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2, 2018

非一般精神科醫生的告白

强逼症OCD is rather common. I found almost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be obsessed, it is only a matter of how deep into it, until it really affects our life, performance and relationships, health and happiness.
To be aware, make a wise choice before it is too late to suffer OCD.



認識精神病和情緒病:

小時候,隔壁有位阿姨,人們都以爲她脾氣不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歡吵架,搞事,但其實她很可憐... 現在想起來,對她多一份同情。

讀到法醫精神科醫生何美怡分享如何預防情緒病和精神病。

精神病的三大成因

强逼症和偷竊癖的區別

在醫生眼裏,是犯人,也是病人,也要治療

爲什麽personal time很重要?


很喜歡文章裏的總結:

「照顧好自己,
愛自己才能愛好別人。
如果你壓抑、痛苦、憂傷、不自由,
又怎麼可能在心裏騰出溫暖的房間
,讓重要的人住在裏面?
如果一顆心千瘡百孔,
住在裏面的人就會被雨水打濕。」
從今天起,讓我們學習愛自己多一點。


我明白到:

不論多忙,不論有多少角色要兼顧,記住,你還是要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給自己personal time很重要!和自己好好相處, 學習反思,修正,和贊美。
預防情緒病的精神病,從愛自己多一些開始。


Happiness is a choice, just to create it
A small decoration of home can make a day different

世紀.cares:何美怡醫生:即使是犯人,
也應該有被治癒的機會


按圖片放大
書名 失常罪:法醫精神科醫生的代告白 作者 何美怡 出版 天窗/2018.02
按圖片放大
 【明報文章】近日,無綫深宵劇場重播經典劇集《刑事偵緝檔案》,
內容描述沙展張大勇(陶大宇飾)及幹探李忠義(梁榮忠飾)的破案過程。
每當有命案發生,法醫總會奉召到達現場,進行初步的驗屍工作,包括推斷
死者的死亡時間及方式。其後,法醫會解剖遺體,釐清死因,以助警方偵破謎團。
直到案件上法庭時,律師或法官或會再找法醫精神科醫生幫忙,判斷犯人在犯案時的
精神狀况。然而,對市民來說,「法醫精神科」是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是日專訪前法
醫精神科醫生——何美怡醫生,分享法醫精神科的日常工作。


 法醫精神科(Forensic Psychiatry)是精神科的一個專門分支,主要為監獄、監獄
醫院或於社區內的精神病犯人提供精神病評估和治療,以及為法庭撰寫犯人的精神
報告。何美怡醫生曾於法醫精神科部門任職精神科醫生,處理超過二千多宗個案,
最近,她出版新書《失常罪:法醫精神科醫生的代告白》,以六宗改編自真實個案
的故事為切入點,帶領讀者從法醫精神科醫生的角度去看每一案件。


 為失常罪犯發聲

 一開始,何醫生簡單地介紹了精神病的成因:「現時,醫學上對於精神病的成因
尚未有一個切實的定義。普遍認為,精神病的主要病因有三大方面:第一是基因,
第二是性格,第三是外來壓力
。有很多人誤會精神病是一個心理上的問題,例如看
見抑鬱症病人長期不開心,就叫他『看開一點』。若果純粹是心理問題,醫生應該
開什麼藥也幫不了病人的,但事實是,病人定期服藥的確能令病情好轉。」她更打
趣地舉例說明:「就好像你有高血壓,我跟你說這只是心理問題,沒需要用藥,
你也會覺得沒道理吧。」何醫生認為精神病是一個非常「individualized」(個體的)
的病,有別於一般的傷風感冒,假設眼前有兩名病人呈現出相同的病徵,醫生處方的
藥物也未必一樣,因為他們在病因上佔有不同比例,用藥的分量就會有分別。除此之外,
各種精神病之間,也會有類似的病徵,醫生需要經過細心的分析,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和
有效的治療。


 譬如書中有一宗的案例,描述一個高級保險從業員,被控在超級市場中偷了一包價值
二十元八毫的餅乾,法庭要求法醫精神科撰寫一份精神報告。根據書中的敘述,被告從
年少時就想嘗試偷東西的感覺,試過把糖放在口袋裏,在店裏繞圈,店員沒有察覺他的
舉動,他再把糖果放回原處,他稱之「偷竊遊戲」,因為他沒有真的把東西偷出店外。
後來他不再滿足於遊戲內的成功,開始真正偷東西。何醫生翻查資料,發現被告上一次
被逮捕,是在一間唱片行偷了一隻VCD,那次他被判了罰款一千元和守行為一年。他的
妻子帶他看醫生,醫生判斷他患了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但他並沒
有按時服藥,之後又開始偷東西,直至在超市再次被逮捕。何醫生留意到,他偷來的東
西,都是無用的物件,例如一些他用不?的文具,偷完就會把它扔掉。她解釋,真正的
偷竊,是有一種偷竊的動機,比如肚餓,偷一個麵包,根據被告的說法,他偷的都不是
自己想要的,而是享受偷的過程。由此,她肯定被告患有精神病,但由於需要對症下藥,
她更要謹慎地分析他患了哪一種精神病。


 在往後的會面,何醫生問了被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有外力強迫你要偷,但你偷的時
候是不快樂的、不想的;還是你是自願想偷的,偷完才感到內疚?」被告驕傲地回答說:
「是我自己想偷的,有時單單幻想一下,已經感到興奮了。我覺得自己像一個神偷一樣,
他們怎樣都捉不到我。」當時,何醫生判斷被告患的是偷竊癖,而不是之前醫生所斷定的
強迫症:「偷竊癖(Kleptomania),也是精神病的一種。

強迫症和偷竊癖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強迫症是你不想的,但你不偷,大腦會令你十分
焦慮,坐立不安;但偷竊癖是想偷的,偷的時候好開心,想追尋快感,偷完之後才會內疚。
一般人會認為傾向隱瞞快感的部分,因為覺得有罪惡感。」


 作為一位法醫精神科醫生,何醫生抽絲剝繭地分析犯人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在她的眼中,
看到的並非一名惡貫滿盈的犯人,而是一名急需治療的病人。任何刑事案件都有機會找法醫
精神科幫忙,大至殺人,小至在便利店偷了一罐可樂,無論是面對大案、中案還是小案,
何醫生的宗旨貫徹始終:「即使是犯人,也應該有被治癒的機會。」


 假扮精神病脫罪?

 何醫生表示,報章在報道一些嚴重罪案時,往往會附上一句「法官正等候被告的精神科
報告才宣判」,行文雖然客觀,但把報告跟判刑扯上關係,讓人有一種「只要被告有精神
病就可以判輕一點」的感覺。然而她強調,事實不是這樣簡單的,單就能否因為患上精神
病就能夠減刑這一點,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而患了精神病是否就要住小欖精神病治
療中心(下稱小欖)而不用在赤柱監禁,也不一定;甚至,小欖根本就是監獄這一點,也
不是人人都知道,導致有人以為判了入小欖就等於不用坐牢。其實,法醫精神科是一個專
業,醫生會有不同的方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患病,另外,病人「出獄」之後,醫生還會有
許多跟進的工作,確保他們如果有機會重投社會的話,不會再犯案。


 那麼,犯人有沒有可能假扮精神病病人而脫罪呢?何醫生回答說:
「其實精神病真的很難扮。假設我和犯人見面兩三小時,或者他還可以撐到一陣子,
但他在小欖還押期間,我差不多會一星期見他一次,遇到嚴重案件時,甚至幾日一次,
加上小欖裏頭有護士二十四小時看守病人,就算他扮到一日兩日,也絕不會扮到一個月。
我遇過一些犯人試圖扮患有精神病來逃避刑罰,他們會模仿一些他們『覺得』精神病病人
會做的行為,但畢竟他們沒有真正經歷過精神病,我還是能分辨當中的真偽。」
何醫生笑說:「不過,我不會當面揭穿他們『講大話』的,我只會把我的專業分析寫在
報告中。」

 法醫精神科醫生的工作量一點也不輕,何醫生憶述自己最辛苦的一次經歷:
「當時我們的團隊有六人,曾有一段時間,六位醫生當中,一位醫生要考試,
一位醫生在放長假,結果我一個月就寫了三十多份報告。」幸好,據她所知,
團隊已由六人增至九人,大大地減輕了每位醫生的工作量。

 法醫精神科醫生深入犯罪者的內心世界,思索本來正常不過的普通人,何以逐步甚至一夕
間性情劇變,走向瘋狂的犯罪之路。《失常罪》一書描寫了多宗殘忍離奇的案件:把僱主開
膛破肚的傭人、堅持死者仍然生還的兇手、想與子女同歸於盡的母親……當中撲朔迷離的情
節留待大家慢慢去思索、咀嚼。不過,何醫生強調,書的重點不在於案件本身,而是希望透
過案件讓大家對法醫精神科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它可算是一本醫生的工作手記。除此
之外,何醫生也希望大家可以了解精神病人多一點:「一般常見的病,大至癌症,小至傷風
感冒,都有病徵,精神病也一樣有病徵,如果能夠及時醫治,有機會避免悲劇的發生。」

如上文提到的一宗偷竊案,若被告願意按時吃藥,便可大大降低偷東西的念頭,邁向康復之
路。


 學習愛自己多一點

 自二○一二年起,何醫生離開了政府部門,轉為私人執業,目的是為了幫助更多的病人,
她說:「多一個私人專科醫生,病人就多一個選擇機會。」香港人生活壓力大,何醫生表示,
現在遇到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患有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當懷疑家中有人患上情緒病時
,第一步應嘗試與他溝通,看他認不認為自己的神情或行為有異常,若病人從一開始就接受
自己出現精神問題,醫生的治療往往事半功倍:「平時我看症,如果是家人叫他來,而不是
病人自己主動想來,治療會不太順利,例如他會不肯服藥,不定時覆診。相反,也有些情况
是病人已經求救了很多次,家人卻不以為意,這些都會影響病情。」可見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而諱疾忌醫只會令病情惡化。不過,何醫生認為一開始發現身邊的親友有精神問題,不必急?
找精神科醫生,可以先帶他與社工或家庭醫生傾談,尋求問題所在,倘若病情每况愈下,
則可進一步找精神科醫生協助。


 為了讓公眾提高警覺,防患於未然,何醫生特別強調私人時間(Personal time)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分,例如你在公司是經理,回到家裏是爸爸或媽媽。然而,身分再多,
也要緊記別忘了自己。就算你多忙,每星期都要抽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因為伴侶或孩
子喜歡你做而做。你可以抽一小時在房間看書或去按摩,總之,我覺得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屬
於自己的時間。」

想起作家張嘉佳說過:


“照顧好自己,愛自己才能愛好別人。


如果你壓抑、痛苦、憂傷、不自由,

又怎麼可能在心裏騰出溫暖的房間,

讓重要的人住在裏面?

如果一顆心千瘡百孔,


住在裏面的人就會被雨水打濕。” 


從今天起,讓我們學習愛自己多一點。


 ■世紀.profile.何美怡醫生

 1999年在英國倫敦獲得醫學學士學位,繼續在當地接受精神科專科的訓練,至2005年回
港於青山醫院任職並繼續接受專科訓練,於2008年正式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在兩年後獲
得社會科學犯罪學碩士學位。在2005年至2012年8月,何醫生於香港醫管局唯一的法醫精神
院及高等法院邀請成為專家證人。


 [文.柯美君/編輯.袁兆昌/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12 4 201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