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1, 2023

探索大腸健康對人體的整體影響







(1)排便與排毒
很多人說,我每天都有一次排便,哪會有宿便。
有的朋友一個星期才兩三次,就覺得正常。
很簡單,如果你每天進的比出的多,排便量不夠,每次排便質量不好(排便需要較長時間,不順暢,好像每次都排不乾淨,胃口不好,心情不好,睡眠質素差了,部分原因是宿便毒素影響著你的神經系統和各個器官),那麽,你就開始纍計宿便了。
毒素從何而來?
1、內在毒素:高血糖、高血脂、自由基、宿便、壞的膽固醇、過多反式脂肪、水毒和淤血等;
2 環境毒素: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化學藥品、化妝品中超標的重金屬、紫外線輻射及水污染等;
3、食物毒素:肉製品中的激素、經放射線照射處理過的食物、高溫烹調的食物產生的毒素、食物中的細菌、農作物中的化毒素、食物中的添加劑、食物及飲料中的調味劑和味精等;
4、生活毒素:香煙、酒精、藥物、清潔用品、家庭及辦公室用品釋放的有毒物質等。
5 、心理毒素:情緒不好,心情不好,情緒創傷,常常處於高壓力和焦慮狀態,細胞被氧化,毒素纍積,可以導致各種嚴重疾病。除了情緒要疏通,思想要排毒,身體也要排毒。
6、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新陳代謝,在發生反應和生成養分的同時,也自然地就會留下各種類型的毒素。而這些毒素如果不及時地清除出體外,一定會影響到正常細胞的功能。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是需要排毒的,毒素排不出去的,疾病也會隨之而來,尤其是肥胖、飲食不規律以及經常熬夜等這類人群。
脂肪肝,癌症,大腦癡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敏感病,呼吸道和肺部疾病,便秘是其中一個主要源頭,纍計的宿便會令病情加重。
看看以下數據:
香港的情況:
【癌症體檢2022】頭五位男性致命癌症
1. 肺癌 (30.7%)
2. 大腸癌 (14.6%)
3. 肝癌 (13.1%)
4. 前列腺癌 (5.1%)
5. 胃癌 (4.5%)
【癌症體檢2022】頭五位女性致命癌症
1. 肺癌 (22.2%)
2. 大腸癌 (14.6%)
3. 乳腺癌 (13.7%)
4. 肝癌 (6.4%)
5. 胰臟癌 (5.6%)

(2)什麽是宿便?

宿便即腸管內長期停滯淤積的陳舊大便。每次排便都沒有排清的大便纍計在大腸中,也會慢慢形成宿便。

宿便往往非常頑固,要使其排出,並非那樣簡單。例如,在腸壁某部位向外發生袋狀膨出而形成腸憩室時,腸內容物就會積存於憩室內,長時間停滯,不被排出。

腸憩室由於他們飲食過於精細,攝取的膳食纖維不足。而憩室好發的部位以結腸為最。 

宿便是人體腸道內一切毒素的根源。 “一日不排便,勝抽三包煙”。腸道內宿便就像腐肉,又臭又髒,宿便所產生的大量毒素被人體吸收後,將降低人體免疫力,誘導各種疾病滋生,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我上次就排除黑色的宿便。非常驚人。

(3)宿便可產生的大量毒素:

宿便中的毒素被腸道反復吸收,通過血液循環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導致女性面色晦暗無光、皮膚粗糙、毛孔擴張、痤瘡、腹脹腹痛、口臭、痛經、月經不調、肥胖、心情煩躁等症狀。  

宿便引起肛腸疾患。便秘時,排便困難,糞便乾燥,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門直腸疾患。如直腸炎、肛裂、痔等。宿便胃腸神經功能紊亂。

便秘時,糞便瀦留,有害物質吸收可引起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而致食慾不振,腹部脹滿,噯氣,口苦,肛門排氣多等表現。   

宿便形成糞便潰瘍。較硬的糞塊壓迫腸腔使腸腔狹窄及盆腔周圍結構阻礙了結腸擴張,使直腸或結腸受壓而形成糞便潰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 

長期宿便會導致患結腸癌。可能是因便秘而使腸內致癌物長時間不能排除所致,據資料表明,嚴重便秘者約10%患結腸癌。  

宿便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臨床上關於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造成的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有逐年增多趨勢。如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發作,腦出血,中風猝死等。  

宿便引起性生活障礙。這是由於每次長時間用力排便,使直腸疲勞,肛門收縮過緊及盆腔底部痙攣性收縮的緣故,以致不射精或性慾減退,性生活沒有高潮等。 

宿便易使婦女發生痛經,陰道痙攣,並生產尿瀦留,尿路感染等症狀。 

宿便影響大腦功能。便秘時代謝產物久滯於消化道,細菌的作用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甲烷、酚、氨等,這些物質部分擴散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干擾大腦功能,突出表現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

(4)大部分腸癌患者,都有便秘和宿便問題,大腸癌的原因:

遺傳因素,家族歷史

年紀超過50嵗,因爲細胞老化,大腸癌的機會會比年輕人高。

飲食習慣

吃蔬菜少,愛吃加工食品 ,拉圾食品,

多外出吃法,

吃太多反式脂肪,甜品,澱粉類,加工食品

各種添加劑,增大腸癌風險

久坐,少運動,

睡眠不足,藥物副作用,情緒不佳,失眠

都是大腸癌和很多癌症、糖尿病和腦退化的溫床

中央型肥胖(Central obesity)

有些人四肢並不胖,體重也未過重,但卻有個大肚子,即是腰圍過寬,稱為中央型肥胖或者蘋果型的身材,但他們卻比一些四肢粗壯、腰圍正常、體重過重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這是因為中央型肥胖的患者,脂肪主要堆積在內臟,影響新陳代謝造成血管硬化的情形更為嚴重。而且也增添患癌的風險,包括大腸癌症。

(5)我的體驗和感悟

我現在明白了:排毒是最基本的養生健康之道。

我是每天都有三次正常的排便的人,做排毒療程,我發現,都有宿便,何況大部分人每天只有一次或隔日才有,幾天才一次的也比比皆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腸癌和各種癌症成為了疾病的趨勢。

毒素排不走,會纍計,毒害自己的器官組織。其實每個人都有癌細胞,細胞氧化,病變,受不良生活習慣,睡眠嚴重不足,情緒波動,壓力,飲食不當、基因遺傳和空氣污染,病毒感染和疫苗的毒素,等等因素影響。

同時,我們的細胞更生,也會出現異常變化,有多有少,看我們是否可以有足夠的抗氧化能力和清潔能力和抵抗力。

疾病、癌症是積累出來的,是幾十年的累積效應,不是一朝一夕。

預防疾病,就是自我療愈身體潛在疾病,或者已經存在的疾病,只是你不知道吧!

大腸鏡下 - 你看到什麽?



作爲一位身心治療師和排毒導師,通過自身實踐和大量成功個案的經驗,我發現:深層排毒和細胞修復的方法,是源頭處理的方法,學到自我療愈身體和心理的方法,快速地改善亞健康狀態和身心疾病,提升心理質素,調節好控制情緒和血糖的内分泌。不再100%依賴傳統醫療系統。減少藥物毒素給細胞和器官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

我現在采用的深層排毒,方法簡單,成功率相當高。終生受益。

欲知“源頭處理、排毒和修復細胞的自然療法”,請留言: Whatsapp:90306536或留言




探索大腸健康對人體的影響 (2)
#排毒的重要性
#排走了什麽
#排毒的重要性


腸道用了這麼多年
想知道你腸道內有多少毒素嗎?
想知道你毒素裏有什麼顏色嗎?
想知道你腸道內的宿便,腸油,腸殘渣,腸毒素垃圾給你帶來哪些危害嗎?
原來宿便直接和間接影響全是的免疫系統和細胞、器官的功能。

如果長期處於以下症狀:
失眠、情緒不穩,煩躁\抑鬱\焦慮
(體質偏酸,容易導致癌症)
高血壓,高血脂(容易心臟和血管堵塞)
糖尿病(胰島代謝不正常,糖尿病并發症)
便祕,宿便,(腸道堵了,各種疾病和癌症)

毒素-病根, 毒素在體內滯留,從而造成諸多慢性病。

那你就一定要排毒了!

因爲這些毒素
滲透血液,流向全身各處,引起口臭、痔瘡、痘痘、斑、三高、肥胖,皮膚病,各種發炎,過敏。等等各種亞健康現象!
遠離疾病,從腸道排毒️開始!

排毒到底排的是什麼?

排的是腸道垃圾
排的是血液毒素
排的是激素殘留
排的是重金屬
長期吃藥,纍計的毒素 ( 中西藥)
排的是多餘脂肪
排的是多餘糖分
等等等等.....






不妨問自己:
我身體有什麽挑戰?
意味著什麽?
可能是我的身體需要我做什麽?
需要我清除什麽?需要吃我什麽營養?補充什麽?

探索大腸健康對人體的影響 (3)
很多人排便出現困難,或排不出日積月纍的宿便,原因有幾個:
1
吃纖維不夠,吃蔬菜水果不夠,(不建議吃太甜的水果,或少吃),因爲人體健康的細菌,如乳酸菌無法製造,需要益生元,而綠色蔬菜和各種蔬果,就是益生元的素材。
2
喝水不夠,無法稀釋廢物
3
吃好的脂肪不夠
4
壓力太大,情緒纍計
5
運動不夠
6
睡眠不夠

以上原因都會導致宿便和細胞毒素難以排走,需要學習和自己排毒!預防和治療疾病,從排毒開始!


源頭處理、排毒和修復細胞的自然療法, 使用高抗氧化,高營養的排毒和調補原理,方便簡單,讓排毒成為生活習慣,輕鬆自在地清除身體宿便、日積月累的毒素、壞細胞。提升身體自我修復、自我療愈的能力,抵抗病毒和預防疾病的免疫力。

欲知“源頭處理、排毒和修復細胞的自然療法”,請留言: Whatsapp:90306536或留言 

探索大腸健康對人體的影響 (4)

排毒的十大功用:
這是我從自己的體驗成效和看到大量排毒治療疾病的成功個案,做出一個總結:





參考:

喝輕草堂如何不產生排便依賴性?和自己的習慣和身體質素有什麽關係?


每天都有排便,那會有宿便?

排毒與疾病的關係

淋巴系統和腸道關係




8m 
Shared with Public
Public
有的人一聼到健康問題,就感到頭痛和逃避。你自己如同一架車,她爲你任勞任怨。但如果不好好保養,結果是怎樣?有一天真的會出事 -車毀人亡!這樣的個案,每天都在發生。
不愛自己,糟蹋自己,這和慢性自殺有什麽分別?

源頭處理、排毒和修復細胞的自然療法, 使用高抗氧化,高營養的排毒和調補原理,方便簡單,讓排毒成為生活習慣,輕鬆有效地清除身體宿便、日積月累的毒素。降低患癌症和各種危疾的風險,提升自我療愈,自我修復的能力,抵抗病毒的免疫力,
提升心理質素和生活質素。

排毒導師-Donna Won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