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麥: 非常適合糖尿病人吃。高纖維,還有:
藜麥不含麩質,蛋白質含量又高,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健康食品之一。藜麥是少數含有所有 9 種必需氨基酸的植物性食物之一,所以也是不少健康人士的首選。
藜麥的 7 大好處
1. 含有植物化合物:槲皮素 (Quercetin) 和山奈酚 (Kaempferol)
藜麥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很高1。 事實上,藜麥中的槲皮素含量甚至比蔓越莓等典型的高槲皮素食物更高2 。這些植物化合物在不同的動物研究中都已被證明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和抗抑鬱等功效3 4 5。
2. 纖維含量非常高:遠高於大多數的穀物類
藜麥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含有不少的纖維。一項針對 4 種不同藜麥的研究發現,每 100 克就含有 10 至 16 克纖維,而當中的非水溶性纖維較多6。非水溶性纖維會吸收大腸中的水份而膨脹,幫助我們刺激消化系統蠕動,有助排便和預防便秘。有研究顯示,多食用非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我們減低患上大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7。
3. 不含麩質:非常適合麩質敏感的人
麩質常見於小麥、大麥等等的麥類製品。麩質敏感本身在香港不算常見,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的個案較為多,但近年來香港人亦開始對這個話題有不少的討論。那麼到底在西方國家有多普遍?根據一項 2013 年的調查發現,在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士都嘗試盡量減少或者避免攝取麩質,以致有不少人士會食用精製主食類8。已有不少的研究表示,使用藜麥代替精製麵粉、馬鈴薯粉、粟米粉等等典型無麩質成份的主食類,可以顯著增加飲食中攝取到的營養和抗氧化價值9。
4. 低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GI) ,有利控制血糖
升糖指數是用來衡量食物升高血糖水平的速度。進食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容易刺激飢餓感覺並令我們增加肥胖的風險,這些食物還跟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等的慢性病有關10。藜麥的升糖指數是 53 ,位於低升糖指數水平11。
5. 對代謝健康 (metabolic health) 有益
藜麥含有非常有益的營養成分,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代謝健康。至今為止,研究人員在人類和鼠類身上進行的兩項研究都證實了藜麥對代謝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在人體的研究發現,使用藜麥代替典型的無麩質麵包和無麩質意大利麵,可以更顯著降低血糖,胰島素和三酸甘油酯的水平12。在鼠類進行的研究亦證實,在高果糖飲食中增加藜麥攝取,幾乎可以完全抑制果糖帶來的負面影響13。
6. 藜麥含有非常多的抗氧化劑
藜麥含有非常豐富的抗氧化劑,抗氧化劑是用來中和自由基的物質,廣泛用於對抗衰老和不同的疾病。在一項比較 5 種穀物、3 種偽穀物和 2 種豆類中抗氧化水平的研究發現,藜麥在所有 10 種食物中的抗氧化劑含量是最高的14。
7. 對你的腸道有益
藜麥可能有助保護我們的消化系統。根據 201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藜麥細胞壁中的多醣對大鼠的急性胃部病變有保護性的作用15。 至於對人體的影響,則需要對人類的消化系統進行更多研究,但這項研究加強了藜麥具有抗炎能力,並且對腸道有益的理論。
https://www.bowtie.com.hk/blog/zh/%E8%97%9C%E9%BA%A5/
紅棗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729
枸杞
營養價值:
https://www.jiankanghou.com/yinshi/34208.html
枸杞子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A、B1、B2、C和鈣、鐵等眼睛保健的必需營養,故擅長明目,所以俗稱「明眼子」。歷代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著名方劑杞菊地黃丸,就以枸杞子為主要藥物。民間也習用枸杞子治療慢性眼病,枸杞蒸蛋就是簡便有效的食療方。
Falx Seed
https://www.organic-lohas.com/2020/05/04/7-benefits-of-black-rice-that-you-didnt-know/
黑米
番薯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10689
糙米好處
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the-benefits-of-brown-rice
每天一杯蔬果汁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9/08/blog-post_20.html
不起眼的茄子, 好處驚人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2/01/surprising-benefits-of-humble-eggplant.html
如何吃到如農場一般的新鮮菜?
https://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20/05/how-to-eat-freshly-with-more-nutritious.html
16 3 20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