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not who we are but what we are doing make our life and our children life different.
這是我參加昨晚的香港電台的“一家人”現場討論會和觀看電影“我們是這樣長大的”得到的最大感受。
不論是討論會還是這個電影,都是現實不過得真人show, absolutely real life stories. 當中,不乏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也更珍惜今天和孩子成爲好朋友的日子。
兩個關鍵問題: “孩子令父母最感到傷心的話和事情”,“父母令孩子感到最反感的話和事”。
孩子說:你都不明白我。
父母說:我付出這麽多,你都不明白我的心和辛苦。
孩子說,你都沒有問過我,就報名?
父母說,你太小,不懂做決定。或:
問你,你也不會同意。怕失去機會。
爲什麽會有這樣大的落差?
……
以過來人的身份身份,我發現,不少父母把who I am看的太重,父母的這個心態,在孩子中學前的階段最爲嚴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産,我擁有你。你不懂事,我是你的監護人,我不想比失去機會,或走錯路。我相信,父母的出發點是愛,真心的愛。但結果往往是,孩子沒有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學習爲自己做決定,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 但孩子其实可以很早就学习作自己的主人)。甚至連犯錯誤的機會也沒有。另一方面,又對孩子的不斷有期望,有時太高,令孩子透不過氣來。
(http://donnahypnotherapycoach.blogspot.hk/2015/01/system-that-i-have-been-longing-for.html)
特別是孩子來到中學階段,父母對孩子的人格,自信心、爲自己負責人的要求更高,但孩子早年的階段,我們可能並沒有做個好榜樣,更何況讓孩子在贊美中,嘗試中,自我反省中長大,又怎能一下子期望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成長的大人”?
以上原因,往往導致兩代的溝通鴻溝,爭執和反感,甚至仇視。反而令孩子情緒低落,或不想與父母溝通,也直接影響自我價值,世界觀。
作爲家長,Who I am 真的不是那麽重要, 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那麽高高在上,而 反思“what we are doing” 才更有價值。
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太多?給孩子太大壓力?是否對孩子的心靈成長 有長遠、正面的意義?還是不斷制造童年陰影?心理障礙?妨礙了他們的潛能發揮?要他們將來付出更多代價去清理這些負面的記憶和障礙?
我发现,孩子的心声是:他们渴望的到父母的尊重支持,而不是老把他们当成三岁的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他们.
在看電影和討論會上,我同時想起李玲瑤關于作父母的文章和劉仁州老師的講座內容: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成熟的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品格卻能指引他們一生。那些最後落馬的達官顯貴們之所以成為階下囚,都是在道德上、人格上出現巨大瑕疵的人。
成熟的父母懂得寬容和懲罰的藝術,寬容是震撼人心的積極教育,讓孩子未來擁有更廣闊的心靈來對待自己和別人的犯錯。父母與其讓孩子成人後犯大錯,不如允許孩子小時候犯小錯,成長就是試錯的過程。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錯誤,家長就不該給予太嚴厲的懲罰。父母要有寬容的態度,相信孩子有糾錯的能力,鼓勵孩子主動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後,用智慧和恰如其分的懲罰是另一種愛的藝術。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未來人生的寬度。成熟的家長懂得如何去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與孩子一同成長完善自己。希望孩子將來成才,光有愛是不夠的,必須懂得如何釋放這種愛。孩子不是一個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能點燃的火把。父母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協助孩子在幼少年時構建自我,找出他個性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修枝剪葉。
陪伴兒女成長的歲月,也是為人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心路歷程,所有的感情和付出,都承載著一種責任和神聖的使命。成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第二次成長契機。家長只要心態擺正了,方法用對了,孩子到時自然就成功成才了,所以「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成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第二次成長契機”
劉仁州老師的講座
孩子,有你真好 !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生命的禮物。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很多困難,只要對自己負責,壓力和痛苦,困難,都變成學習的機會。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都不能將問題歸咎於孩子,反而要享受學習克服困難的機會。
孩子是讓我們生命進入另一個階段的一個禮物,透過孩子,我們會體會自己父母的困境和心情。體諒別人的痛苦,尊敬一個人的苦難,讓一個人有力量。同情一個人,反而讓人軟弱。
父母只是短暫的保管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潛能,讓孩子還原他本來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獨立的能力,生命的價值。
越保護,孩子越脆弱;經歷失敗,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們成長更快。越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他越有能力。和父母的關係越好。
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給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會按照你的願望成長,他們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成長。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能不能放手,讓孩子體驗,嘗試,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和雙方對關係。即使犯錯,也是好的。沒關係,很快有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他們只會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成長!
但他們每天都在看父母。潛意識裡,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他的成長。
父母把自己的生命活得很好,充實,有價值,心安理得,心平氣和,孩子就會想:我長大就會像你一樣;父母自己經常有情緒,抱怨,不滿,孩子也活得痛苦。如果把自己的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會更辛苦,也不會聽這一套的。
這是我參加昨晚的香港電台的“一家人”現場討論會和觀看電影“我們是這樣長大的”得到的最大感受。
不論是討論會還是這個電影,都是現實不過得真人show, absolutely real life stories. 當中,不乏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也更珍惜今天和孩子成爲好朋友的日子。
兩個關鍵問題: “孩子令父母最感到傷心的話和事情”,“父母令孩子感到最反感的話和事”。
孩子說:你都不明白我。
父母說:我付出這麽多,你都不明白我的心和辛苦。
孩子說,你都沒有問過我,就報名?
父母說,你太小,不懂做決定。或:
問你,你也不會同意。怕失去機會。
爲什麽會有這樣大的落差?
……
以過來人的身份身份,我發現,不少父母把who I am看的太重,父母的這個心態,在孩子中學前的階段最爲嚴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産,我擁有你。你不懂事,我是你的監護人,我不想比失去機會,或走錯路。我相信,父母的出發點是愛,真心的愛。但結果往往是,孩子沒有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學習爲自己做決定,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 但孩子其实可以很早就学习作自己的主人)。甚至連犯錯誤的機會也沒有。另一方面,又對孩子的不斷有期望,有時太高,令孩子透不過氣來。
(http://donnahypnotherapycoach.blogspot.hk/2015/01/system-that-i-have-been-longing-for.html)
特別是孩子來到中學階段,父母對孩子的人格,自信心、爲自己負責人的要求更高,但孩子早年的階段,我們可能並沒有做個好榜樣,更何況讓孩子在贊美中,嘗試中,自我反省中長大,又怎能一下子期望孩子變成自己心目中“成長的大人”?
以上原因,往往導致兩代的溝通鴻溝,爭執和反感,甚至仇視。反而令孩子情緒低落,或不想與父母溝通,也直接影響自我價值,世界觀。
作爲家長,Who I am 真的不是那麽重要, 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那麽高高在上,而 反思“what we are doing” 才更有價值。
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太多?給孩子太大壓力?是否對孩子的心靈成長 有長遠、正面的意義?還是不斷制造童年陰影?心理障礙?妨礙了他們的潛能發揮?要他們將來付出更多代價去清理這些負面的記憶和障礙?
我发现,孩子的心声是:他们渴望的到父母的尊重支持,而不是老把他们当成三岁的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他们.
在看電影和討論會上,我同時想起李玲瑤關于作父母的文章和劉仁州老師的講座內容: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成熟的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品格卻能指引他們一生。那些最後落馬的達官顯貴們之所以成為階下囚,都是在道德上、人格上出現巨大瑕疵的人。
成熟的父母懂得寬容和懲罰的藝術,寬容是震撼人心的積極教育,讓孩子未來擁有更廣闊的心靈來對待自己和別人的犯錯。父母與其讓孩子成人後犯大錯,不如允許孩子小時候犯小錯,成長就是試錯的過程。只要不是品德上的錯誤,家長就不該給予太嚴厲的懲罰。父母要有寬容的態度,相信孩子有糾錯的能力,鼓勵孩子主動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後,用智慧和恰如其分的懲罰是另一種愛的藝術。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未來人生的寬度。成熟的家長懂得如何去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與孩子一同成長完善自己。希望孩子將來成才,光有愛是不夠的,必須懂得如何釋放這種愛。孩子不是一個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能點燃的火把。父母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協助孩子在幼少年時構建自我,找出他個性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修枝剪葉。
陪伴兒女成長的歲月,也是為人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心路歷程,所有的感情和付出,都承載著一種責任和神聖的使命。成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第二次成長契機。家長只要心態擺正了,方法用對了,孩子到時自然就成功成才了,所以「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成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第二次成長契機”
劉仁州老師的講座
孩子,有你真好 !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生命的禮物。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很多困難,只要對自己負責,壓力和痛苦,困難,都變成學習的機會。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都不能將問題歸咎於孩子,反而要享受學習克服困難的機會。
孩子是讓我們生命進入另一個階段的一個禮物,透過孩子,我們會體會自己父母的困境和心情。體諒別人的痛苦,尊敬一個人的苦難,讓一個人有力量。同情一個人,反而讓人軟弱。
父母只是短暫的保管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潛能,讓孩子還原他本來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獨立的能力,生命的價值。
越保護,孩子越脆弱;經歷失敗,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們成長更快。越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他越有能力。和父母的關係越好。
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給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會按照你的願望成長,他們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成長。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能不能放手,讓孩子體驗,嘗試,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和雙方對關係。即使犯錯,也是好的。沒關係,很快有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他們只會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成長!
但他們每天都在看父母。潛意識裡,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他的成長。
父母把自己的生命活得很好,充實,有價值,心安理得,心平氣和,孩子就會想:我長大就會像你一樣;父母自己經常有情緒,抱怨,不滿,孩子也活得痛苦。如果把自己的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會更辛苦,也不會聽這一套的。
如果我們的行動想得到正面的效果,真的不如學習早些放手,讓孩子的主動性發揮的越早越好。“父母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有向上成長的能力。想把自己做好,不免有錯,但經驗越多,就越來越做得好。”
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是孩子,無論來到人生那個階段,都是一個新的裏程,抱著盡情嘗試、體驗,人生沒有失敗,只有學習和不斷成長的態度,活得會自在好多。每個人都為自己負責,父母要學習先做自己的內在父母,相信自己,支持自己,祝福自己。活出自己。
感恩華山老師、劉仁州老師、和很多老師、朋友的幫助,現在,我和孩子就像是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成長,自己心態也變得年輕了,自在,放松很多。
真的感受到“孩子,有你真好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