是很愛她的,感受到母親一直是無條件的付出,她開始找回父母親的愛,找回以為一直失去的愛,以为沒有得到的家庭愛,也是给自己的内在的家,添多一些温暖。
媽媽開始學習把對先生和父母的愛送給家人,送給我們。送給大學,送給學生。一步步,她開始重新找回自己,繼續追夢。
我和媽媽一起成長,我和朋友們一起成長,因為:
The best way to find yourself is to lose yourself in the service of others.
今晚,我們還聽到朋友們分享走出哀傷的過程和經驗,發現,最重要是去感受自己的哀傷,不要逃避,去承認自己的痛苦,或再次經歷,釋放壓抑和不安,焦慮或內疚,或任何情緒,甚至憤怒和恐懼,人被聆聽,被明白,也是說給自己聽,就會平靜好多,從中看到自己有選擇。
我們寫信給上天的親人和朋友...我再次寫給爸爸
Dear Father
I am going to run a workshop on MOVIE called “The Bucket List” as a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process
這兩天,我一邊看,一邊準備工作坊,一邊回憶起陪伴您的最後日子:
電影中兩位老人家在最後半年,發了一系列的夢,做了一系列一直都渴望做的事情,但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或不敢面對的事情,兩個人都要勇敢的衝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環遊世界,最後和家人和解....
Death is inevitable,
Growth is optional,
找到生命的旅途,
最後,不是終止,而是向前。
電影令我想起陪伴您最後六個月,我和你一起 写毛筆字,幸福的詩詞,讀達拉喇嘛的書 - The Art of Happiness,你咳嗽的厲害,句句艱難,但還是一字一字的讀下去,你想用達拉喇嘛文字告訴我,人生來到盡頭,總是有痛苦的,你的接納病痛的態度,可以幫你減輕痛苦;你對死亡的理解,可以幫你從容度過。
我感覺好像和您從沒有過的連結,my best father, 我和你,心連心,直到現在,從沒有分開,你沒有離開過。
電影裡,兩位大膽的老人家,去到世界各地心意的景點,玩個痛快。我想起你最後的日子,還在報紙上圈出自己最想取得地方,你說,你想去伊朗,去西伯利亞,雖然你和媽媽已經去過80多個國家。你的童心未泯,直到最後的日子。
爸爸,你的童心也遺傳了給我。我也寫下自己的bucket list,其中心願是去伊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世界之大,人其實好渺小,探索世界,令自己謙卑,開放。
爸爸,我最想告訴你的是:
I am living well
You are always with me, by my side, in my heart. I miss you. I love you. Your positive spirit will become part of mine, flowing in my blood.
讀書會,Alex和Jenny Leung 帶的非常好,很有深度。
特別是分享和書寫部分,短短時間,已經給人疏解和療愈。
最後,我們收Alex 给我们的禮物 :
我想到:
它是我爸爸在天堂給我的信;是媽媽在遠方傳來的電郵.
也是我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提醒如何好好和自己在一起,愛自己
The greatest love of all is to learn to love ourselves
傳心讀書會 ─ 7月聚
7月19日 (星期五) 1930-2200 @DP
💫主題: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
💫 介紹/參考書名:《悲傷練習》
(Grief works: stories of life, death and surviving / by Julie Samuel)
傷痛不會停息,但我們的心可以擁有平和寧靜。
我們總是練習快樂、練習堅強,卻忘了如何練習悲傷。
調適死亡的悲傷是人生課題,唯有練習過這門功課,我們才能從中昇華。
15則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帶你走上與悲傷共存的療癒之路。
英國心理治療師Julie Samuel陪伴15位個案面對自己或至親死亡和喪慟的過程,不僅載錄作者的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及其在面對個案時當下的情緒糾結及早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更坦然與讀者分享作為陪伴者的心情起伏與反思。
💫 藉著閱讀、書寫、小組活動和分享,我們一起體驗「悲傷練習」,學習陪伴自己,也學習陪伴他人面對喪慟
💫 內容重點:
- 面對伴侶、父母、子女、手足以至自己的死亡
- 如何平衡照顧喪慟情緒和繼續生活走出陰霾
- 陪伴和聆聽者的心理狀態
📌報名連結 :
https://forms.gle/7ohtqyGT2bzPAKAcA
(截止:7月16日)
備註 : 本次讀書會請來客席主持梁君逸(Alex Leung) ─ 第三屆華人行動學員,2018年全年跟隨台灣劉仁州老師學習,現為生命工作者(全職義工)
*📚 * 📚*
Reference
人生的畢業禮 - 圓滿人生路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7/10/blog-post_10.html
Dear Dad at the 2nd Father's day ...with songs
追思會的意義 And Beyond
笑看生死,拥抱生命
陪伴 - 給爸爸的信
19 7 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